新書推薦:

《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
售價:HK$
503.8

《
私募股权基金:价值、挑战与职业发展
》
售價:HK$
75.9

《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
》
售價:HK$
184.8

《
简明晚清史
》
售價:HK$
118.8

《
鲜血、火焰与黄金:伊丽莎白一世vs.凯瑟琳·德·美第奇
》
售價:HK$
96.8

《
纹样密语:东方装饰艺术全书
》
售價:HK$
107.8

《
舞乐中国·大师的曲与剧
》
售價:HK$
44.0

《
法教义学的一般理论
》
售價:HK$
163.9
|
編輯推薦: |
1. 从观念史视域审视与把握中国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丰富中国思想研究新视域。
2. 既注重思想史的梳理,又立足于现代哲学高度,对中国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做哲学的分析与评论,以古论今,开显中国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3. 内容丰厚翔实,上下纵贯数千年,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识,大大提升了学界对本土思想的研究水平,是重要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
|
內容簡介: |
本书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偏重于从逻辑上进行语词分析,观念则在强调逻辑自洽性同时,更注重每一个观念的生成、变化,以及如何对人类生命的成长产生影响,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具有变动性,观念具有力量!证诸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大变迁,都有赖于观念的传播和引导。因此,发掘中国哲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观念,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做思想史的梳理,更重要的还在于开显其现代性价值。
|
關於作者: |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
|
目錄:
|
序 言
第一章 孔子与曾子
一、 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
(一)仁具有不可言说性
(二)“仁者安仁”:孔子之“仁”是人内在普遍本质
(三)“仁以为己任”:曾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开显
余 论
二、 以爱释孝:曾子对孔子孝道的赓续与发明
(一)从敬到爱:孝行道德基础的嬗变
(二)从“事父母几谏”到“以正致谏”
三、 道路之争: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一)天经地义:《孝经》“孝本论”的理论建构
(二)“饱乎仁义”:孟子“仁本论”的哲学意义
第二章 老子与庄子
一、 “气是自生”:竹书《恒先》的思想史意义
(一)从“气是自生”考证《恒先》在古代气学史上之地位
(二)从“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考证《恒先》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三)从道、气关系推论《恒先》学派属性与写作年代
二、 “道在瓦甓”:老子道论的多种面向
(一)“道”是实体性存在?
(二)“道”蕴含精神属性?
(三)道是价值本源
(四)道是生命理想境界
(五)《老子》道论内在逻辑缺陷的弥补
三、 “振于无竟”:庄子道论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一)“道无终始”:生命逍遥的理论根基
(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得道”“体道”与逍遥
(三)“道”之“德”:逍遥自由的人性论根基
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
一、 “只是要正人心”:孟子人性论的奥秘
(一)“君子所性”:孟子旨在论证“人性”有善端
(二)“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并未否定“人性”有恶端
二、 “性质美”:荀子人性论再认识
(一)“先仁而后礼”:仁是礼之“天地精神”
(二)“向高度提”:道德形上学视域下的仁与人性
第四章 墨子与商鞅
一、 竹简《鬼神之明》与墨家关系考辨
(一)“鬼神”观念考
(二)“赏善罚暴”考
二、 墨家从“尚天”到“贵义”的转向
(一)“尚同于天”:前期墨家“天本论”的建构
(二)“贵义”:后期墨家“义本论”的建构
三、 商鞅:一位被深度误解的思想家
(一)“至德复立”:商鞅并未否定伦理道德正当性
(二)“比德于殷、周”:商鞅的社会理想愿景
第五章 董仲舒
一、 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评议
(一)民心即天命
(二)“屈君而伸天”:君权必须制约
二、 “人道义”:董仲舒以义论孝
(一)从宇宙论论证孝存在正当性
(二)“人道义”:“义”是孝行的道德基础
(三)“一准乎礼”:儒家孝道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第六章 程颐与朱熹
一、 “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程伊川“天理”思想的哲学指向
(一)理气关系:“理无形”与“离了阴阳更无道”
(二)天理“元善”:仁善源于天理至善
二、 “在理上看”和“在物上看”:朱子论理与气
(一)“在理上看”:形而上的维度
(二)“在物上看”:理气合一
三、 “理不外乎气”:陈淳对朱熹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一)“理气合一”
(二)“五常一体”
四、 “理气一物”:罗钦顺对程朱哲学“接着讲”
(一)“错看”:从“理一分殊”到“气一分殊”
(二)“发明”: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第七章 陆象山与王阳明
一、 “须大做一个人”:陆象山的心学底色及其扩展
(一)从“仁者安仁”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二)“斯人千古不磨心”
(三)“须大做一个人”:仁是自然权利
二、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王阳明孝论的人文价值
(一)“见父自然知孝”:以孝诠释良知普遍必然性
(二)以知行合一范导“如何行孝”
(三)“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
第八章 张载与古代气学
一、 “托神道以设教”:李淳风“气占”考论
(一)“气占”判断吉凶的依据和原则
(二)李淳风《乙巳占》对气占思想的发展
(三)“验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设教”
二、 本体主体化:张载气学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一)理气合一:太虚是气与神的统一
(二)“虚者仁之原”:太虚创造意义世界
三、 响应西方:严复与中国古代气学的“西化”
(一)“所恨中国文字,经词章家遣用败坏,多含混闪烁之词”
(二)反向格义:严复对“气”概念的颠覆与重构
|
內容試閱:
|
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目前学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窄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本体概念,“仁”具有最高普遍性和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罕言性与天道”误导,对孔子仁学与人性内在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对“仁”先在性、普遍性特质有所忽略,并且对徐复观、牟宗三等人研究成果关注不多。
《论语》属于“与人相答问辩难”的语录体作品。大多由弟子门人提问,孔子作答。众多弟子分别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居然都不一样。即使面对同一位弟子数次“问仁”,孔子的回答也迴然有异。我们以《雍也》与《颜渊》两篇为例进行分析。在《雍也》篇中,先后有樊迟、宰我和子贡三位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
《论语》记载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答复皆不同。在《雍也》篇中孔子对樊迟所做的答复,并非泛泛而论。朱熹认为“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樊迟年少好勇、血气方刚,所以孔子又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劝勉。对于宰我的答复也是有感而发,刘聘君认为:“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孔子之答,是对宰我立志践行仁道的勉励。至于对子贡的答复,吕公著认为:“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空发高论。
在《颜渊》篇中,有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先后“问仁”。颜渊性格恬静、安贫乐道,“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仍以“克已复礼为仁”作答,其间必有深意。程颐诠释说:“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孔子曾评价颜渊“其心三月不违仁”,因此,孔子以“克已复礼为仁”相赠,当是对颜渊道德修行的肯定与期许,希望聪慧过人的颜渊有朝一日能“克尽已私”,成为仁者。仲弓出身于“贱人”之家,以“德行”著称,孔子对“仲弓问仁”的答复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所答,其实完全可用一个“敬”字来概括。夫子之言,影响了仲弓一生,仲弓一生以“敬”待人接物,“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司马牛性格“多言而躁”,所以孔子答以“仁者其言也讱”。朱子注曰:“讱,忍也,难也。”面对夫子之答,司马牛有些困惑不解,难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其言也讱”,就达到仁德境界了吗?殊不知孔子是根据问者“高下大小之不同”,有针对性地“去其病”。
……
在词源学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Liberalism)源发于19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但其思想渊源可以一直上朔至古希腊、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与信仰。与此相对应,自由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自成一格,彰显出独创性、永恒性特点。道家与儒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厚的自由思想资源,换言之,儒家与道家的最高指向就是自由。在庄子思想体系中,逍遥自由思想与形上学层面的道论相“挂搭”,从形上学高度证明逍遥自由是否可能,这是庄子自由思想最大特点,也是庄子自由思想所达到的理论最高峰。在思想逻辑结构上,庄子首先论证“道”有四层义项。
其一,在时间层面,“道无终始”。“度量时间”意义上的始与终,不适合用于描述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道,道是“无始”。
其二,在空间层面,“道未始有封”“物物者非物”。道是“独”,道不是一“物”,不具有物的物理特性。
其三,“大道不称”“道不当名”。道不可被言说,“道无问,问无应”。可言说者非道之大全,而只是道之一偏。
其四,道是价值本源,道是仁义等德目存在正当性的形上学。
在梳理“道”观念基本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庄子进而“以道观之”。道是生命境界论核心概念,道是人类生命理想境界,真人、全人、至人都是“道”之人格化形象,或者说是“道”之隐喻。道不离人,逍遥自由不离人的日常之“在”。“自喻适志”的蝴蝶,表明臻于逍遥自由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与幸福之所在。逍遥自由的文化根基在于“道”,人性是“道”之“德”。道外在化为真人、神人,内在化为人性之德。“道德”先在性“注定”了人生而自由。逍遥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可能生存状态与理想境界。人实现逍遥自由理想何以可能?庄子认为道先验至善,道善决定人性至善,人性善恰恰正是实现生命内在超越的基石。人性至善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平等性。由于人性平等,建基于人性论基石之上自由学说,洋溢着平等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特点。
庄子思想的本质是自由,“庄子”这一名称本身业已成为中国式自由的代名词。庄子自由思想在性质上,可用“内在自由”来解读与定位,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论,庄子的自由思想是“要达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一方面要自己决定自己,同时要自己不与外物相对立,以得到彻底的谐和”。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与以赛亚·伯林所言“积极自由” 有近似之处,因为“积极自由”的基本含义“源于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因此,徐复观先生高度评价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自由主义者”,可谓公允确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