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86.9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HK$
85.8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HK$
75.9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HK$
108.9

《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
售價:HK$
63.8

《
香港影像志(180余张珍贵影像,180余年时间跨度,汇成一部香港成长史)
》
售價:HK$
316.2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
》
售價:HK$
80.2
|
編輯推薦: |
王亚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是《资本论》全三卷的首译者之一。其一生著作等身,共有近40部著作和译著,340篇左右的论文和讲稿。《王亚南著作全集》是一部融政治性、学术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学术精品。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王亚南著作集》的第4卷。涵盖了两个主题,一是关于现代世界经济概论,另一个是关于社会科学新论。世界经济概论是王亚南先生发表于1936年的作品,其中包括了世界的经济状况和世界的政治状况,作者结合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状况,提出了如何宏观和微观地看待世界局势的问题。而社会科学新论发表与1946年,则是对科学的世界认识进行了重新的阐释,批驳了一些错误的理念和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其中包含了十几篇文章进行了不同问题的论述。
|
關於作者: |
王亚南,原厦门大学校长,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著有《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
王洛林,王亚南之子,著名经济学家,曾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名誉院长,厦门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
目錄:
|
现代世界经济概论
序言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政治与经济
第二章 现代政治经济之特征及其缺陷
第三章 现代政治经济体系的破毁
第二编 世界经济状况
第一章 战后经济形势
第二章 国际战债与赔款问题
第三章 货币战争与关税战争
第四章 贸易与金融的惨况
第五章 工业与农业的破局
第六章 劳动工资与失业问题
第七章 经济恐慌之救济方策
第八章 苏俄经济
社会科学新论
新版序
序
第一部 社会科学的认识论
一 研究社会科学应有的几个基本认识
二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三 论社会科学的应用
第二部 社会科学的文化论
四 论文化与经济
五 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观
六 再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钱穆先生的东西文化观
七 三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朱谦之先生的东西文化观
第三部 社会科学的战争论
八 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战争的说明
九 论战争与社会进步
十 再论战争与社会进步
十一 三论战争与社会进步――就中国来说明战争是促进社会进步抑是妨阻社会进步
第四部 社会科学的建设论
十二 建设上的两种科学
十三 混合经济制度论批判
十四 论中国战后农村工业化――评顾翊群先生及其他工业化形式主义论者
十五 中国工业建设论
十六 论技术在生产建设上的地位
十七 经济建设在工业化、政治建设在民主化――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
跋――附答沈立人先生
读《社会科学论纲》 /沈立人
|
內容試閱:
|
总 序
王亚南(1901-1969)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全三卷)的首译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
王亚南一生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孜孜不倦地翻译、研究、著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是一位德高望重、蜚声中外的名家大师。
王亚南,字直淮(植槐),号渔邨,1901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团风镇(今黄冈市团风县)王家坊村。王亚南5岁时,其父王明榔(号凤亭)就把他送入私塾读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王亚南自幼学习刻苦,在塾师指导下背诵了《论语》《诗经》等大量经典名著,在心里种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11岁时父亲病逝,他在母亲和大哥的支持下,于第二年秋天进入黄冈高等小学校(今黄冈实验小学)读书。1915年秋天,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武昌的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今武汉第十四中学)。在中学里,他更加发愤读书,每天晚上还到一位商人家里做家庭教师,靠挣来的钱支付学费和维持生活。
王亚南读中学时,正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他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1919年中学毕业后,他在一个小学教了一年多的书,1921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并先后以中文系和英文系为辅系。其时,“教育救国论”颇为盛行,王亚南也希望能通过普及教育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中国由弱变强。
在大学里,他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一边继续兼做家教及到楚材中学兼课,用挣来的钱养活自己,并部分接济家庭。由于他既当学生,又兼教师,因此每天都要比别人更辛苦、更忙碌,经常夜阑更深还在油灯下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的理解能力;而现实的满目疮痍,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对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了解,又激发了他“改造社会”的热情。
1926年冬,王亚南大学毕业后到武昌成城中学任教。此时,北伐军已攻克武汉三镇。王亚南通过时任湖北中小学教师党义训练所教导主任的同乡王仲友,认识了该所负责人董必武,并多次到训练所听课,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对大革命充满了向往。
1927年5月,成城中学停办。经王仲友介绍,王亚南毅然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教导团任政治教员。不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王亚南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长沙返回武昌。
1928年年初,因为在武昌找不到工作,王亚南和同乡夏康农一起来到上海。上海之大,谋职同样不易,于是他又辗转来到杭州,借住于西子湖畔大佛寺,准备写一部反映鄂东水乡风情和青年求索人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而此时,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刚从一所中学离职的郭大力,正好也借住在大佛寺内。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几番倾心交谈后,确立了为“改造社会”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志向,随后商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用6~8年时间翻译5部世界经济学名著,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
政治经济是两个各别的意识形态。虽然我们通常把这两个语辞连在一起来说,但它们各别的意义与本质,是显然两样的。
一切属于意识形态的语辞,都是总摄诸种实际现象而成立的抽象观念。这种观念,是一般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即是说,它在某一时空间有其特定的内容,在不同的时空间复有其各别的涵义。政治经济亦复如此。
中国早前与政治密切联属的语辞,不是经济,而是道德,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数千年来儒家“惟精惟一”的道统;泰西早前与政治密切联属的语辞,不是经济,亦不是道德,而是宗教,所谓“政教合一”,所谓“政符于教”,那也将近成了泰西千余年来的一般信条。从这两方面看来,经济在过去并不算是一个怎样被人重视的要素。而且,中国古语“经济”是“经邦济世”,希腊古语“经济”是“管理家政”,两者都是偏于治理方面的,都带有政治的意味。申言之,就是经济的范畴被包摄在政治里面了;这时的政治形态,不但所包者广,且相对经济是立于主位的。
但“经济”这个语辞,无论怎样被人忽视,被人看作次要于政治,可是经济的事实是抹杀不了的,我们在今日来论述政治经济的意义与本质,当然不能不根本于“现代的”意识,为了便于解释起见,姑从以次诸点来说:
(一)就功能上讲,政治与经济当然各有其任务与范围。照近人所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若经济,则是关于财富的事象,即关于生产、分配与交换的事象。此种区别,早被数千年前的孟轲氏说得非常彻底。他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意盖以为从政是大人之事,从事农工商贾是小人之事;即政治是属于劳心的事务,经济是属于劳力的事务。事实确也像是如此。特在今日有许多例外。今日工商资本家不但不需要肉体的劳力,甚且无须从事计虑筹划一类的劳心工作,他们终日要劳其清思与肥体的,不过是讲究如何消费,并实行从事消费罢了;而各国专事治人的君主们,如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所说,他们却反而没有那样清闲,他们“往往从事其他许多商营的企业;也同普通私人一样,他们为改善其财产状况,至不惜成为普通商业部门的投机者”。这还是百余年前的事,降及现在,政治家与工商业者简直区分不开。可见以劳力、劳心事象来区划政治经济的分野,那是颇不充分的,不过,从政者与从事农工商者,无论怎样相互混同,而政治经济终归有各自的限界。
(二)就实质上讲,政治经济不但各有各的涵义,且是两个相互反离的现象。在原始共产社会中,一切成员皆为获取生活资料而从事经济的劳动,故无所谓特殊的、不事生产的统治阶级,从而,也无所谓政治。迨后因分配上的差别,引起了社会阶级上的差别,于是就有所谓特权政治发生,这种政治遂成为保障经济的掠取的手段。大国际法学者奥本海玛(FranzOppenheimer)说:“求生存的人类,要获得满足欲望所必要的资料,有两个根本反的手段,这便是工作与掠夺--一己的劳动与别人劳动之强制收取。”申言之,就是“把个人自己的劳动,及个人自己劳动与别人劳动之等价的交换,叫做满足需要的‘经济手段’;把别人劳动无代价的收夺,叫做’政治手段’”。这就是说:政治与经济的最后目的,虽然都是在获取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料,但其实质显然不同。
以上两点,通是比较推进一层的说法;若就一般而论,我们只要说明政治是治人治事的种种现象,经济是生产财富、处理财富的种种现象就行了。而我们时下许多大政治学者、大经济学者的政治经济导论,大抵就是在这方面反复引申,但要由此究明事理的真相,那是颇嫌不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