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HK$
96.8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HK$
55.0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HK$
63.8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HK$
74.8

《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7.8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HK$
107.8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 史铁生、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鲁迅、老舍、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林徽因、萧红,华语文坛文学大家给独行者的生命之书。
★ 收录《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与地坛》等散文经典作品,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阅读试题,一本书阅尽华语文学艺术精华。
★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也许,当我们跨越生活的风暴,历尽千帆,才终于懂得,“人间”的真正含义是活着。
★ 央视《朗读者》多次深情诵读,《人民日报》重磅推荐,书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友情、亲情、勇气和真诚。温暖、纯净的文字,读来令人落泪。
★ 林清玄、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诸多大师倾情推荐,感动无数读者的名家散文经典读本。
★ 一套可读、可藏、可赠的文学精品!
装帧设计古朴雅致,温暖治愈,双封采用故宫红作为主色调,深沉典雅。知名插画师@桃年手绘插图,附赠精美书签、邮票式藏书票,品读、馈赠、收藏皆宜!
|
內容簡介: |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收录史铁生、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等12位华语文坛文学大家经典作品,精选《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与地坛》等40余篇散文名篇,书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友情、亲情、勇气和真诚。人生路上,我们会遭遇风暴、挫折与创伤,但别慌张,它终将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和充盈,从而走向生命的辽阔。也许,当我们跨越生活的风暴,历尽千帆,才终于懂得,“人间”的真正含义是活着。温暖、纯净的文字,读来令人落泪。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献给每一个与命运掰腕子的你
收录史铁生、汪曾祺、沈从文、梁实秋、丰子恺等14位华语文坛文学大家经典作品,精选《我与地坛》《老海棠树》《人间》《生之记录》等近40篇散文名篇,这些作家以温厚的笔触将生活的褶皱缓缓抚平,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颂歌。他们的文字不避讳生命的破碎,却始终以从容之心回应命运跌宕,既照见岁月给予的创痕,也映亮生命深处的坚韧。教会我们在苦涩中咀嚼甘美,在无常里锚定温柔。
敬坚持,敬付出,敬平凡,敬永不屈服的自己。
|
關於作者: |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汪曾祺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其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人间草木》 等。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质朴而简白,通晓畅达,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满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让人不由喜欢上这个有趣的老头儿。
丰子恺
散文家、漫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弘一法师学习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习国文。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
他的散文风格恬淡率真、意味隽永,富有童真天然之趣。他的漫画或幽默风趣,或恬静淡雅,往往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诗意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著有《万般滋味,都是生活》等。
|
目錄:
|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第一章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 003
合欢树 史铁生 / 005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 009
背影 朱自清 / 014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 017
想我的母亲 梁实秋 / 022
我的母亲 老舍 / 026
祖父的园子 萧红 / 033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 / 037
第二章
却叹世上如侬有几人
看看家德跟他娘,一个老妈子说,我总是出眼泪,我从来不知道做人会得这样的有意思。家德的娘一定是几世前修得来的。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 041
家德 徐志摩 / 050
宗月大师 老舍 / 058
无题(因为没有故事) 老舍 / 063
风筝 鲁迅 / 066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 069
初冬 萧红 / 076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 080
冬天 朱自清 / 089
第三章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那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的享受它。
寂寞 梁实秋 / 095
大账簿 丰子恺 / 098
时间 沈从文 / 104
匆匆 朱自清 / 107
孤独的生活 萧红 / 109
水样的春愁 郁达夫 / 113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 121
秋夜 鲁迅 / 126
第四章
见过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闹市闲民 汪曾祺 / 131
自得其乐 汪曾祺 / 134
雅舍 梁实秋 / 142
不亦快哉 梁实秋 / 146
这也是生活 鲁迅 / 150
渐 丰子恺 / 155
生机 丰子恺 / 159
一封信——给抱怨生活干燥的朋友 徐志摩 / 163
一片阳光 林徽因 / 166
窗子以外 林徽因 / 172
第五章
终于开始学会眷恋这人间
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奶奶的星星(节选) 史铁生 / 185
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 / 188
抬头见喜 老舍 / 193
快乐 梁实秋 / 197
致沈从文 林徽因 / 200
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 / 205
生命 沈从文 / 215
历史是一条河 沈从文 / 219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第一章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人间 …… 史铁生 003
我与地坛(节选) …… 史铁生 006
老海棠树 …… 史铁生 013
祖父死了的时候 …… 萧 红 017
生机 …… 汪曾祺 022
一个人在途上 …… 郁达夫 026
一封信 …… 朱自清 035
第二章
身旁那么多人,可世界不声不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的父亲 …… 汪曾祺 043
我的母亲 …… 胡 适 052
梦痕 …… 丰子恺 059
给我的孩子们 …… 丰子恺 065
永在的温情 …… 郑振铎 070
志摩在回忆里 …… 郁达夫 079
四位先生 …… 老 舍 086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梁实秋 093
第三章
我们生而孤独,何惧世间荒芜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独处 …… 沈从文 101
晨梦 …… 丰子恺 105
旧 …… 梁实秋 108
谈时间 …… 梁实秋 112
谈幽默 …… 梁实秋 116
自己的园地 …… 周作人 120
沉默 …… 周作人 123
论自己 …… 朱自清 126
第四章
生活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
在一些微笑或皱眉印象上称较分量,在无边际人事上驰骋细想正是一种生活。
草木虫鱼鸟兽 …… 汪曾祺 133
多鼠斋杂谈 …… 老舍 139
致沈从文 …… 林徽因 157
蛛丝与梅花 …… 林徽因 162
山中的历日 …… 郑振铎 167
月夜之话 …… 郑振铎 174
天目山中笔记 …… 徐志摩 181
第五章
人间种种美好,种种有情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消逝的钟声 …… 史铁生 189
无事此静坐 …… 汪曾祺 194
水云 …… 沈从文 197
刹那 …… 朱自清 206
小病 …… 老 舍 211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 丰子恺 214
生之记录(节选) …… 沈从文 218
|
內容試閱:
|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