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消极成瘾:转化消极,开启幸福(打破消极循环,告别自我消耗,重塑积极人生。6次修订,全球热销50余年、200万册的自我疗愈手册!)
》
售價:HK$
74.8

《
盛世长安(实景还原 + 考古成果 + 文献印证,全景式呈现长安从汉到唐的城市细节)
》
售價:HK$
107.8

《
世界情报组织秘密行动:上下册
》
售價:HK$
217.8

《
梁思成眼中的中国建筑史
》
售價:HK$
96.8

《
叹为观纸 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
售價:HK$
86.9

《
中国历代男子服饰:图解中国男子传统服饰 解密古代男子穿什么 为什么这样穿
》
售價:HK$
107.8

《
经济学的观念:13位经济学巨匠和他们改变世界的思想(一本书领略群星璀璨的百年经济思想史)
》
售價:HK$
85.8

《
别乱穿 找准你的专属色:四季十二型人色彩穿搭图解 四季型人色彩搭配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由著名编辑阿霞主编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所选取的十二位青年作家皆是在内蒙古本土成长起来的“草原骑手”,他们代表了内蒙古文学的新生力量。《草原十二骑手》依据代际划分为七〇后、八〇后、九〇后、〇〇后四个章节,着力体现不同代际的草原写作者极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描绘了作家们在草原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内蒙古地区在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家作品分别为:海勒根那的《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巴桑的大海》、赵卡的《你会游泳吗》《杀县简史》、拖雷的《厄尔尼诺》《叛徒》、娜仁高娃的《门》《裸露的山体》、肖睿的《筋疲力尽》《暖阳》、阿尼苏的《铁布鲁》《阿扎的江湖》、陈萨日娜的《一朵芍药一片海》《云中的呼唛》、渡澜的《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在大车店里》、苏热的《金骆驼》《黄塘记》、田逸凡的《珍爱的你们》《乃玉的暗色滩地》、艾嘉辰的《腹鸣》《新年快乐》、晓角的《清冷之人》《淡绿色的马》。本书稿内容均聚焦生态文化书写,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他们在草原生活的经历,再现了草原自然生态文化。
|
關於作者: |
海勒根那,男,蒙古族,1972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骑马周游世界》《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巴桑的大海》《白色罕达犴》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百花文学奖、诗探索·红高粱诗歌奖、“索龙嘎”文学奖、敖德斯尔文学奖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北京文学》年度“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赵卡,本名赵先锋,男,1971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作家、编剧。
拖雷,本名赵耀东,男,197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国内文学期刊发表百万余字,著有长篇小说《寻仇记》《破雾者》等。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娜仁高娃,女,蒙古族,1980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索龙嘎”文学奖、《草原》文学奖;有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民族文学》年度排行榜等。
肖睿,男,1984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内蒙古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南大学驻校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在读博士生。出版有《一路嚎叫》《生生不息》《太阳雨》等长篇小说。曾获2019“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一等奖;另有编剧策划作品《八月》《平原上的摩西》等多部影视剧,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台北金马影展等多个著名电影节,并获得重要奖项。
阿尼苏,本名赵文,男,蒙古族,1985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作品见于《民族文学》《青年文学》《长江文艺》《草原》《作品》《作家》《芙蓉》等刊,并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散文选刊》多次选载。出版有散文集《寻根草》、短篇小说集《西日嘎》。
陈萨日娜,女,蒙古族,1982 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作品见于《草原》《花的原野》《民族文学》《青年文学》《上海文学》 等刊,被《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多次选载,入选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手稿、猴子,或行李箱奇谭:2023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等选本。
渡澜,女,蒙古族,1999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武汉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十月》《青年作家》等刊。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曾获华语青年作家奖、丁玲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奖、“索龙嘎”文学奖等奖项,入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2021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年度新锐青年作家榜。
苏热,男,蒙古族,1997年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作品见于《草原》《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等刊,曾获“青春文学奖”。
田逸凡,男,2002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硕士生,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文史哲基地。作品见于《香港文学》《北京文学》《草原》等刊,出版小说集《亲嘴烧》。
艾嘉辰,男,2000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作品见于《草原》《文艺报》《山西文学》《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并入选《内蒙古青年作家作品精选·小说卷》《内蒙古优秀文学评论集》等选本。
晓角,本名李华,女,2003年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草原》《中国校园文学》等刊,并入选《2020年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女诗人诗选·2020年卷》《中国当代诗歌年鉴》等选本,出版有诗集《三天过完十六岁》。曾获《中国校园文学》年度优秀奖、“重庆地质杯”全国大学生自然写作二等奖,入围丰子恺散文奖等。
|
目錄:
|
七〇后
海勒根那
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 / 003
巴桑的大海 / 012
赵卡
你会游泳吗 / 048
杀县简史 / 062
拖雷
厄尔尼诺 / 095
叛徒 / 127
八〇后
娜仁高娃
门 / 165
裸露的山体 / 177
肖睿
筋疲力尽 / 219
暖阳 / 268
阿尼苏
铁布鲁 / 306
阿扎的江湖 / 314
陈萨日娜
一朵芍药一片海 / 324
云中的呼唛 / 342
九〇后
渡澜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 / 355
在大车店里 / 371
苏热
金骆驼 / 379
黄塘记 / 392
〇〇后
田逸凡
珍爱的你们 / 407
乃玉的暗色滩地 / 418
艾嘉辰
腹鸣 / 430
新年快乐 / 445
晓角
清冷之人 / 471
淡绿色的马 / 478
|
內容試閱:
|
序言:草原的底色与未来的光谱
——为《草原十二骑手》而作
○邱华栋
在中国广袤的文学版图中 , 内蒙古的文学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瞩目。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壮阔的史诗,到近现代的作 家在新文学史上所树立的标杆性作品 ,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始终与中华民族的 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生存、发展和现代性追求紧密相连。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进程中 , 内蒙古的作家们更是以多元的风格面貌和丰 富的题材书写,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和时代精神 。在老一辈作家的笔下, 我们看到了北方草原的辽阔与壮美,感受到了 民族的坚韧与豪迈;而新一代作 家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敏锐的感知,书写着时代的变 迁与个体的命运,并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草原》杂志编选的《草原十二骑手》,汇集了内蒙古十二位中青年作家的 中短篇小说佳作,可谓是珠玉满盘。这些作家涵盖了七○后、八○后、九○后和 ○○后四个以十年代差为代际时间的写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题材多 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内蒙古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之 下的人性丰富性的样貌。
七○后的作家们,作为当代文学创作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具有深 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 。 比如,海勒根那的《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和《巴 桑的大海》,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质,描绘草原生活的质朴与温暖,不仅 呈现了大草原的 自然之美,更通过人物的命运与精神追求,传递出对生命意义 的深刻思考。赵卡的《杀县简史》通过拼贴式写作和荒诞性情节,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杀县”世界,模糊了小说与诗歌的边界,展现了人性的执着与荒诞 。拖 雷的《厄尔尼诺》和《叛徒》都很精彩,前者切近现实,后者着眼历史,从不同的 视角揭开遮蔽或湮没于其间的生命细节,揭示了人性的挣扎和对历史的思索。
八○后作家,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期,娜仁高娃的《门》和《裸露的山体》,以 细腻笔触记述了在草原上生活的女性的情感世界 ,表现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 困惑与希望。肖睿的《筋疲力尽》和《暖阳》则以奇异的故事和情节,展现了当代 青年的独特生存状态,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的迷茫与求索 。此外,还有 阿尼苏的《铁布鲁》《阿扎的江湖》、陈萨 日 娜的《一朵芍药一片海》《云中的呼 唛》,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几千年生态与生活方式所维 系的伦理关系的大草原,所面对的新矛盾、短阵痛与大变化,还有作家对故乡 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九○后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他们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视角, 为 内蒙古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渡澜的《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和《在大车店里》 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建构起了属于 自 己的 “B612 星球”,显示了年轻 一代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还有苏热的《金骆驼》和《黄塘记》,以简洁而冷峻的 文字,构建起了一个苦涩、孤寂的西北小镇,并在叙事中不断确立和强化这个 地理空间的意义,带给我们形式感和新鲜感。
○○后作家是文学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满了活力,更有一种无 所畏惧的创新精神。田逸凡的《珍爱的你们》《乃玉的暗色滩地》、艾嘉辰的《腹鸣》《新年快乐》 以迥异的风格切近社会问题 , 彰显了更年轻一代作家对现实的观 照。晓角的出现给内蒙古文坛带来了惊喜 ,她的经历和她的写作都值得我们关 注,在《清冷之人》和《淡绿色的马》中,她面对自己所经验的现实与对生活的冷 色观察和剥离,让人惊讶 。她小说的语言诗意中透着孤冷,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这种代际传承不仅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也体现在内蒙古文学的整 体发展脉络中。从老一辈作家一直到现在的新一代作家,内蒙古文学始终在传 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草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学杂志,几代作家在这本杂志的呵护下成长 起来。《草原十二骑手》最初是《草原》开设的一个主要栏目,在推介年轻作家新 锐之作方面非常有创意 。我一直关注,并读了其中一些作家的作品,而这些作 家的作品能够结集出版,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是对内蒙古中青年 作家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 更是对内蒙古文学多样性和时代价值的一次 深刻总结;同时,也体现了在新时代的引领和推动下,内蒙古文学开始走向复 兴与繁荣的崭新气象。
对内蒙古文学来说,文学不仅仅是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更是传承多民族文 化,书写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草原十二骑手》中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 种责任,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反映了内蒙古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和谐共生与进步发展。
中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学的未来和希望,《草原十二骑手》的出版,就像是十二个骑手骑着骏马向我们跑来,姿态矫健、英武而又潇洒,让我看到了 内蒙古 中青年作家群体的创作实力和潜力,也让我对内蒙古文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最后,我衷心希望《草原十二骑手》能够受到文坛和广大读者的特别关注 与喜爱,也祝愿这十二位作家,骑着骏马,奔赴更加辽阔的文学天地,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独特的文学力量。
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
○海勒根那
没有人知道那个高大的家伙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 ,他出现在哈图布其嘎查(村)的人群里就像一头骆驼站在了羊群中间,人们仰视才见他时不由得一阵骚动。“这应该是个异乡人。”人们一边惊叹一边做出判断,因为在科右中旗草原,十里八村的牧人彼此都认识个大概。可是朗朗晴空怎么会忽然多出这么一个人来? 而且他泰然自若,见谁都咧咧那张乐呵呵的大嘴,好像相识已久的样子。那满口牙齿颗粒饱满,雪白坚硬,在阳光下像白玛瑙一样闪闪发光,一看就是蒙古族男人钙质充盈的牙齿,是专吃牛羊肉喝马奶子铸就的。再衬上一张典型的蒙古族人的脸—塌鼻子、又高又红的颧骨、一双细细的小眼睛,这五官要是组合到西亚或东欧人脸上就没得看了,但在这里它们相得益彰,彼此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搭配起来显得那么舒服、得劲,充满别样的神采 。除了这些,人们还注意到他的穿着,那身略显古旧的藏青色长袍仿佛中世纪的布料,一柄精致的蒙古刀悬在右腿前。而他脚下那双雕花讲究的靴子更非同一般,至少该是博物馆玻璃罩里的物件,尺码之大像两艘小船 。在科右中旗草原,即便像今天这样隆重的敖包盛会,也只有年长者注重蒙古族长袍和马靴的穿着了,年轻人大多不再守旧,西装、夹克、短袖什么的,任性地追赶城里人的潮流 。所以,人们越发对这个人感到好奇 。高个子倒是漫不经心,迈着大步左摇右晃地走路,所到之处人们自然散开,不时让他那一堵墙似的身影从人群的头顶跌落在草地上。
牧民们是刚刚从敖包山上下来的,近两年哈图布其嘎查风调雨顺,村民脱贫,人心振奋,村委会决定筹措资金,让牧民们好好热闹一把 。这不,初夏一大早,人们开着大小车辆就围聚到敖包山下,手提草原老白干、面馃子、奶干、大白兔糖块,登上高高的山顶,为敖包堆子添枝加石,撒下祭祀品,许下吉祥的祝福和心愿……但这个高个子显然不是祈愿来的,他的来头还要细究,人们开始围住他问东问西。起先当然要问这位朋友是哪里人,要到哪个地方去。高个子微笑不语,或者傻呵呵地乐一乐,避而不答。莫非这个人是个哑巴不成?人们越发问得急切,以证明他到底会不会说话 。高个子不得已抿了下嘴唇,用他那只熊掌一般的大手指了指远方,说:“从那边来的。”这一开口不要紧,邻近的人不得不捂紧了耳朵,这哪里是人发出的动静,瓮声瓮气的像极了一头发情期的公牛,震得蜜蜂嗡嗡乱飞,远山微微颤抖。“那边是哪里?是阿鲁科尔沁,还是乌珠穆沁?还是二连浩特?”高个子晃了晃大脑袋,伸出舌头调皮地打了一阵嘟噜。“你叫什么名字?这个总可以告诉我们吧?”他挑了挑眉毛,抖动起朝天的鼻孔,猛地一声“啊恰—”打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喷嚏,一时间飞沫四溅,气流冲开了刨根问底的人群,好家伙,这一下可再没人靠前问询了 。既然高个子不愿透露他的底细,就干脆叫他 “远方朋友”好了,这个名字既好记,又能彰显哈图布其的热情好客。
透过人群的间隙,高个子把目光转移到不远处,那里十几个男人正忙着杀猪宰羊,他的细眼睛晶莹地亮了,随之而下的是嘴角的涎水,他拍了拍肚皮,对人们说:“我的肚子饿了…… ”人们马上听到了发自他肚皮的咕咕叫声,像揣了一窝青蛙那样 。今天是嘎查村委会请客,杀的是村集体养的猪和羊,吃的是村集体种的菜,村集体还养了几十头西门塔尔牛,掂来想去,书记和嘎查达(村主任)还是一头也没舍得杀,这油光铮亮的黑牛可是值好多银子的 。此时几百号村民一起动手,架起炉灶,搭起彩条布、军用帆布帐篷,劈柴的劈柴,收拾下水的收拾下水,煮肉的煮肉 。一时间,山脚下的草地炊烟袅袅,热闹不已。
等待吃食是一种煎熬 ,那渐渐飘散开来的肉香最先钻进饥饿者和孩子们的鼻子,让人忍无可忍。高个子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吞咽着口水。几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赛摩托车回来,一路尘土飞扬,电光闪闪,携带的高音喇叭播放着草原流行歌曲——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来到近前,摩托车戛然停在高个子脚下,一个瘦小的少年拍了拍车把,说:“咴,大个,敢不敢和我们赛摩托?”高个子龇龇牙,说:“不,不,我只会骑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