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教育社会学(第3版)

書城自編碼: 411512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徐瑞
國際書號(ISBN): 9787303298327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丁元公绘水浒人物图
《 丁元公绘水浒人物图 》

售價:HK$ 360.8
傅佩荣讲易经
《 傅佩荣讲易经 》

售價:HK$ 217.8
历史的镜子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HK$ 61.6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HK$ 107.8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HK$ 10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8.3
《领航职业英语 1 学生用书》
+

HK$ 49.5
《数字治理概论(数字经济系列教材)》
+

HK$ 60.5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第四版)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

HK$ 76.8
《全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

HK$ 89.7
《稀土概论(李永绣)》
+

HK$ 65.8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项目教程》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详尽介绍了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历史与发展等基础知识。全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既介绍了学科理念革新与学术前沿,又体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为推进我国教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教材体系做出积极尝试,助力本科生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与基本科研素养的发展。
關於作者:
徐瑞,教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教育学学科·教育社会学分支副主编。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研究,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社会学》。
內容試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 。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 , 教 材体系就上不去 ; 反过来 , 教材体系上不去 , 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教育社会学的 著作与教材在国内外已经有多个版本 ,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教育社 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与风格 , 不断丰富着教育社会学的 理论文献 。在这样一些著作与教材中 , 有一类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 即由一批年轻的 教育社会学家撰写的教育社会学专著 。它们不仅体现了这些年轻学者在学术上的睿 智 、理论上的犀利 , 还体现了他们的个人风格 , 甚至是他们的感受与激情 。在我看 来 , 更加可贵的是 , 他们作为新生代的教育社会学家 , 能够用一种新的视角 , 给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带来一股新的气息 , 使教育社会学学科逐渐形成了 一种新的学术“味道”。在这样一类教育社会学的作品中 , 在这样一批年轻的教育社 会学家中 , 徐瑞 、刘慧珍及他们的《教育社会学》则是我非常熟悉的 , 也是令我印象 深刻的。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在谈到科学革命及科学的基本范式的转变时 , 曾经提出 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寓意的观点 : 科学的革命 , 或者科学的基本范式的转变与更 新 , 往往并不能够简单或者是渐进性地在科学发展中得以实现 , 它的发生与出现 , 常常伴随和对应着人类社会的更新换代 , 特别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代际更替 。换句话 说 , 科学的革命或者科学基本范式的转变 , 往往需要由一代新的科学家来完成和实 现 , 更加具体地说 , 必须由这样一代新的科学家所具有的新的科学范式来重新建构 这种新的科学体系 。这是颇为值得思考的一个观点 , 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有道 理的 。 因为 , 新一代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抱负 , 包括他们在个人科学经历中所形 成的视野与价值观念 , 特别是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升华而成的科学规范与科学信仰 ,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存一代科学家共同体的境界 , 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而 他们在现实世界中 , 或者说在社会中看到的现象与问题 , 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境界 和层次上发现的 。这也正是他们的独特优势 。他们更加愿意以一种 “顺应”的方式去
002 / 教育社会学(第 3版)
面对和接受新的事物与挑战 , 而不愿意 , 或者说是不能够简单地去 “同化”它们 。正 是这样的“顺应”, 使得他们获得了非常不同的理念 , 也的确给学术界和理论界造成 了一种新的冲击 。当然 , 这样一种新生代的教育社会学的学术共同体 , 还没有完成 或正式地形成 , 或者说 , 还没有完全地定型和成熟 , 但他们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 而且 , 我个人认为 , 他们的著作 、文章和思想观点已经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定 的群体特征 。这里 , 我也非常希望借为徐瑞 、刘慧珍的《教育社会学》一书写序的机 会 , 抒发对这样一批新生代学者的敬意 , 谈谈新生代学术群体的出现和产生的时代 特征与意义 , 以及由此应该具有的对新生代教育社会学家的作品的阅读方式。
目前 , 有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 : 当整个世界都在高喊 “创新”时 , 当创新逐 渐由学者的笔端转变成政策的话语时 , 当创新慢慢地从议政厅的高谈阔论转变成企 业的新产品与社会的时尚时 , 当创新研究开始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时 , 我们的教育受 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责 , 特别是当整个社会和世界都在呼唤创新人才时 , 教育 的改革似乎总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的教育究竟犯下 了什么错误? 实事求是地说 ,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多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所取 得的成就 , 我们也应该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人们带来的巨 大机会和普遍的收益感到欣慰 , 我们也完全可以列举出教育领域中的许多创新与突 破 , 来证明教育界的人士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是有所担当和勤勉的 。但是 , 何以教 育在创新的时代总是站在“被告席”上呢? 难道是我们及整个社会关于教育的那些最 基本的信念与规范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去思考和分析 , 在国外学者提出 “文凭社会”“学历社会”时 , 当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的理论时 , 我们就应该警醒和反思了 : 过去一 直以社会为基础与根底的教育 , 如今怎么能够有资格给整个社会 “定性”呢? 过去始 终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与教育 , 现在何以能够获得了货币所具有的一般等价物的 功能呢? 我们甚至应该追问 , 以往一直是由于人生而平等而自然获得的教育公平 , 以及这样一种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定义 , 如今怎么会成为一种直接关系到人们发展与 生存的重要因素 , 进而具有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定义方式呢? 看来 , 教育以社会为基 础 , 或者说 , 社会是教育的基础 , 这样一种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想当然 , 并且奉 为圭臬的原理 , 开始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这可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基本信念呀! 也是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之一呀! 由此再浏览一下近年来的教育政策 , 我们竟然发 现 , 即使在中国的教育政策话语中 , 类似的论述实际上也早已存在了 。例如 , 早在几年前 , 中国政府就提出了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有一次我在中国全国政 协的某次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时 , 竟然还得到了一位与会专家的认同 , 并且指出某 欧洲国家也具有同样的政策话语 。而就现实而言 , 案例也不胜其数 。例如 , 教育的 投入与支出 , 无论在国家和家庭 , 都越来越成为十分重要的项目 。早在 20世纪 , 美 国思想家就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 , 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进而表明了教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上层建筑 , 也成为经济基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分 , 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们曾经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 某个国家的 人们在遭受到一次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甚至认为 , 无论国家的经济体系受到了怎样的 打击 , 只要这个国家的大学系统存在就没有关系 。 由此看来 , 我们过去对教育的整 个理论定位好像是出现了问题 , 因为 , 按照这样的一些说法和变化 , 教育的确不能 仅仅是一种上层建筑了 , 我们也确实不能仅仅按照一种文化的属性运行和管理教育 了 。教育需要一种新的形态 , 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 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 当然 , 它也 非常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和发展模式 。难道教育真的要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 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 , 那已经成为圭臬和常识的教育理论就要被颠覆了!
如果说 , 上述信念与规范的变化只是一种教育与社会的空间关系的调整与重新 定位 , 那么 , 与此相关的另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则是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与调整 。而这 同样也是一种关于教育的基本信念与规范的变化 , 是对于长期以来想当然的一种教 育“常识”的更新 , 它同样也涉及教育发展的重新定位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 会上的讲话指出 ,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 、事关民族未来 , 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 是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 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 突出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 对加快 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观点 , 教育本身的基本社会功能是模式维护 , 即对 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行为规范及文化传统 , 进行维护 、宣传与教 化等 , 因此 , 根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 , 以及教育的这样一种基本特点 , 教育具有一 种与生俱来的“保守”的性质 。这种所谓保守的性质 , 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总是比整个 社会的发展 , 特别是政治经济的发展 , 要慢一拍 。或者说 , 它使得教育总是给人们 一种滞后的感觉与印象 。而作为一种原理和基本性质 , 它也使得教育学界理所当然 地接受这样一种“保守性”, 或者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这样一种“滞后”和 “慢一拍”。 而这也恰恰是今天的教育总是受到批评或者总是站在 “被告席”的重要原因之一 , 而004 / 教育社会学(第 3版)
且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 因为按照这样一种说法与定性 , 教育创新似乎是 有悖于教育性质的事情 。而如今对教育的要求则似乎是更加 “出格”, 因为 , 根据社 会的期望与要求 , 教育不仅要创新 , 而且应该具有先导性 , 进而来引领整个社会的 前进和发展 。显然 , 这样的“创新”与 “先导性”, 对正统的教育基本理论是一种极大 的冲击 , 当然也是一种“颠覆”。而这些也的确是让人们很难接受的事情 。 因为 , 这 样一种“创新”的教育 , 不仅不能发挥传统的模式维护的功能 , 而且不能以社会已经 形成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行为规范去教化青少年 , 甚至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 而“先导性”所达到的功能则恰恰是要冲破传统的约束 , 打破原来已经有的模式 , 而 这岂不是与帕森斯所说的“模式维护”背道而驰吗? 然而 , 现代化的关键的确是人的 现代化 , 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确实需要有一批具有新观念的人来引领 ; 更加重要 的是 , 有人已经用“引擎”或者 “发动机”这样的角色来比喻大学 ,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 发挥了推动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进步的作用 , 等等 。显然 ,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 理论系统中某些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 也不仅仅是教育学中某些概念与范畴的内涵与 外延的变化 , 它涉及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 。如果真是这样 , 它乃是教育学的基 础的变化 , 是整个教育学理论的 “脱胎换骨”, 而且 , 这简直就是教育史上一次完全 的革命。
坦率地说 , 由于我个人学识的浅薄和视野的有限 , 虽然听到 、看到和想到这些 变化与矛盾 , 还实在不敢妄自得出结论 , 而更多的只是借此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同时 , 我也不愿意简单地以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去同化这样一些疑惑与挑战 。但我 却有理由相信 , 与教育现实的这种巨大变化相适应 , 在教育理论界 , 在教育社会学 界 , 也一定会有一批新的年轻学者相伴而生 。他们是在这种新的教育现实中成长起 来的 ,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也是在这样一种现实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与冲突中逐渐形成的 ,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生成一种新的学科信念与学科规范 。他们 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认识也许还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传统教育理论或教育社会学理论的 痕迹与印记 , 他们的话语或叙述或许还并不系统或流畅 , 但是 , 他们可能真的是教 育理论或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未来 , 代表了新思想前进的方向 。而且 , 我更愿意 认为 , 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还的确需要一批新的学者 , 并且由他 们来推动和引领教育社会学的新的变革和发展 。 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 。 由此 , 我又 记起曾经读过的米德的著作《代沟》, 特别是其中关于 “后喻文化”的论述 。按照周晓 虹的说法 , 以往 , 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 “反叛”上 , 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 。 以往 , 尽管也有人强 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 , 但他们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 教化的手段 , 而米德却申明 : “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值得注意的是 , 参与对 话的双方在地位上虽然是平等的 , 但他们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 当代世 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 , 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 , 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 是年长的一代 。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 , 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你若不想落伍于时 代 , 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 , 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 。“只有通过年轻一代 的直接参与 , 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 , 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 来。”这就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予的中肯回答 。也许 , 我们这个时代真是到了 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的时候了 , 到了米德所说的 “后喻文化”的时候了 。如果真是这 样 ,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忽视新生代教育社会学家们的作品和观点吗? 我们不应该 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吗?
徐瑞只是这些新生代教育社会学家中的一个例子 , 我知道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社 会学界 , 还有一批像他这样年轻有为的学者 。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他们 , 包括他们 的作品 、观点 , 尊重他们的意见 , 审慎地考虑他们的批评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理论 去同化他们的观点 , 包括与我们不同的说法 ; 我们也不能以自己思想和理论的系统 性与闭合性 , 去责备他们在研究和表达中的某些深刻的 “片面”。在这个思想与理论 的变革时代里 , 这是我们顺应趋势的选择 。 当然 , 在这本《教育社会学》中 , 还有许 多值得一说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创新 , 也有许多能够启发我们的新的探索和角度 , 包 括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 但是 , 在这篇序言中 , 我并没有谈及本书的具体内 容 , 没有就书中教育社会学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 而更多的只是 “表 态”, 表示自己向年轻学者学习的态度。
谢维和
第 3 版修订说明
《教育社会学》教材系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教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社会学》教材自 2010年 5月出版发 行以来 , 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 , 已被数十所高校选定为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 指定参考教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 ,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 及时 全面地体现国内外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成就 , 合理吸纳教材使用者的反馈意见 ,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社会学教学实践 , 经过修订后的《教育社会学(第二版)》于 2017年 3月出版发行。
迄今为止 ,《教育社会学(第二版)》教材已经使用了 7年之久 。其间 , 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党和国家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完整、 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 中 、三中全会精神 , 有效发挥《教育社会学》教材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 使命 , 我们对《教育社会学(第二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此次教材修订 , 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 坚持与时俱进 ,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力求体现《教育社会学》教材的中国特色 、 中国 风格 、中国气派 , 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社会学》教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 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
首先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穿于本次教材修订的全过程 , 渗透到教材的所有章节 ,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 内容全面有机地融入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之中 , 为《教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 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 , 为了讲好教育社会学建设发展的中国故事 , 促进教育社会学 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 在本次教材修订过程中 , 我们注重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 育社会学领域建设发展的新成就 、新进展 , 在各章节相关内容部分给予充分阐释。
002 / 教育社会学(第 3版)
再次 , 为了有助于读者了解国内外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 展延伸学习 , 教材在附录部分列出了 21世纪以来教育社会学领域取得的著作类(含 译著)形式的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 。最后 ,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 更加符合 学科发展实际 , 我们对全书文字进行了认真校对 、调整与增删。
本次修订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兴举先生 、何琳女士的大力支持 , 得到 了许多师友的关心和帮助 , 参考了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 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 谢意! 受限于作者的眼界与水平 , 书中缺点错漏在所难免 , 恳请各位方家和广大读 者赐教指正 , 我们将不胜感激!
徐瑞 、刘慧珍 2024年 12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