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書城自編碼: 41150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谢超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77576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HK$ 204.6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HK$ 74.8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HK$ 52.8
清宫与皇家生活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HK$ 86.9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售價:HK$ 118.8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售價:HK$ 74.8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解码生物电
《 解码生物电 》

售價:HK$ 75.9

編輯推薦:
市面同类图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乡建学术专著,另一类为乡建实践项目类专著。与其他学术专著选择切入乡村的视角不同,本书以社区营造的创新视角切入对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探索;同时,以长江中下游作为研究的范围,以水系作为贯穿研究的地域线索,结合清末至今的时间线索,全面综合地探究我国乡建模式,具有独创性。与其他实践项目类专著相比,本书的学术性以及所涉及的时空维度都具有典型性。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历时性角度重点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重点及乡建模式的特征。同时,本书以重点调研的20个长江中下游村落为例,对共时性乡建模式的规律进行探索,根据不同案例之间及其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提炼出乡建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营建主体、自然地理、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景观、空间形态六要素,从有机整体的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聚落营建的适宜模式和调适策略。
關於作者:
谢超,男,建筑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新建筑》杂志特约通讯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社区营造,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等。主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0年获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目錄
目录1绪论(1)1.1研究的背景与缘起(1)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5)1.3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29)1.4研究目的与意义(35)1.5研究框架(38)1.6本章小结(40)2演进与启示:乡村聚落的变迁与乡村建设经验(42)2.1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42)2.2乡村聚落演变的规律与特征(44)2.3中国大陆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45)2.4中国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发展与演进(63)2.5模式特征分析与经验启示(65)2.6本章小结(66)3延展与关联: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相关理论与构成要素(68)3.1社区营造的形成与发展(68)3.2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案例分析与总结(70)3.3与社区营造相关联的理论及其延展(78)3.4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基本层面(87)3.5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体系的构成要素(91)3.6本章小结(99)4取样与调查: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案例(101)4.1乡村聚落案例调查的范围和对象(101)4.2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案例调查与分析(107)4.3本章小结(175)5类型与比照:乡村聚落营建的典型模式(176)5.1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类型与划分依据(176)5.2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181)5.3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评价体系(199)5.4营建模式的比较与评析(206)5.5本章小结(217)6建构与调适: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适宜模式(218)6.1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实施与建构原则(218)6.2适宜模式的建构(220)6.3适宜模式的实证研究(233)6.4模式调适的可持续性整体策略(251)6.5模式调适的适宜性空间策略(254)6.6本章小结(260)7结论与展望(261)7.1主要研究结论(261)7.2主要创新点(265)7.3研究局限性(266)7.4研究展望(267)参考文献(269)
內容試閱
前言面对城市化进程所衍生的环境、就业、交通和住房等问题,“回归乡野,到乡村去”逐渐成为当前人们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似乎已经回不去了,随之而来的却是与“文化乡愁”相伴而生的失落感。为了满足人们的寻根记忆与情感诉求,乡村营建成为一种*为应景的方式。学界开始转向乡建领域的研究,社会各界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类乡建实践,建筑师们也纷纷在此轮乡建热潮面前跃跃欲试,概莫能外。在这些“热”行动之前,亟待进行的是“冷”思考,进而厘清为何建、为谁建、谁来建、怎样建等关键问题。如果说城市化进程尚有章可循,那么当代乡建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则无范本可依。基于此,针对乡建模式的研究更像是在探寻一种乡村聚落营建的潜在逻辑和秩序,让人们能够按图索骥,找到适合各自村落特点的营建方式、策略和做法。2008年著者开始关注乡村聚落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中渐渐发现长江中下游聚落存在一定规律,希望能够找寻乡村聚落营建的特征、类型和模式。传统乡村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社会系统,而当代乡村聚落的营建则是涉及这个系统各方面内容的时代命题,因其复杂性尚无统一范本以供遵循,由此也造成部分村落在营建过程中混乱无序的现状。近年来,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不断深化,朱蔚怡朱蔚怡, 侯新渠. 谈谈社区营造(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侯新渠①、黄瑞茂黄瑞茂. 社区营造在台湾[J]. 建筑学报, 2013(4): 1317. 、黄声远黄声远. 自在、活力、探索, 连接乡野和城市的生活市集——宜兰西堤社福馆及屋桥[J]. 风景园林, 2011(5): 5456. 、吴光庭吴光庭. 传统·本土·社区营造——1990之后台湾建筑/地景之变迁[J]. 世界建筑, 2009(5): 1621. 等一批学者分享了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相关理念和经验做法,引发著者将社区营造的理念与当代乡建进行关联研究的思考。因此,本书将社区营造作为研究的视角是出于对乡村聚落营建所涉及因素复杂性的综合考虑,立足于乡建的整体层面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要素与空间要素进行关联研究,通过建筑学与社会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方法和理论的整合运用,尝试在乡村社会经济、乡土资源、生活模式、文化观念与空间建造之间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关联中寻求一种逻辑和秩序,探寻具有可操作性的营建模式和策略,为乡村的可持续营建提供参考依据。本书围绕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研究分别从乡建模式的历史经验梳理与总结、社区营造相关理论延展、共时性乡建模式的分类与比较、适宜模式和调适策略的建构4个方面逐层推进。首先,本书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了清末时期至21世纪初期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的6个阶段,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归纳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重点及乡建模式的特征。历史各时期乡建模式的经验是开展当代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研究的重要参照。其次,本书以建筑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生态学理论,在援引并厘清社区营造的相关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同时,将其应用到乡村营建的研究中,建立了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评价体系。再次,本书以重点调研的20个长江中下游村落为例,对共时性乡建模式的规律进行分类探索。基于不同案例之间及其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本书提炼出长江中下游乡建模式的基本特征,继而结合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客观评价体系和村民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主要乡建模式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分析,并且归纳总结出5种典型模式的关键要素。*后,本书在模式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营建目标、营建阶段、基本路径、主要做法等内容对适宜模式进行建构,并以湖北龙马村、郑家山村、熊万隆湾为例加以论证,针对模式调适策略提出乡村聚落营建的6项整体层面的可持续性策略和10项空间层面的适宜性策略。本书通过模式分类—模式比较—模式建构—模式调适的研究路径开创了乡建模式系统化研究的全新思路,并且力图将多学科方法理论、社区营造所涉及的理论和要素整合融入乡建模式的研究,研究成果能够为长江中下游的当代乡村聚落营建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同时对其他地区的乡建实践与研究也能提供参考。本书的研究仅为一孔之见,期待引发各界对乡建模式研究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谢超2023年7月于广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