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蒋百里的一生
》
售價:HK$
75.9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HK$
85.8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HK$
151.8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HK$
107.8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HK$
75.9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HK$
63.8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HK$
393.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主体,以博弈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构建不同层级、不同环节及不同市场需求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动态博弈竞争过程及演化趋势,重点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农产品销售量、价格、推广投入等关键因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可为农产品企业制定最优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并可供农林经济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决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考。
|
關於作者: |
刘佳,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黑龙江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博弈及系统复杂性。
|
目錄:
|
第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 12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1.5 研究创新点 16
第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17
2.1 农产品供应链 17
2.2 博弈理论 21
2.3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29
2.4 动态经济预期理论 42
第3 章 农产品供应链同级企业销售量动态博弈研究 44
3.1 模型构建 44
3.2 系统均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46
3.3 动态分析与决策 48
3.4 混沌控制 55
3.5 本章小结 60
第4 章 农产品供应链同级多企业价格动态博弈研究 61
4.1 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现状分析及模型提出 61
4.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1
4.3 系统不动点与稳定性分析 63
4.4 关于价格调整速度α 的博弈模型复杂性分析 66
4.5 关于价格调整速度β 的博弈模型复杂性分析 73
4.6 混沌控制 80
4.7 农产品市场复杂性分析结论及发展方向 85
4.8 本章小结 87
第5 章 农产品供应链同级两企业销售量- 价格动态博弈研究 88
5.1 模型构建 89
5.2 稳定性分析 91
5.3 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 94
5.4 本章小结 102
第6 章 农产品供应链同级多企业销售量- 价格动态博弈研究 103
6.1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103
6.2 系统不动点与稳定性分析 106
6.3 关于销售量调整速度α 的博弈模型复杂性分析 108
6.4 关于价格调整速度β 的博弈模型复杂性分析 115
6.5 混沌控制 122
6.7 本章小结 127
第7 章 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广告投入动态博弈研究 128
7.1 模型描述 129
7.2 模型假设 130
7.3 模型构建 130
7.4 稳定性分析 133
7.5 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 135
7.6 本章小结 151
第8 章 结论 153
参考文献 155
|
內容試閱:
|
农产品供应链是从农田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流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减少浪费和损耗,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鲜活性,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面临着品质、安全、价格、市场需求等不确定性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本书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主体,结合供应链博弈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别构建同级供应链和上下级供应链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各企业之间动态博弈竞争的稳定性和演化趋势,对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的销售量调整、价格协商、广告投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利用混沌理论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竞争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重点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在不同环节、不同情形下的稳定策略选择,以及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经济收益的决策问题,实现企业销售量与价格的协调匹配,形成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本书的研究可为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决策指导,推进混沌理论走向经济管理实际,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动态决策与协同发展。
本书的顺利出版,要感谢笔者的导师、东北农业大学李翠霞教授,以及吉林大学刘国亮教授,黑龙江大学丁群教授对笔者的培养,感谢黑龙江科技大学谭旭红教授、洪亮教授、张倩教授、高太光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帮助,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张蒙副教授提供的基金支持。
最后,感谢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