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跨界交融的学术盛宴:本书聚焦诗歌与纪录片、人类学影像与人文纪录片等多元文体的交叉领域,深度呈现三届海上纪录片双年跨界论坛精华。汇聚诗人、学者、当代艺术家与纪录片导演的思想碰撞,打破学科壁垒,展现不同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的独特魅力与创新可能。?
 *权威嘉宾的前沿洞察:论坛邀请数十位深耕跨界创作的资深人士,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对纪录片跨界融合展开深度剖析。书中观点兼具前瞻性与权威性,为读者提供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把握跨界创作趋势的专业视角。
           | 
         
       
      
      
      
      
         
          | 內容簡介: | 
         
         
          |  
            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诗歌与纪录片、人类学影像与人文纪录片、纪录片与当代艺术……属于判然有别而又彼此关联的文体类型。三届海上纪录片双年跨界论坛,分别邀请数十位长期进行跨界创作的诗人、学者、当代艺术家,与一线纪录片导演一起,探讨纪录片与诗歌、人类学、当代艺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在当前语境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以及对未来影像形态的可能影响。
           | 
         
       
      
      
      
         
          | 關於作者: | 
         
         
           
            贾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担任导演/剪辑的纪录片《昨日狂想曲》《无定河》《杜女士的夏天》等曾获釜山国际电影节AND纪录片基金、CNEX基金,在欧洲、亚洲、美洲诸多影展入围、获奖,在NHK(日本广播协会)、SMG(上海广播电视台)等电视频道播放,被芝加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术机构收藏,并公开发行DVD。已出版《纪录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专著)、《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译著),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两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学会奖论文类一等奖等。
 黎小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担任导演/摄影的纪录电影《游神考》《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等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YIDFF)、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CPH:DOX)、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FIFF)、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JIFF)等众多海内外影展入围、获奖;著作《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纪录片创作》《大地行走: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跟踪访谈录》等曾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学会奖优秀著作奖、教材类一等奖、调研类二等奖等。
           | 
         
       
      
      
      
      
         
          | 目錄: 
           | 
         
         
           
            2018年当代“诗影像”论坛
 一、诗性之维 / 002
 不确定的“诗影像” 丛峰 / 003
 诗中的影像与影像中的诗 林鑫 / 007
 诗电影与过去二十年中国的个人创作纪录片 张献民 / 017
 在朝向“本真”的途中:当代“诗影像”的文体显现与意义生成 黎小锋 / 021
 诗电影、生命哲学以及宗教精神 周洪波 / 034
 二、诗意之辨 / 042
 诗意化纪录片的原理剖析 聂欣如 / 043
 诗意纪录片
 ——心灵的美学花园 张同道 / 057
 诗与电影 朱枫 / 061
 底层策略与诗性纪录片 程波 / 063
 诗性如何产生? 陈霖 / 066
 三、导演圆桌 / 069
 2020年人文纪录片与人类学影像交叉论坛
 一、导演观点 / 096
 田野之变:古浪及北京影像考察的一些反思 丛峰 / 097
 关于人的纪录片 杜海滨 / 106
 影视人类学的文本写作
 ——以影片《祖鲁》为例 刘湘晨 / 113
 先锋电影与人类学的交叉 JohnPaulSniadecki(史杰鹏) / 128
 井的故事 鬼叔中 / 131
 女性视域下的藏地人类学纪录片观察与创作 余孟庭 / 137
 二、学术视野 / 144
 影视人类学与人文纪录片创作的共通之道 朱靖江 / 145
 人文纪录片与人类学影像的相互凝视
 ——命名、错误与相互平行的知识 张献民 / 149
 必须割掉“影像”这根阑尾 陆兴华 / 154
 以人和问题为出发点的影像叙事 邓启耀 / 162
 纪录片到底是什么?
 ——从影像话语机制的生成视角出发 贾恺 / 175
 人类学视野下的纪录片创作
 ——以纪录片《虚你人生》为例 姜娟 / 190
 三、专家言论 / 196
 整体性文化记录的学术观照 李松 / 197
 浅谈电视纪录片与人类学影像的关系 杨昭 / 203
 关于清影工作室的工作和我的思考 梁君健 / 208
 作为纪录影像作品的“中国节日影像志” 马秋晨 / 214
 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的人类学色彩 徐铮 / 218
 2022年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论坛
 一、作者论坛 / 224
 时间之缝:作为当代艺术的电影笔法 王超 / 225
 新技术语境下的影像叙事逻辑 胡介鸣 / 228
 实构与问题论
 ——对照虚构与方法论 丛峰 / 232
 “记忆冲撞”:从《周末》到《公园日记》 雷磊 / 237
 点评与互动 / 242
 二、学术视野 / 248
 图像何以行动 李洋 / 249
 论文电影作为电影—哲学的一种强连接可能 姜宇辉 / 253
 纪录片作为媒介 钱颖 / 257
 分形的摄影机:vigeo与反记忆建构 蔡潇 / 263
 在纪录片中安放大地 周佳鹂 / 268
 电影如何成为一份传单:红色时期的让-吕克·戈达尔 韩晓强 / 281
 三、导演访谈 / 289
 赵亮:用叙事影像塑造思想的世界 / 291
 邱炯炯:在摄影机后面,倾听荒腔走板的生命长歌 / 296
 李消非:在“影像句式”与线性叙事之间 / 300
 四、圆桌对话 / 305
 生存的压力才是故事的引擎 李凝 / 307
 这一切似乎都是误会 晋江 / 310
 卷入时代境遇,触摸社会肌理 董钧 / 312
 摄像机作为我记录和表达的器官,不断生长 邹雪平 / 317
 行走的摄影机 王秀岳 / 321
 反馈与交流 / 325
 附录一:2018年海上影展暨论坛 / 327
 附录二:2020年海上影展暨论坛 / 355
 附录三:2022年海上影展暨论坛 / 417
           | 
         
       
      
      
      
         
          | 內容試閱: 
           | 
         
         
           
            序一:以纪录影像见证时代
 海上纪录片论坛肇始于 2010 年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资助的青年主题专场,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文科办的支持下,由黎小锋、贾恺老师策划、主持,两年一届,先后举办了纪录片的伦理研究、价值观念、未来趋势等学术论坛,并进行了相关作品展映,引发了高校师生与社会观众的积极参与,促进了业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成为具有良好行业声誉的纪录片双年盛会。
 最近三届的海上纪录片论坛分别以“当代‘诗影像’”“人文纪录片与人类学影像交叉”“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作为主题,体现出同济大学主张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学术传统,也与我们艺术与传媒学院立足专业实践、重视跨界合作的发展方针恰相契应。其中,探讨纪录影像的诗性之维、寻找影像与诗的契应与关联,也是本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与诗的关系和升华也是不同学科的终极追求之一。我从事建筑学专业,我们将建筑称为“诗意的建构”。
 众所周知,同济大学是综合性“双一流”大学,而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一个新兴学院。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梳理学院的定位,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以新媒体为特色,整合全院专业学科;确立主流、前沿、交叉三条主线;聚焦政治传播、城市传播、智能传播三大前沿方向;强化理论、技术、实践三个目标;力求创新,突破发展。我们艺术与传媒学院提出“全媒体、大艺术”战略,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说、能写、能做,能做尤其显示工科特质。对于我们传播学科来说,纪录片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黎小锋、贾恺老师在纪录片创作领域也有着比较持续的耕耘。
 中国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六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城乡发生剧烈变化,从人文到城市各个方面,特别需要纪录影像。尤其是在重视人文关怀、重视人类情感、重视我们的生活社会形态的当下,这个系列论坛可谓适逢其时。
 “强调反思,重视合作,注重伦理,关注内容、社会情境和影像物质性之间的关系。”人类学家莎拉·平克的这段话,不仅提供了一种可资共享的视觉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值得发扬的跨界合作态度。
 衷心祝愿我们的海上纪录片论坛,能够继续立足大地,不断伸枝展叶,一届一届,茁壮发展下去!
 李麟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2024 年 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