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HK$
61.6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HK$
54.8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編輯推薦:
全球公共财政学试图通过构建主权相容的全球公共财政体系来帮助各国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世界各国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窠臼,共同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在实现路径上,各国应在充分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构建主体多重、领域多元、路径多样全球公共财政体系。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将财政配置资源的视野拓展到全球,树立超越辖域的“全球财政观”,建立与全球治理责任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帮助中国更好的参与和重塑全球化。
內容簡介:
本书从全球公共品的角度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公共品的供给和融资等问题,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公共品供给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其从全球公共财政的政治哲学、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学理论等三方面探讨了全球公共财政学的跨学科理论基础,构建和发展了全球公共财政学;总结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概述了全球公共产品融资的现状与特点、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试图总结全球公共产品融资可能的改进方向;介绍了全球税收合作的演变,并对未来可能的全球税收合作形式进行了展望。
關於作者:
张克中,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税务学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华发展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创始会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理论、收入分配、全球公共财政。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Applied Economics及Economics & Human B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兼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目錄 :
第一章 全球性挑战呼唤新理论
第二章 财政学演进:从国家到全球
第三章 全球公共财政学跨学科理论基础
第四章 全球公共产品供给
第五章 全球公共产品融资
第六章 全球税收竞争与合作
第七章 全球财政金融协调
第八章 全球不平等
第九章 国家间转移支付与对外援助
结语:全球公共财政的未来--乌托邦与现实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1947年9月,爱因斯坦在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中说:“如果每个公民都认识到,在这个原子时代,安全与和平的唯一保证是超国家政府的不断发展,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力量来加强联合国。我认为世界上每一个有理性的和敢于负责的公民都必须知道他应当如何抉择。为要达到最后目的--那是一个联合的世界,而不是两个敌对的世界--这样一个局部性世界政府绝不应当作为一种联盟来反对世界的其余部分。走向世界政府的唯一真正步骤就是世界政府本身。”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关注。然面,70余年过去,世界仍不太平,尤其是21世纪头20年,大国地缘政治冲突,俄乌冲突持续以及全球性气候、健康危机等挑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类头顶。当今世界,多重挑战与危机交织叠加,各种文化思潮激流涌荡,意识形态冲突此起彼伏,人类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尽管部分民族国家试图阻挡全球合流的趋势,但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意识的推动下,世界发展依旧逐渐合流。数字化、人工智能、星链计划、SpaceX与超级高铁的发展,促使与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外部环境的联接更加紧密,世界将真正成为一个超越国家版图的“地球村”。全球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印度--也是到2030年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代表着人类三大文明。大国之间如何展开合作应对世界挑战是一个攸关人类文明进程的命题。在越来越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全球关怀只有求同存异,才能携手并进,共同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超越国家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将越来越发挥重大作用,让全球合作变得更加可能。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伦敦下榻,只需在床上呷着上午茶,打一个电话即可预约来自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产品。他们总能挑到合适的,并且可以早早地送到门口的商品。”进入21世纪,弗里德曼用“世界是平的”描绘“超级全球化”时代的经济与生产一体化。纵览相关论述,全球化的核心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步超越和模糊了各民族国家市场与辖区的边界,全球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逐渐形成。安东尼·吉登斯(2011)对“全球”核心作出了描述:“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社会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遥远的地方联系起来,即区域内的状况是由许多英里以外发生的事件所决定的,反之亦然。”具体而言,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
财政学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混合体,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基因,却长期囿于经济学的囚笼,深陷国家辖域观的窠臼。经济学脱离了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科学化”“数学化”。现代的标准经济模型认为,理性和自利的个体通过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促进福利的改善。然而,人作为社会性的个体,通常在诸如家庭、工作场所、社区或者国家等群体内部活动,经济学的分析往往过度关注个体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影响下,财政学也逐渐抛弃了学科传统的规范分析,成为经济学的分支——公共经济学,仅仅关注政府的收入、支出和预算这些狭窄的经济活动。诚然,财政学自其创立之初,就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政府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政府应该促成怎样的经济活动为主题,但这也使其深陷“国家辖域观”的窠臼。当世界已然深刻变化时,财政学面对全球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变化趋势,常常显得反应滞后,甚至束手无策。要改变自身的困境,回应全球化的挑战,财政学要从全球视角思考如何应对全球公共挑战,通过官方发展援助以及对流动资源征税等方式为全球治理提供财政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