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85.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97.9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151.8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76.8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93.5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85.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129.8
 
 
 | 
         
          | 編輯推薦: |   
          | 社科领域摸爬滚打20年的 科研老兵奉上的诚意之作
 知名高校教授、博导 击掌力荐
 用 20 年时间
 从四线城市地方学院的本科助教
 成长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博导
 老踏更懂你的处境
 针对21个痛难点提供破局建议
 ·怎样阅读文献
 ·怎样进行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
 ·怎样参加学术会议
 ·怎样找准研究议题
 ·起点低该怎么办
 ·博士不好毕业该怎么办
 ·不知入职哪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该怎么办
 ·论文发表难、项目获批难该怎么办
 ·怎样才能评上教授职称
 ·怎样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
 ·怎样拿到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怎样成就一生的志业
 ……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内核修炼与外部突围两个维度,对每位科研工作者都要面对的学历提升、入职选择、学术参会、职称评审、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精力管理等21个痛难点问题进行逐一拆解,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本书独创从“地板”到“天花板”的“Z”型科研工作进阶路线图,帮你全面获得科研力。 |  
         
          | 關於作者: |   
          | 老踏(本名于春洋),自媒体“老踏谈科研”创办人,某全国重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鉴定/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学位论文评议专家。进入科研行业以来,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3次。 |  
         
          | 目錄: |   
          | 第1章 起点这么低,选择科研行业还有机会吗? / 2 1.低学历走上大学讲台的3点好处 / 3
 2.低职称给本科生上课的4大爽点 / 6
 3.英雄莫问出处,以什么“身段”入行不重要 / 9
 4.机会是在你认为自己没机会的时候错过的 / 11
 第2章 岁数大了,现在申博/考博还来得及吗? / 16
 1.如果大龄考博,你会拥有4个优势 / 17
 2.申请-考核制与社会招考,分别看重哪些指标? / 21
 3.申博/考博很简单,但要忘记应试教育那一套 / 24
 4.当你认定自己来不及的时候才真的来不及 / 26
 第3章 就算申博/考博成功也不好毕业,费那个劲干啥? / 29
 1.我是怎样用9个月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的 / 30
 2.早规划、定任务、重执行,“三步走”达到毕业条件 / 37
 3.做好大小论文的统筹与协同,事半功倍不是梦 / 41
 4.只有坚信自己可以如期毕业的人,才会如期毕业 / 43
 第4章 要不要去做,以及怎样去做个博士后? / 46
 1.做好成本收益分析,看清是否要去做博士后 / 47
 2.博士后是手段,做与不做、去哪里做主要看目的 / 50
 3.想让博士后阶段助力学术成长,你得做对6件事 / 53
 4.给自己一个“看看梦想赋予你的那个世界”的机会 / 57
 第5章 想要入职高校/科研院所,最该看重哪一点? / 60
 1.帮你把握入职单位“基本盘”的5个维度 / 61
 2.如果你是乐观派,低头看路很重要 / 64
 3.如果你是悲观派,仰望星空也重要 / 66
 4.你所看重的,终将定义“你是谁” / 69
 第6章 参加学术会议,到底能学到什么? / 73
 1.那次参会,让我立志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74
 2.该从报告人、主持人、点评嘉宾和提问者那里学什么 / 76
 3.制订你的参会攻略,享受你的科研精进盛宴 / 81
 4.没有不好的学术会议,只有不好的参会者 / 86
 第7章 晋升副教授就很了不起,干吗非要评教授? / 90
 1.我是怎样(在第一次参评失利后)评上教授的 / 91
 2.稀缺带来“选择压”,“选择压”决定生态位 / 93
 3.没有谁能命令一个人去评教授,除非他自己 / 97
 4.别对科研人说他不懂放弃参评教授的代价 / 100
 第8章 怎样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 / 103
 1.“草台班子”也要好过孤军奋战,早觉醒早受益 / 104
 2.如果不能组建自己的团队,就先加入一个 / 107
 3.团队合作是科研产出的放大器和校准仪 / 110
 4.别抱怨,这是你能拥有的最好团队 / 113
 第9章 论文发表如此之难,究竟该怎么办? / 117
 1.论文投稿,所有 “不正常” 其实都是常态 / 118
 2.“质量为王”是论文发表的“第一性原理” / 122
 3.与其抱怨宏观,不如在“能力圈”内努力改变微观 / 127
 4.慢慢来比较快,捷径是发表论文最远的路 / 131
 第10章 听说竞争很激烈,项目课题要不要申报? / 133
 1.连续4次申报某部委项目都未中标是种什么感觉 / 134
 2.怎样获批你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137
 3.放弃对“等我……之后就去申报”的幻想 / 139
 4.你不是拖延症,你只是害怕面对可能的失败 / 146
 第11章 想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是痴心妄想? / 149
 1.我是怎样拿到3个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的 / 150
 2.科研成果奖的门槛很低,但要获奖得靠实力 / 152
 3.实力和其他因素是1和0,没有1,再多0也没用 / 155
 4.尽人事,听天命,然后忘记这件事 / 158
 第12章 怎样维护身心健康,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 162
 1.水果、杂粮、坚果、豆奶……健康饮食很重要 / 163
 2.跳绳、卷腹、深蹲、慢跑、游泳……每周运动150分钟 / 167
 3.体能、情绪、注意力、意义感,搭建精力管理金字塔 / 170
 4.自我激励、积极暗示、规律作息、习惯养成 / 173
 第13章 怎样看清基本盘,科研工作到底是什么? / 176
 1.科研,就是在垂直细分研究领域“挖呀挖呀挖” / 177
 2.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都是小概率事件 / 180
 3.科研能力的提升,重在“正确的方法持续做” / 182
 4.写作能力对科研工作目标的达成很重要 / 186
 第14章 科研人的身份,究竟该如何定义? / 190
 1.科研人是玩家、教练和老板 / 191
 2.用玩家身份逼自己全面落地执行 / 195
 3.用教练身份帮自己选择优势赛道 / 198
 4.用老板身份为自己整合外部资源 / 201
 第15章 怎样实现心智模式转换,赋能科研工作? / 205
 1.从“保持平衡”到“专注当下” / 206
 2.从“追求效率”到“重视效果” / 208
 3.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 / 211
 4.从“风险厌恶”到“拥抱不确定性” / 215
 第16章 都说阅读文献很重要,到底该怎样读文献? / 219
 1.内容 方法:我是怎样阅读期刊论文的 / 220
 2.次序×方法:我是怎样阅读学术专著的 / 223
 3.发现值得读的文献比“怎样读文献”更重要 / 226
 4.不以成果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耍流氓 / 230
 第17章 都说问题意识很重要,怎样找准研究议题? / 233
 1.“冒昧问一句,大作的学术增量在哪里?” / 234
 2.问题意识、学术增量与研究价值的关系 / 235
 3.怎样把问题意识落实在研究议题里 / 238
 4.怎样把学术增量体现在科研成果中 / 242
 第18章 都说跟随趋势很重要,怎样捕捉学术热点? / 246
 1.“点线面体”思维模型,足以让我对趋势心存敬畏 / 247
 2.做个产品经理,和“用户需要”站在一起 / 251
 3.善用文献数据库检索,通过“后视镜”把握当下 / 253
 4.关注顶刊和转载期刊以及重要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 257
 第19章 面对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哪有时间做科研? / 260
 1.在每个可以步行的时刻,我基本是用跑的 / 261
 2.把精力投放在能带来“指数增长”的工作上 / 264
 3.处理好并联与串联、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 269
 4.获得“掌控感”比所谓的时间管理更重要 / 273
 第20章 面对纷至沓来的工作任务,怎样去执行? / 276
 1.“执行三件套”:“今天宣言”、甘特图与计划表 / 277
 2.把忙碌方式从“内卷模式”切换为“内驱模式” / 282
 3.成为卓有成效的科研人的4项自我修炼 / 285
 4.别用战术上的自律掩盖战略上的“躺平” / 290
 第21章 如何开启飞轮效应,成就你一生的志业? / 294
 1.上帝视角,拥有跳出科研看科研的全局观 / 295
 2.系统思维,打造专属于你的成功模型 / 297
 3.以终为始,从结果倒推回来配置现有资源 / 301
 4.来自马斯克的启示:梦想、责任、算法以及“去做” / 303
 后记 / 308
 |  
         
          | 內容試閱: |   
          | 写给普通人的“Z”型科研破局指南 你翻开的这本书,是一位在社科科研工作领域摸爬滚打20年的“老兵”奉上的诚意之作。我的诚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这本书里,我“把自己当作方法”,全然地、真切地,以现身说法的姿态,为你提供科研人的破局建议。我在书里所列举的这些“局”,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核的,都是困住过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建议不敢说一定能帮到你,但至少是我自己经过摔打摸索出来、亲测有效的。而我以这种姿态来写作的发心,是不希望你也被同样的“局”所困,让你在科研求索的道路上,自带破局气质。
 其次,我认真回顾了自己20年的学术成长之路,将那些曾经把我踩在地上摩擦、阻碍我前进的“局”,概括为21个问题。这些问题,既对标科研能力提升的不同层次,也适配科研人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问题,既有基础性的,诸如怎样阅读文献,怎样进行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怎样参加学术会议,怎样找准研究议题等;也有成长性的,诸如起点低该怎么办,博士不好毕业该怎么办,不知入职哪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该怎么办,论文发表难、项目获批难该怎么办等;还有挑战性的,诸如怎样才能评上教授职称,怎样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怎样拿到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怎样成就一生的志业等。我把这21个问题一一对应地落地为本书的21章内容,对这些问题掰开揉碎、全面分析、各个击破。
 最后,我精心编排了这本书的写作结构,设计了一个从“地板”到“天花板”,由外而内、稳扎稳打、拾级而上、步步为营的“Z”型科研能力进阶路线图。当然,我不敢保证书里对每一阶的讲述都让你醍醐灌顶,但它一定会给你提供即学即用、所见即所得的认知图谱和行动方案。巴菲特在某年的致股东信中提到,“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我在这本书里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模糊的正确。也许它无法在细节上精准匹配你的需要,但它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可以让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诚然,我只是个科研老兵,不是新锐,更不是大佬。而无论是新锐还是大佬,他们的学术成就、社会声望、认知水平、经验方法都远超过我、完胜于我,他们所具有的势能是我所不具备的。因此必须承认,这是我用诚意无法弥补的短板。我唯一的优势在于,我是普通人,我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四线城市地方学院的本科助教,成长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也许,我比那些天赋异禀、顺风顺水的学界新锐更了解普通人的学术成长路径,更懂得普通人的艰辛和付出,更明白普通人的尊严和梦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认知和经验更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你。
 讲一个我看过的故事吧。一支军队在阿尔卑斯山跟大部队走散了,迷失了方向。最初几天,大家大胆探索尝试,但都没有结果。于是在意见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大家决定轮流坐庄。然而,轮流坐庄的结果是原地打转,补给越来越少,军队还出现哗变的可能。这时候,他们在一个废弃的屋子里捡到一张地图—所有人都认为这张地图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一致决定按照这个地图往前走。虽然在按照这个地图走的时候,他们发现地图有问题,但不管怎样,他们都认可这张地图,最终走出了阿尔卑斯山。多年以后,这些人终于发现,那张地图所绘的根本不是阿尔卑斯山。
 一张错误的地图,为什么可以帮助军队走出那个地方?首先,这张地图至少可以让人起步。而只有当人们真正行动起来,才能分辨哪条是对的路,哪条是错的路。如果非要等到有了确定无疑的道路才开始走,那人们将永远无法开始行动。事实上,没有人能在你出发之前就给出一条完全对的路,因为,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也许本书只是那张地图,但它将带你翻越你的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