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
傅佩荣讲易经
》
售價:HK$
217.8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HK$
61.6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HK$
107.8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HK$
107.8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HK$
64.9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內容簡介: |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空间面临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当前,各领域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所展开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探索正如火如荼。《城市与区域韧性 应对多风险的韧性城市》聚焦空间多风险及其规划应对视角,系统探讨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测度及应用。*先,介绍城市韧性的基础理论,提出基于多风险的城市韧性理论框架;其次,从城市、社区不同尺度和交通、灾害等不同领域重点阐述城市风险与韧性测度方法;*后,提出面向多风险的城市韧性提升路径。
|
目錄:
|
目录**篇城市韧性的基础理论与框架第1章城市韧性的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31.1城市韧性的内涵特征及研究进展31.1.1内涵特征31.1.2研究进展51.2多维视角下的城市韧性研究进展81.2.1关注领域层面91.2.2关注扰动层面151.2.3关注尺度层面171.3城市多尺度韧性研究框架191.3.1(特)大城市尺度201.3.2城市尺度211.3.3社区尺度241.3.4多尺度联动261.3.5研究述评27第2章应对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理论框架302.1城市空间多风险耦合的理论背景312.1.1风险3.0阶段的韧性挑战312.1.2多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332.1.3多风险的耦合情景类型352.2应对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理论要点372.2.1多风险耦合的韧性特征372.2.2多风险耦合的空间机制382.2.3多风险耦合的空间效应402.2.4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领域422.2.5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周期432.2.6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阈值442.2.7多风险耦合的城市韧性传导462.3应对多风险耦合的韧性空间规划路径482.3.1总体规划的韧性要点482.3.2详细规划的韧性要点492.3.3专项规划的韧性要点50第二篇城市韧性的测度方法第3章韧性领域测度553.1韧性领域测度思路553.1.1研究地域范围及概况553.1.2评估指标563.1.3数据来源593.1.4评估方法593.1.5评估思路623.2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能力评估623.2.1韧性能力现状特征623.2.2韧性能力演化特征663.3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影响因素683.3.1整体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703.3.2地区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71第4章社区韧性测度744.1韧性测度内容744.1.1韧性系统测度744.1.2韧性属性测度774.1.3社区资源与能力测度784.2社区韧性的定性评估方法804.2.1框架法804.2.2要素描述法834.3社区韧性的量化测度方法844.3.1计分卡法844.3.2模型法864.3.3指数法884.3.4工具包法89第5章交通韧性测度925.1城市交通系统韧性测度925.1.1韧性内涵925.1.2评估体系935.1.3测度方法935.2城市交通网络韧性测度965.2.1网络属性965.2.2常见类型975.2.3测度指标995.3基于中断情景的街道网络韧性测度1005.3.1中断情景1005.3.2分析模型1025.3.3测度指标103第6章灾害韧性测度1066.1城市综合灾害韧性测度1066.1.1基于性能*线测度1066.1.2基于韧性指标测度1076.1.3基于韧性工具测度1096.2城市特定灾害韧性测度1116.2.1洪涝韧性测度1116.2.2微气候韧性测度1156.2.3城市生境破碎化风险测度1206.3城市多灾害风险耦合测度1276.3.1多因素综合的灾害风险测度1276.3.2多风险耦合的灾害风险测度1316.3.3多风险的情景推演与概率仿真136第三篇面向多风险的韧性城市应用第7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韧性研究1437.1研究区及数据概况1437.1.1研究区概况1437.1.2研究数据1447.2评估体系构建1457.2.1理论基础构建1457.2.2评估指标及权重确定1477.3韧性评估特征1497.3.1总体韧性水平特征1497.3.2韧性领域分项特征1517.4韧性提升策略1537.4.1空间层次差异化提升策略1547.4.2社区类型差异化提升策略157第8章基于中断破坏的城市街道网络韧性研究1608.1研究方法及模型概况1608.1.1研究方法1608.1.2网络模型1608.1.3规则与参数1638.2韧性评估特征1648.2.1理论街道网络韧性特征1648.2.2武汉街道网络韧性特征1698.3街道网络韧性机制1718.3.1前期防御1718.3.2吸收扰动1728.3.3灾后恢复1738.4韧性提升策略1758.4.1加强监测预警,预防危害发生1758.4.2优化网络联通,吸收扰动蔓延1788.4.3增强空间韧性,提升应急恢复183第9章应对安全风险的城市生态韧性研究1879.1城市山地生态修复优先级研究概况1879.2城市山体修复的韧性评估方法和结果1889.2.1研究路线构建和关键问题解析1889.2.2研究过程1899.2.3韧性评估结果1929.3城市山体修复的韧性提升策略196第10章极端降雨事件下城市流动韧性研究19810.1研究背景及区域概况19810.1.1研究背景19810.1.2区域概况20010.2研究数据与方法20010.2.1研究数据20010.2.2研究方法20110.3极端降雨事件下城市流动韧性模式及水平特征20410.3.1极端降雨特征及人群日常流动特征20410.3.2极端降雨事件下的流动韧性模式20610.3.3极端降雨事件下的流动韧性水平21210.4流动性视角下应对极端降雨的韧性策略21510.4.1深化极端降雨规律认知,响应极端降雨影响效应差异21610.4.2优化多情景时空流动格局,兼顾人群适灾异质性21710.4.3提升场所-功能支撑耦合,优化适灾设施及用地多样性218第11章城市更新中的微气候韧性研究22011.1研究背景及区域概况22011.1.1研究背景22011.1.2区域概况22111.2研究区微气候现状特征22211.2.1微气候模拟流程22211.2.2现状模拟结果22711.3规划多方案的微气候模拟22811.3.1规划方案比选22811.3.2方案模拟结果22911.3.3方案优化策略235参考文献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