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通过对大屠杀档案中所记录的纳粹医生、囚犯医生在大屠杀期间的医疗行为的研究,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伦理学问题。“记住”会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召唤鬼魂?为什么要打开有关毒气室的记忆——这个大屠杀所引起的折磨和绝望的潘多拉盒子?当作者费劲心力地收集点点滴滴来铭记时,它是如此触痛我们的心灵,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本书不是为了科学记录,也不是为了美化烈士的死亡,所做的事是无法挽回的,追忆逝者也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记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记住与反思”是为了让“大屠杀永不再来”!“永不再来”呼求人类的生存、人性的留存。 |  
         
          | 關於作者: |   
          | 译者简介: 苏玉菊,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卫生健康法治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卫生健康法学、行政法学、生命伦理学研究。 |  
         
          | 目錄: |   
          | 目 录 导 论
 第一部分:纳粹医生的历史背景
 1.被纳粹医学采用的优生学概念
 1.1 优生学:医生参与有关人的生命价值的决策
 1.2优生绝育
 2.种族主义与纳粹医学
 2.1种族成为医学诊断的标准
 2.2纳粹医学界的种族主义
 3.纳粹统治下的医学教育
 4.纳粹时期的医学出版
 5.医生的双重忠诚:国家vs.个人
 6.经济对医学的压力
 7.安乐死
 8.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意义
 9.医学研究
 9.1医患保密
 9.2人体实验中的知情同意
 9.3经父母同意的医学治疗
 9.4临床研究中的功利主义
 9.5对于通过不道德手段获取的身体器官的使用
 9.6伪造病历
 9.7是否可以使用来自纳粹医生的数据?
 10.医生与酷刑
 11.医生参与种族灭绝
 12.医药公司在医学研究中的伦理
 13.医学良知与举报
 第二部分:囚犯医生的历史背景
 1.极端情况下的
 2.医疗分分诊
 2.1滥用医疗分诊:纳粹的“甄选”
 2.2分配正义
 3.医疗照护中的风险
 3.1面临致命危险时职业身份的披露
 3.2对待敌人
 3.3危险情况下的医疗照护医生/护士的职责
 3.4改变道德立场
 3.5遵从纳粹医生
 4.堕胎:纳粹医生与囚犯医生的视角
 5.照护临终病人:拒绝协助病人死亡
 6.讲真话
 7.医学上的“无选择”之选择
 附录:
 附录1 纽伦堡法典(1947)
 附录2 1900年普鲁士宗教、教育与医疗事务部指令
 附录3 1931年德国新疗法与人体实验指南
 附录4 赫尔辛基宣言(2024年版)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以色列著名医生、医学史学者泰莎·切鲁切(Tessa Chelouche)博士要撰写一本关于大屠杀期间医疗现象和医生行为的书的动议应该受到高度赞赏。从隐藏的档案中收集和提取相关数据,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科学任务,也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情感体验。
 据载,当伟大的犹太历史学家希蒙· 杜博诺夫(Shimon Dubnov)和在里加(Riga)的其他犹太人一起被处决时,他转向他们说:“记住,记住,写下一切。”
 记住——它会带来什么好处?
 为什么我们要召唤鬼魂?为什么我们要打开有关毒气室的记忆——这个装着大屠杀所引起的折磨和绝望的潘多拉盒子?当我们费尽心思地收集点点滴滴来铭记时,它是如此触痛我们的心灵,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死者方面,”埃利·维塞尔(Elie Wiesel)说,“我们就要冒着想加入他们行列的风险。”
 记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而使用这个工具可能只有一个目的:让大屠杀永不再来!
 不是为了科学记录,也不是为了美化烈士的死亡,已经发生的事是无法改变的,追忆逝者也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永不再来”呼求的是人类的生存、人性的留存。
 我在阅读泰莎·切鲁切、杰弗里·布拉默(Geoffrey Brahmer)和苏珊·本尼迪克特(Susan Benedict)收集的案例时,很难理解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刽子手或刽子手的同谋,很难理解医生怎么会对人类施加折磨。
 用埃利·维塞尔的话来说,就是: “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发生的。我活得越长,就越不明白。但我会继续学习,这是另一个教训——尽管我们不明白,但我们必须继续学习。”
 生命伦理主持人机构(海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致力于促进和推进世界各地医学院的伦理学教学。
 为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用书需求,生命伦理主持人机构(海法)编写、出版了系列指导用书,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只编写伦理规范与书籍还远远不够,只有当这些伦理规范被遵行、这些书籍被使用时才有意义。施行就是教育。
 本书提供了对大屠杀现象的了解。对这个无解的问题的挣扎——怎么可能发生——或许能够促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大屠杀永不再来”的愿望与需要,并履行誓言:记住。
 
 阿芒·卡米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法)生命伦理主持人机构前负责人
 [Head, UNESCO Chair in Bioethics (Haif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