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1078.0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54.8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细致考察“刑事司法”词源、探索研究域外刑事司法内容的基础上,对刑事司法的概念作出一体化界定。书中收录的论文涵盖“刑事侦查”“刑事司法的证据与证明”“刑事控辩审”以及“刑事司法与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等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虽不全面却可以管中窥豹,呈现刑事司法内容的丰富多彩。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承前启后、抛砖引玉,带动刑事司法一体化研究的持续深展,并为之作出有益探索。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刑事司法是一种跨行业的组织行为, 是一个跨学科的法学专业, 是一套跨部门的功能系统。刑事司法概念的一体化可以促进刑事司法观念的一体化,进而构建刑事司法的职业共同体。
           | 
         
       
      
      
      
         
          | 關於作者: | 
         
         
           
            刘品新,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智慧法律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为证据法学、电子证据法、网络法学、网络犯罪治理、智慧司法。长期致力于法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撰写了《电子证据法》《网络法:原理、案例与规则》等著作。
 郭佳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智慧司法。
 王燃,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在CSSCI/SSCI国内外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一等奖/优秀奖、第一届“中国网络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青年奖等。
           | 
         
       
      
      
      
      
         
          | 目錄: 
           | 
         
         
           
            导语:迈向一体化的刑事司法吴 琼 何 西/ 1
 第一编 刑事侦查22
 本编导言22
 第一章 刑事侦查的原理23
 第一节 刑事侦查的同一认定原理李学军/ 23
 第二节 刑事侦查的信息转移原理刘品新/ 41
 第二章 刑事侦查的技术52
 第一节 刑事侦查的家族基因鉴定技术方 斌/ 52
 第二节 刑事侦查的增强证人回忆技术方 斌/ 76
 第三章 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刑事侦查97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侦查制度创新刘品新/ 97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侦查模式变革王 燃/ 110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刑事取证管辖梁 坤/ 129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刑事数据出境王 燃 姚秀文/ 149
 第二编 刑事司法的证据与证明168
 本编导言168
 第四章 证据的理论之辩16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之辩李学军/ 169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之辩马丽莎/ 183
 第三节 证据的排除之辩林 倩/ 199
 第五章 证明的理论之问213
 第一节 刑事司法的真实之问周慕涵/ 213
 第二节 司法证明的标准之问马丽莎/ 232
 第三节 证明根据的短缺之问徐月笛/ 248
 第四节 案件事实的认定之问渠 澄 吕泽华/ 262
 第五节 推定证明的规则之问刘英明/ 278
 第六节 司法推定的条件之问毛淑玲 林 驰/ 291
 第六章 刑事证据与证明的创新理论303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基础理论刘品新/ 303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双联性原理刘品新/ 311
 第三节 电子数据的双重鉴真 刘译矾/ 326
 第四节 区块链证据的基础理论 刘品新/ 339
 第五节 大数据的证明机理 王 燃/ 356
 第六节 大数据的相关关系 黄 健/ 373
 第七节 大数据证据的法律地位 周慕涵/ 392
 第三编 刑事控辩审 406
 本编导言 406
 第七章 刑事检察 407
 第一节 我国的未检治理 季美君/ 407
 第二节 我国检察官的职业保障 季美君/ 424
 第三节 德国检察官的职业保障 季美君 周遵友/ 443
 第八章 刑事辩护 451
 第一节 刑事辩护方的证明责任 房保国/ 451
 第二节 电子证据时代的刑事辩护 刘品新/ 463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辩护 李奋飞 朱梦妮/ 478
 第四节 刑事辩护人的资格剥夺 刘译矾/ 491
 第九章 刑事审判 507
 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理论祛魅 张 帅/ 507
 第二节 审判直播的实证研究 王 燃/ 518
 第三节 刑事错案的申诉再审 刘译矾/ 533
 第四节 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 李学军/ 544
 第五节 刑事审判与鉴定制度 季美君/ 565
 第四编 刑事司法与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 587
 本编导言 587
 第十章 犯罪治理 588
 第一节 我国的新型网络犯罪治理 皮 勇/ 588
 第二节 我国的轻微犯罪治理 王晓霞 张恒飞/ 610
 第三节 我国的刑民交叉治理 王婵婵 吴周求/ 618
 第十一章 社会治理 631
 第一节 我国司法判例制度的实践 张 晶/ 631
 第二节 我国数字社会正义的实现 房保国/ 642
 后记 654
           | 
         
       
      
      
      
         
          | 內容試閱: 
           | 
         
         
           
            这是一部刑事司法一体化研究的著作,具有开拓性。虽然内容体系不够周延、不够严谨,但是也能给人启迪,促人考较,并提供整合刑事司法观念的思路。因此,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受语词沿革的影响,中国的专家学者在使用“刑事司法”概念时有不同的习惯,而且主要表现为对刑事司法主体的认识不同。因此,人们在研讨刑事司法问题时就形成了“部门本位”的刑事司法观和“学科本位”的刑事司法观。
 受部门利益或习惯的影响,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部对“刑事司法”的解释有所不同。在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法院强调狭义的司法权,检察院强调法律监督权,公安部强调广义执法权,司法部强调司法人事权。于是乎,符合本部门利益时就积极推动,不符合本部门利益时就消极应付。在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上,这种“部门本位”的刑事司法观就会影响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
 由于刑事司法的概念模糊且众说不一,不同学科的专家就会从本学科的视角进行解说。例如,有的刑事诉讼法学者认为,刑事司法改革就是刑事诉讼法的事情,与刑法无关;有的刑法学者认为,刑事诉讼法是刑事司法改革的路,刑法才是刑事司法改革的车。于是,在以“刑事司法”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就会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甚至出现各说各话的状况。
 在中国,学科的划分是精细且严格的,从学科门类到一级学科再到二级学科乃至三级学科,都有明确的名称和地界。根据研究对象不同而对学科进行划分,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划分过细、过严且与带有行政管理色彩的职称晋升、科研评奖、课题申报、大学评估等挂钩,就可能影响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一些学者就会把学科视为“领地”,自己“不出圈”,他人“别越界”,于是就形成了学科本位的刑事司法观。
 学术研究追求精深,因此要划分专业,例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犯罪侦查学、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等。然而,刑事司法实务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例如,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在实践中都要综合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的专业知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之一是问题导向,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不会遵守学科的划分,于是,研究者在问题引导下就会“跨界”闯入他人的领地。刑事错案研究就是一个例证。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系统的伪劣产品,反映了刑事司法制度的弊端和漏洞。这不是刑事司法系统中某个部门的问题,也不是刑事司法领域内某个学科的问题,因此需要综合性研究。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对“刑事司法”的语言习惯进行整合,统一刑事司法的概念。简言之,刑事司法是专业人员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办理刑事案件,适用刑事法律的活动,以刑事调查、刑事检控、刑事审判、刑事执行为基本内容。与此相应,刑事司法系统包括刑事调查机关、刑事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机关和刑事执行机关。刑事司法的主干人员包括刑事调查人员、刑事检控人员、刑事审判人员和监狱管理人员。此外,刑事司法还有辅助人员,包括刑事技术人员和刑事辩护人员。这些专业人员都是刑事司法活动的参与者。
 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要明确三点:第一,刑事司法是一种跨行业的组织行为。它包括警察行业、检察官行业、法官行业、律师行业、监狱管理行业、刑事科学技术行业等。第二,刑事司法是一个跨学科的法学专业。它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侦查学、刑事证据法学、刑事执行法学、刑事科学技术等。第三,刑事司法是一套跨部门的功能系统。它的主体不能简单地列举为公、检、法机关。其实,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都不是刑事司法系统的部门,各机关中从事刑事司法活动的人员才是刑事司法的主体,包括刑事调查人员、刑事检察人员、刑事审判人员等。
 综上所述,刑事司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学专业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系统,大有厘清概念之必要。刑事司法概念的一体化可以促进刑事司法观念的一体化,进而构建刑事司法的职业共同体。诚然,概念的明晰和语词的精准,并不能创造事物,但是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是所谓,正名不能造物,但是可以格物,进而育物,即促进刑事司法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部由学生们撰写的文集。浏览书稿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建树。他们的成就,令我骄傲。因此,我欣然作序。
 何家弘
 2024年岁杪写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