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74.8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57.2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內容簡介:  
         
         
           
            本书讲述我国病理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在北京协和医院这座百年医学殿堂中深耕一域、卓有所成的人生历程,也由此厘清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历史与学源脉络,阐明刘彤华院士对中国病理学界的深远影响,给予后辈以启发。
           
         
      
      
      
      
         
          關於作者: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主任, CNAS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WHO肿瘤分类编委会常委,《中华病理学杂志》及《诊断病理学杂志》总编,Endocrine Pathology及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
           
         
      
      
      
      
      
         
          目錄  : 
           
         
         
           
            第一章 江南烟雨蕴芳华/ 001
 刘家有女似彤霞 / 003
 烽火中辗转求学 / 006
 青葱岁月憧憬医学梦想 / 013
 在时代变迁中结缘病理 / 018
 第二章 京师名门探病理/ 023
 老协和的病理系 / 025
 走进高师班 / 028
 不会做尸检,叫什么病理医生 / 030
 座无虚席的临床病理讨论会 / 036
 病理教学主要靠“钻” / 042
 用上了中国第一本病理学教材 / 045
 宝藏教授胡正详 / 048
 爱神的降临 / 051
 第三章 筚路蓝缕立镃基/ 055
 军医大岁月 / 057
 重回协和 / 062
 风雨磨砺 / 066
 白手起家 / 069
 从参加甘肃医疗队到1982 年入党 / 080
 第四章 火眼金睛辨良恶/ 085
 病理差之毫厘,临床谬以千里 / 087
 “这个切片已经让刘大夫看过了” / 088
 精准、果敢、审慎的“刘氏”风格 / 092
 用时间的长度来换取知识的厚度 / 097
 “三查五核对”确保病理诊断质量 / 102
 完成中国大陆首例艾滋病患者尸检 / 110
 第五章 多科协作传佳话 /115
 病理医生也应该成为研究型人才 / 117
 “刘大夫的工作受到官方赞扬,包括外国专家” / 118
 制定了活检胃黏膜病理诊断标准 / 123
 参加胰腺协作组,开启胰腺疾病研究之路 / 126
 病理就是要和临床紧密结合在一起 / 134
 《诊断病理学》:一本不可多得的“武功秘籍” / 138
 第六章 守正创新拓疆界 /143
 率先在国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辅助诊断 / 145
 开创了国内消化系统肿瘤基因研究的先河 / 149
 率先建立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 / 154
 推动全国第一个分子病理指南发布 / 162
 “研究科学的人要浸在科学里,里外渗透,不能分心” / 165
 第七章 春风桃李花千树 /171
 “只要有一个学生也得认真讲” / 173
 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越品越有滋味 / 175
 “做科研不能有半点弄虚作假” / 179
 “给他们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比什么都重要” / 182
 “遇见刘老师是福分” / 186
 “在她手把手的传帮带下,一个个都安心下来了” / 191
 从“几粒种子”到“一片森林” / 194
 第八章 心系同道助隽功 /199
 把杂志工作当成分内工作,不图虚名只求实效 / 201
 既有全局性的眼光,又有对微观细节的敏锐洞察力 / 208
 “要想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214
 第九章 显微镜下不了情/ 219
 “漂亮、干练、精彩、和谐” / 223
 “一切均应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 225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 230
 功德堪无量,丰碑驻人间 / 233
 尾声:最好的怀念 / 240
 附录 /241
 刘彤华大事年表 / 242
 刘彤华主要论著目录 / 245
 后记 255
           
         
      
      
      
      
         
          內容試閱  : 
           
         
         
           
            执笔寻师空有愿,入梦亲聆亦有憾。唯撰往事在此传,且将遗志留人间。
 “要让前辈的崇高情怀变成大家能够触摸到的情感力量,这是我们的使命。”刘彤华院士诞辰95 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敬仰与怀念的心情推出《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深切缅怀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研究员。
 病理诊断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刘老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金标准的标准”,本书记录了她的人生轨迹,讲述了她从年少颠沛流离的苦难中坚定选择从医报国,到终成医学大家的历程里,坚守显微镜前的无悔一生。这是她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无论是病理学界同仁还是其他专业同僚,只要真心地、诚挚地去了解她的一生,都会有所收获。她倾注一生心血造就的病理科业务架构,奠定了今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的业界地位;她编撰的著作,成为病理从业者的案头书;她引领的技术创新,更让病理学科迎来了跨时代的发展;她培养的众多杰出的学生,沿着她开辟的道路勇攀学术高峰。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自她的正直单纯—她真诚地热爱医学,义无反顾地继承了病理诊断领域前辈们的高贵品格,以单纯的心面对救治;还源自她的志向与大爱—她胸有丘壑,高瞻远瞩,做好学科规划布局;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把学科发展放在第一位;海纳百川,知人善任,建设引领“以身作则、立德树人”传承协和精神的强大团队。这是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她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笔锋轻轻落下,为这部记载刘彤华院士学术生涯的书籍画上句点,我们不禁回首那段艰辛而充满意义的时光。自2014 年起,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肩负起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对刘彤华院士的学术资料进行细致地采集与整理。
 刘彤华院士,这位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病理学家,以其六十余年的从医生涯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她的名字早已成为病理学界的一座丰碑。她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以及对待患者的深情厚意,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医学工作者。
 采集工程启动后,病理科迅速成立了工作小组,对刘院士的学术资料进行系统搜集与整理。自2017 年起,病理科与宣传处派出专人,实地走访了刘院士的家乡和求学之地,深入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交往以及科研活动。我们收集了丰富的口述、音视频资料,整理了刘院士发表和收集的文献资料、学习工作生活用品和仪器设备等。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展现了刘院士的学术成就,更呈现出她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刘院士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以及开展科研合作等相关经历。这些荣誉和奖项不仅是她学术成就的见证,更是她科学精神的体现。她的科研合作经历则展示了她在国际医学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书的完成,是对刘彤华院士学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刘彤华院士的人生道路、为人风范、学术思想和科研品格,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回首刘彤华院士的一生,她始终以推动病理学发展为己任,以爱院如家为传承,以医学事业为使命。她的人生经历,映射了参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众医者科技报国、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她的职业始末,刻画了中国现代医学中低调谦逊、甘为人梯的病理人的群像。国之栋梁、吾辈楷模,谨以本书向这位逝去的师长致以无限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受作者水平所限,以及刘院士在89 岁高龄时回忆口述的史料难免有所偏颇,本书疏漏甚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梁智勇 陈明雁
 2024 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