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简要、清晰、系统地介绍TRIZ理论的内容,并通过引入工程和生活实例等,降低TRIZ问题分析工具和问题解决工具的应用难度,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简要、清晰、系统地介绍TRIZ理论的内容,并通过引入工程和生活实例等,降低TRIZ问题分析工具和问题解决工具的应用难度,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本书共分为4篇19章的内容,第1篇为创新原理概述篇,包括1~3章,内容分别为绪论、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概述;第2篇为问题分析篇,包括4~10章,内容分别为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系统的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理想解分析、资源分析、特征转移、TRIZ创新分析工具;第3篇为问题求解篇,包括11~18章,内容分别为科学效应知识库、功能导向搜索、技术系统裁剪、矛盾及发明原理、技术矛盾解决理论、物理矛盾解决理论、物-场分析及其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第4篇为应用拓展篇,包括第19章,内容为专利战略。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类、文科类和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科研技术人员和企业设计开发人员参考。
 |  
         
          | 目錄: |   
          | 目录 前言
 第1篇创新原理概述篇
 11什么是创新002
 111创新的定义及重要性002
 112产品设计过程004
 12问题及其解决原理006
 121问题的定义007
 122问题的分类007
 123问题的来源009
 124问题解决的一般原理009
 125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010
 思考题01121典型创新思维简介013
 211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013
 212发散思维014
 213收敛思维016
 214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关系017
 22常见的创新方法简介017
 思考题02031创新的规律性021
 32TRIZ创新原理概述021
 321TRIZ内容022
 322经典TRIZ024
 323现代TRIZ025
 33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028
 34TRIZ体系结构029
 35TRIZ中的基本概念031
 351功能031
 352技术系统032
 353发明创新的级别034
 思考题037第2篇问题分析篇
 41什么是技术系统进化理论041
 411技术系统进化定律041
 412技术系统介绍041
 413技术系统进化简介042
 42技术系统进化曲线043
 421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043
 422技术系统进化多指标曲线045
 423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族046
 43技术成熟度预测049
 431技术成熟度预测S曲线法049
 432技术成熟度预测专利分析法051
 44技术系统进化定律的内涵054
 441完备性定律054
 442能量传递定律055
 443协调性定律056
 444提高理想度定律056
 445子系统不均衡进化定律058
 446向超系统进化定律059
 447向微观级进化定律059
 448提高动态特性定律060
 45技术系统进化定律的应用061
 451技术系统进化定律与S曲线关系062
 452系统进化多维S曲线的应用063
 思考题06551功能分析概述067
 511功能概述067
 512功能分解071
 513功能价值分析074
 514功能分析076
 52组件分析077
 521组件概述077
 522组件分析方法077
 53相互作用分析079
 531相互作用分析的方法079
 532相互作用分析的注意事项080
 54建立功能模型081541功能模型的图形化表示081
 542建立功能模型的注意事项082
 55功能分析应用实例082
 思考题08561因果链分析概述087
 62原因类型088
 621初始原因088
 622中间原因089
 623末端原因091
 624关键原因091
 625冲突区域和关键问题092
 63因果链分析的步骤092
 64因果链分析应用实例093
 思考题10071理想化103
 72理想度水平104
 73理想解与最终理想解105
 74理想解分析的过程107
 思考题10881资源分析概述110
 82资源分类111
 821发明资源的分类111
 822资源形式112
 83资源分析方法116
 831资源列表116
 832资源搜索方向117
 833资源选择原则118
 84资源分析应用实例118
 思考题12091特征转移概述122
 92特征转移的应用场景123
 93特征转移的步骤125
 94特征转移的实例125
 95特征转移细则127
 951多步特征转移127
 952过程作为替代系统128953物理系统的集成和特征转移128
 954活泼和惰性特征的集成129
 思考题130101九屏幕法131
 1011九屏幕法概述131
 1012九屏幕法的运用132
 1013应用实例132
 102聪明小人法133
 1021聪明小人法概述133
 1022聪明小人法的运用133
 1023应用实例134
 103金鱼法134
 1031金鱼法概述134
 1032金鱼法的运用135
 1033应用实例135
 104STC法136
 1041STC法概述136
 1042STC法的运用136
 1043应用实例137
 思考题137第3篇问题求解篇
 111知识库与科学效应141
 112How to模型概述144
 113How to模型与科学效应知识库的运用146
 114科学效应知识库应用实例147
 思考题150121功能导向搜索概述152
 122功能导向搜索的步骤153
 123功能导向搜索应用实例154
 思考题156131裁剪概述157
 1311裁剪的含义157
 1312裁剪的重要作用160
 132裁剪组件的选择160
 1321是否裁剪目标组件的判断方法1601322选择裁剪组件的方法161
 1323判断是否裁剪组件的其他因素163
 133裁剪规则164
 134功能再分配166
 135裁剪的步骤167
 136渐进的裁剪与激进的裁剪168
 137技术系统裁剪应用实例169
 思考题173141矛盾概述175
 1411矛盾的概念175
 1412基于TRIZ的矛盾分类175
 142发明原理176
 1421发明原理的由来176
 142240个发明原理177
 142340个发明原理详解177
 1424发明原理归类185
 思考题185151技术矛盾概述188
 1511技术矛盾的概念188
 1512工程参数189
 15239个通用工程参数简介189
 152139个通用工程参数189
 152239个通用工程参数解释190
 152339个通用工程参数分类194
 153阿奇舒勒矛盾矩阵195
 154技术矛盾解决步骤196
 155技术矛盾解决理论应用实例196
 思考题198161物理矛盾概述199
 1611物理矛盾的含义199
 1612物理矛盾的描述格式200
 1613关键子系统200
 1614常见物理矛盾201
 162分离原理201
 1621空间分离原理202
 1622时间分离原理203
 1623条件分离原理2051624整体与部分分离原理206
 1625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一般步骤208
 163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之间的对应关系208
 1631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转化208
 1632分离原理与发明原理的关系209
 164物理矛盾解决理论应用实例210
 思考题213171物场模型215
 1711物场模型的构成215
 1712物场模型的分类216
 172物场分析的解法与流程217
 1721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217
 1722物场分析的76个标准解219
 1723物场分析流程219
 173物场分析76个标准解的具体内容220
 1731第1类标准解220
 1732第2类标准解224
 1733第3类标准解231
 1734第4类标准解233
 1735第5类标准解238
 174物场分析及其解法应用实例242
 思考题244181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内容246
 1811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概述246
 1812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流程246
 182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各步骤详细解释247
 1821问题分析与描述247
 1822分析问题模型249
 1823定义理想解确定物理矛盾251
 1824利用扩展物质和场资源252
 1825使用知识库、标准解、发明原理253
 1826重新定义问题254
 1827原理解评价判断255
 1828原理解的归纳与应用256
 1829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256
 183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应用实例256
 1831问题分析与描述257
 1832分析问题模型2581833定义理想解确定物理矛盾260
 1834利用扩展物质和场资源260
 1835使用知识库、标准解、发明原理261
 1836原理解评价判断262
 思考题262第4篇应用拓展篇
 191专利与专利战略265
 192基于TRIZ的基本专利策略266
 193基于初始原因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规避269
 194基于初始原因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布局270
 思考题271附录A科学效应和现象详解(100个)273
 附录B功能与科学效应对应表293
 附录C知识效应库302
 C1物理效应指南302
 C2化学效应指南309
 C3几何效应指南311
 C4效应的技术功能313
 附录D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见文后插页)
 |  
         
          | 內容試閱: |   
          |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被认为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众也经常谈及创新,但如何理解创新、如何进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研习。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达形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而通过学习创新技法,能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而推广普及创新技法对于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和使用本书,应首先大致了解创新和TRIZ的大致发展过程。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对创新的开创性研究才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极大轰动,至此“创新”一词才逐渐在全世界范围推广。20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无处不在。在创新向全球蔓延的背景下,苏联工程师、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56年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文缩写为TRIZ)。TRIZ是一种基于逻辑的创新方法,它有一套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经过严谨的分析和运用特有的问题解决工具,最终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批研究TRIZ的大师在TRIZ之父阿奇舒勒的基础上接续发展和补充相关知识,使得TRIZ由解决问题的工具转变为知名公司创新的平台。由于TRIZ具有准确、高效、通用的特点,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学者投入到TRIZ学习中,进而再一次推动了TRIZ的发展,目前TRIZ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发表相关的成果。
 TRIZ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但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大力支持,本世纪初,我国少数大学和企业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TRIZ,逐步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并陆续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在TRIZ研究与应用方面走在前列的高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企业有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
 本书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简要、清晰、系统地介绍TRIZ理论的内容,并通过引入工程和生活实例等,降低TRIZ问题分析工具和问题解决工具的应用难度,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性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授课试用,综合多轮试用的学生反馈,为更加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最终确定为现有的4篇19章的结构,并在最新一轮的试用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本书既适合作为课程教材,也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学使用。
 2)实例丰富:本书尽量多地编入应用实例,一些实例是编者结合授课和科研经历进行修改和提炼而最终确定,不仅力求保证实例的准确性,同时尽量让实例清晰、易读、好理解。
 3)注重知识的精炼和衔接:TRIZ自身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需要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和吸收,本书在经典TRIZ知识基础上合理增加内容。本书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具备利用TRIZ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且能为学生奠定学习现代TRIZ的基础。
 4)设置思考题:本书每章末尾均设置了思考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设置“思政拓展”模块:本书在每章章末设有“思政拓展”模块,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了拓展视频,让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之余,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彩云号”硬岩掘进机、“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中国创造的历程,体会其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其中,树立学生的科技自立自强意识,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本书由袁晓明任主编,何冰任副主编,刘存飞、施东凌、张宗进、胡滨、周航启、李鹏佳、王煜、郑泽、周庄丁、肖浩阳、高鸿发、张睿聪、温赞、徐新宇、张志康参与编写。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TRIZ领域的相关文献,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虽然经过多人多次审查,但限于编者知识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