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327.8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作者从孩子升入小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帮助孩子提分,你是否找到了方法。 同一个孩子,为什么老师的眼中与家长眼中的不一样?陪伴孩子成长,你是否受到认知局限。本书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  
         
          | 內容簡介: |   
          |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究竟有何不同?本书或许能告诉你要找到的答案。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升入小学要做哪些准备? 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 ……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三十年教育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  
         
          | 關於作者: |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工作30余年来,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当选北京市海淀区首届“十佳班主任”;所教班级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光荣称号;《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 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随笔90余篇。2000年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并在中国教育台主讲“小学生家庭教育20问”。2013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被聘任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发顾问。
 著有畅销书《走对小学每一步》。多次举办千人公益讲座,数万家长受益。
 |  
         
          | 目錄: |   
          | 01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有什么“全能冠军”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读懂十岁的孩子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02 孩子上学,家长不必太焦虑
 不急不躁迈入一年级
 幼小衔接的关键词——适应
 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转学是新的开始
 挫折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面对生活
 03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谁找”与“找谁”
 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男女生相处的学问
 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友情变化无常
 做保护自己的超级英雄
 情感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真诚、宽容的人
 04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上学后孩子好像变笨了
 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在家会≠在学校会
 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该请家庭教师吗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05 辅导孩子学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辅导作业有高招
 从有趣到志趣,是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的过程
 06 五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好习惯一:不马虎
 好习惯二:会倾听
 好习惯三:能质疑
 好习惯四:做后查
 好习惯五:爱阅读
 自觉不是家长叮嘱出来的,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162
 07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教育不能“抢修”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要教,不要吓
 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培养自信心要做到十个字
 单亲不单爱
 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家教“十忌”
 08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拖拉:吃饭吃到凉,做作业“磨洋工”
 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情绪抵触:“你越不让做,我越要这么做”
 健康的性格源自良好的教育
 09 会说才会教
 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用赏识代替命令
 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可以这样和孩子谈“死亡”
 如何与孩子科学地谈性
 不听话或许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开始
 10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第一步
 当孩子挨批评时
 该不该当班干部
 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不帮倒忙不添乱
 孩子是家长眼中的树,却是老师眼中的林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  
         
          | 內容試閱: |   
          | 再版序/念起·缘生 当编辑告诉我《走对小学每一步》再版时,我的心中不由得感慨:“一念起,百缘生。”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班里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学校闯了祸,我请他父亲到学校来。在我一通“告状”结束后,这位父亲长叹一口气,颓然地对我说:“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随后他就给我讲了教育孩子的种种无奈,这位父亲边说边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仿佛依然在重复那句话:“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面对家长的期待,刚工作的我却只会说:“您得抓呀!您得管呀!”但我的语气越来越弱,因为我越来越惭愧……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用专业的知识助力家长对孩子的培育。这就是“一念起”。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自从走上家庭教育这条路,其间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得到了很多的机会,真的是“百缘生”。感谢的话已经在前言“化青色为浓郁”中提到了,不再赘述。对于此书能够再版,我最想感谢的是各位读者!我没想到此书能受到读者如此欢迎,网上好评万余条。有的家长说:“读此书就像开家长会时听老师讲话。”我承认,书中一定有我的局限与不足,但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家长愿意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呀!感恩!
 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到关乎民族未来,小到关乎家庭幸福。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方兴未艾,能尽绵薄之力,实感荣幸之至。
 最后感谢出版社促成此书的再版,希望我们在教育上达成的很多共识,以及那些好的“念”,能聚起更多更好的“缘”。
 
 李红延
 于清华园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
 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孩子不管学习什么科目,成绩都得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他们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揠苗助长的做法并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不会正面抵抗,如果遇到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那个孩子,他会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所以,不要再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
 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