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85.8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294.8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60.5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 編輯推薦: |
★印光法师作序力荐
★集历代善书之大成的奇书
★文白对照全本语译
★净化人心,劝人为善。启迪孩子成长路上的善心善行,引导人们领略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
| 內容簡介: |
|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全书共十五卷,成书十四册(其中第十三、十四卷合为一册)。书中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所选故事,或是嘉言懿行,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或是恶心丑行,警示伤风败俗之恶果。各类故事,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集古今中外道德故事之大成,堪称一部道德教育的百科全书。
|
| 關於作者: |
|
陈镜伊,江苏海门人,为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博学多闻,一生致力于道德教育。其子陈宇新介绍:“吾父善气迎人,训导青年学子,除灌输文艺学识外,尤斤斤于涵养道德。晚近家居,专以劝善为事,与子言孝,与弟言悌,与亲族言睦,与朋友言义,虽舌蔽唇焦,尤无倦容。又以口舌之效,囿于一地,限于一时,不克行远而传后。乃取古人嘉言懿行,分别门类,编《道德丛书》。”
|
| 目錄:
|
第一册《模范人生观》
(勤学篇、立志篇、器量篇、事师篇、同学篇、交友篇、居乡篇、还金篇、酒色篇)
第二册《妇女故事》
(贤母篇、贤妇篇、孝妇篇、节妇篇、孝女篇、恶妇篇)
第三册《家庭美德》
(夫妇篇、父子篇、兄弟篇、叔侄篇、宗族篇)
第四册《孝史》
(寻亲篇、救亲篇、养亲篇、侍疾篇、葬亲篇、孝感篇、显亲思亲篇)
第五册《官吏良鉴》
(清廉类、循良类、忠直类、仁德类、奸邪类、建设官、财务官、考试官、外交官)
第六册《法曹圭臬》
(审检官、椽属、狱官、律师)
第七册《民间懿行》
(士篇、农篇、工篇、商篇、医篇、杂篇)
第八册《军人道德》
(忠义类、仁德类、谋勇类、屯垦类、残暴类、奸贪类)
第九册《考试佳话》
(得名类、复名类、失名类)
第十册《巧谈》
(善例四十三则、恶例六十八则)
第十一册《人兽之变》
第十二册《命相真谛》
(迁善篇、改过篇、变恶篇、定数篇)
第十三册《富室珍言》
(善例五十五则、恶例二十三则)
《赈务先例》
(善例三十二则,恶例四则)
第十四册《冤孽》
|
| 內容試閱:
|
二、立志篇
澄清天下
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父(父名洵,号老泉)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举其要。太夫人尝读《汉史》至《范滂传》(范滂,东汉人,为侍御史。有澄清天下之志,后以党祸死)慨然太息。公侍旁曰:“轼若滂,夫人许之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固不能为滂母耶?”
忠孝杨起元幼时,受举子业于父。尝听讲至夜分不寐,迨旦即发挥于文字之间,呈之以为欢。又见母多病,每夜俟人静,向天祈祷,愿早登第,及两亲见之。是时惟知爱亲,无他念也。登乡荐时,年二十一。后累赴春官,不第,乃奋然曰:“得非吾念有差乎?”遂朝夕默祷云:“有如志富贵不志道德,为身家不为生民,上负吾国,下负吾亲者,神明鉴之!”至三年,即第。
【译文】宋朝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的父亲(其父名洵,号老泉)常年四处学习仕宦知识,因此由太夫人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的故事后,苏轼就能指出其中的要旨。太夫人曾读《汉史》读到《范滂传》(范滂,东汉人,为侍御史。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来因为党祸之争而死)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在旁侍候,说道:“我如果像范滂一样,母亲您同意吗?”太夫人说道:“如果你能成为范滂,那我为什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那样呢?”
忠孝杨起元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科举考试的学业。曾听讲到半夜而不睡觉,等到早晨时便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文字,呈递给父亲以讨欢心。又见母亲多病,于是每至夜深人静时,杨起元便向上天祈祷,希望能早日考取功名,以便父母来得及看到。当时他心中只有对父母的爱,没有别的念头。当受州县举荐考中进士时,他二十一岁。后来多次考春官不中,于是奋然说道:“莫非是我的信念不够吗?”于是朝夕祈祷默念:“如果志向在于富贵而不在于道义,修德只为自身而不为生民,那么上有负于我的国家,下有负于我的亲人,神明可鉴!”到第三年,杨起元便考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