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327.8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 
         
          | 內容簡介: |   
          | 卞孝萱自幼深受家乡扬州学术文化熏染,既得族中老人卞綍昌及乡贤闵尔昌等之勖勉教诲,又因自学文史、书画而多方求教,得以接交民初诸老辈,并先后从游金毓黻、范文澜、章士 钊三先生,于近世政治、社会、文化之变迁,以及学林艺坛之掌故,感受既深,见闻亦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所于2006年起约请卞先生“口述历史”,进行一个阶段后因故暂停; 2009年9月卞先生遽尔仙逝,口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此书为卞孝萱先生第一阶段口述主要内容的整理稿,分为“师长学行”“旧家往事”“诗人丛谈”“耆老杂纪”“维扬才 俊”“友朋摭忆”“书林漫谈”七个部分,配以相关资料图片,并附卞先生若干文章以供参资。 |  
         
          | 關於作者: |   
          | 卞孝萱,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冬 青书屋笔记》《唐传奇新探》《唐人小说与政治》等。赵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日落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六朝隋唐道教 文献研究》等。 |  
         
          | 目錄: |   
          | 缘 起001 一 师长学行
 范文澜003
 章士钊037
 金毓黻056
 匡亚明064
 二 旧家往事
 济阴开宗066
 仪征卞氏068
 附录一蕲春黄氏与仪征卞氏的关系073
 附录二张之洞与卞綍昌080
 三 诗人丛谈
 甲午三诗人084
 钱冒双雄095
 附录三钱锺书冒效鲁诗案108
 ——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
 附录四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125
 四 耆老杂纪
 叶恭绰135
 钱基博141
 胡先骕142
 刘盼遂149
 卢 弼151
 章元善152
 周叔弢154
 虞 愚156
 汪辟疆157
 附录五卢弼与《三国志集解》(节录)158
 附录六《慎园诗选》中所见之钱基博、钱锺书172
 五 维扬才俊
 刘师培184
 梁 菼186
 大、小方187
 陈延
 闵尔昌199
 扬州学派与“文笔之争”202
 六 友朋摭忆
 周一良204
 周绍良206
 蔡尚思、苏渊雷208
 唐史学会诸公209
 七 书林漫识
 润格及书画家杂谈218
 高二适与《兰亭》论辩228
 与启功的交往231
 南京书法四家233
 附录七娱亲雅言·仪征卞氏节母李太夫人懿德
 诗录234
 跋267
 |  
         
          | 內容試閱: |   
          | 2006 年年初,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商请卞孝萱先生作“口述历史”,同时兼作博士诸生讲义,卞先生欣然同意。先生其时已八十有四高龄,仍勤于著述,少有空闲,故与先生商定大约每周一次,以十次为第一期,然后视情形再予继续。先生于当年春天开讲,共讲九次后暂告结束。是年秋,开始据录音整理口述,先生又专门作了几次补充,同时回答疑问并提供相关资料,又亲自拟定下一期工作的规划以供准备。2007 年春夏之交,第一期口述内容整理成文,交由先生审阅,并请补充所阙资料。先生当时正开展多个项目的研究,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始终未暇审定口述。2009 年春,先生手头工作告一段落后,计划重启审阅并继续进行下一期口述,未料于当年九月遽返道山,终未能亲定此稿。 本“口述”即在交付先生审阅的第一期口述记录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先生当年口述时,每次拟定一个主题,但往往不拘所限,兼涉其他。口述记录稿基本依据先生讲述纲目,将主要内容略作调整归并,厘为七部分:师长学行、旧家往事、诗人丛谈、耆老杂纪、维扬才俊、友朋摭忆、书林漫识。每个部分讲述次数、时间长短不一,内容并不平均,有的部分稍详,有的则稍略。
 口述原计划由“师友”“家世”开始,次第推进,力求发掘卞先生所深悉的晚清民国遗老行迹、近现代学术等方面的口述史料,同时以先生丰富的书画、题识、手札等收藏作为印证。前者只进行了第一期,远未实现开始时设计的目标;后者则因先生遽尔仙逝,仅仅达成计划的十分之一而已。为稍补阙憾,特从先生历年所撰文章中,选择颇能与口述内容相表里的若干篇目,作为附录,提供读者参考。其中《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一文,本乃口述内容,先生生前已撰成文章予以刊布,故不再收录进口述之中。
 本“口述”未经卞孝萱先生亲自审定,一切疏误及不当之处均由整理者负责。
 
 一、师长学行
 范文澜
 我今年八十有三。几十年来,我除了自己读书、学写文章之外,先后协助
 过三位先生:范文澜先生、章士钊先生、匡亚明先生。三位先生各有成就,总
 之都是我们当代的著名人物。能够协助他们做些事情,使我从中受到许多的教
 育。三位先生的身教、言教,至今使我受益无穷。
 范文澜先生字仲沄,浙江绍兴人。绍兴不光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还和
 辛亥革命的关系非常之大。辛亥革命之时有三会: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
 合起来是同盟会。华兴会是黄兴等创建,地区主要是在湖南、湖北;兴中会是
 孙中山等创建,地区主要是在广东还有海外;光复会主要是在浙江,尤其主要
 在绍兴。光复会的名人如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皆绍兴人,所以绍兴可以说
 是光复会的诞生地和大本营。
 范老的故居,我专门去看过,去的时候因为盖大楼,范家的房屋大部分被
 拆掉了,新闻媒体、社会人士不赞成拆掉范老故居,尚未拆的几间保留下来
 了。他的家对面有一条河,河旁边就是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就是徐锡麟与秋瑾
 所创办。他们创办此学堂,实际上就是借教育学生为名,准备起义力量。训练
 学生出操扛枪什么的,换句话说,武器也有了,兵也有了。范老的家就在河对
 面,这边是大通学堂,那边就是范老的家。范老的哥哥名叫范文济,就在大通
 学堂读书,后来就留在了学堂。有一天,范老的母亲买了螃蟹,让范老到河对
 面的学堂去叫哥哥回来吃螃蟹,范老刚到门口就不能走了,因为好多清兵把秋
 瑾绑了出来,当时在抓捕时好像还动了武,当然动武的程度是很有限的。第二
 天就有报告说:悍匪范文济,因拒捕而亡。实际上是报错了,死的是另外一个
 人,不是范老的哥哥。但范老哥哥却反而没有事了,因为他不是已经“死”掉
 了吗。不过“范文济”这个名字是不能再用了,所以后来等于说范文济就没有
 了“名”,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此件事情对范老有着重大的影响。
 范老在上海浦东读的中学,这所学校办得好,校长是黄炎培。这个后来就
 跟我发生关系了,所以世事往往因缘而生。范老大学读的是北京大学,校长是
 蔡元培。蔡元培是绍兴人,是清朝的翰林,又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以北大办学
 “兼容并包”名闻天下。范老得到蔡元培的赏识,做过他的秘书。
 当时北大教师有不少,对范老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一是黄侃,范老称
 “蕲春师”,蕲春乃黄季刚籍贯。旧时称人称籍贯,是最尊贵之用辞。举个例子,
 如称曾国藩为“湘乡”,称李鸿章为“合肥”,称章士钊为“长沙”,这是中国的
 一个传统。另外一种呢,是用一位和所称人同姓的古人来称呼,例如冒广生,
 冒辟疆的后人,他到北京,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接见他,冒称周为“濂溪”,即以
 周敦颐指代。一是陈汉章,范老称“象山师”。陈汉章现在好像没有黄侃有名,
 但学兼经史,在当时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后来也曾到中央大学任教。还有
 一位就是刘师培,但范老只称他“申叔先生”,不称“仪征师”,称呼上与黄侃、
 陈汉章有区别。这大概是其人品不为范老所重的缘故。实际上,对范老影响最
 大的应该是刘师培,因为刘师培以经学名,而范老最初搞的也是经学。其著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