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63.8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管好零花钱
			》 
			 售價:HK$ 
			46.2
			 
			 
	
			  
			《 
			甲子园 高校棒球100年与近现代日本
			》 
			 售價:HK$ 
			64.9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之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本版传承了上一版的知识体系,细化并更新了部分内容,力求更加全面精练、概念准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全书除绪论以外,分为三大版块,包括基础篇、临床诊断篇和临床治疗篇,共二十五章;第一至第七章为基础篇,主要涉及核物理、仪器、药物、核素示踪与核医学显像技术、体外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及辐射防护;第八章至第十九章为临床诊断篇,包括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应用,重点阐述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五章单独归为临床治疗篇,重点强调临床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两大功能,同时具备既诊又疗的独特优势;本书精选图200余幅,其中新增图片超过半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全面,可作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年临床规培实践以及硕士研究生学习之用,也可作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章节内容分为绪论、基础篇、临床诊断篇和临床治疗篇,着重体现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第一至第七章为核医学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核物理、仪器、药物、核素示踪与核医学显像技术、体外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及辐射防护。同时,该部分内容中新增核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第八章至第十九章为临床诊断篇,包括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临床应用,重点阐述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新增 “基于分子影像的多模态精准诊断技术”,凸显核医学分子影像在无创、在体可视化疾病精准诊断方面的价值。并新增部分核医学应用章节,体现该学科在临床越来越广泛的诊断作用。另外该版教材将第二十张至第二十五章单独归为临床治疗篇,突出核医学是一门诊断与治疗并重的新兴学科,在内容上将更新国际上已投入临床使用的治疗放射药物以及处在临床前研究中的潜在治疗放射药物。综上,该版教材在上一版的基础上细化内容,除旧增新,力求全面精炼、概念准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注重使用。
           | 
         
       
      
      
      
         
          | 關於作者: | 
         
         
          |  
            田梅教授是浙江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负责人,我国临床核医学医生中唯一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特聘专家。曾在国外留学和工作十多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医院、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放射科工作,担任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医院--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助理教授。
           | 
         
       
      
      
      
      
         
          | 目錄: 
           | 
         
         
           
            绪论/1
 一、核医学定义、内容/1
 二、核医学特点/1
 三、核医学发展与现状/2
 第一篇基础篇7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8
 第一节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8
 一、原子与原子结构/8
 二、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8
 三、稳定核素、放射性核素/8
 第二节核衰变/8
 一、核衰变方式/9
 二、核衰变规律/10
 第三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1
 第二章核医学仪器/13
 第一节放射性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13
 一、放射性探测的基本原理/13
 二、放射性探测仪器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14
 三、γ相机的基本结构/16
 四、γ相机的显像原理/17
 第二节SPECT与SPECT/CT/17
 一、SPECT基本结构/17
 二、SPECT工作原理与显像特点/18
 三、SPECT数据采集和断层图像重建/18
 四、SPECT/CT与图像融合技术/18
 第三节PET与PET/CT、PET/MR/19
 一、PET的显像原理和基本结构/19
 二、PET/CT/20
 三、PET/MR/20
 四、微型PET及其他小动物核素显像仪器/20
 第四节脏器功能测定仪器/21
 一、甲状腺功能测定仪/21
 二、肾功能测定仪/21
 三、多功能测定仪/21
 第五节放射性计数测量仪器/22
 一、γ闪烁计数器/22
 二、放射免疫测量仪器/22
 三、手持式γ光子探测器/22
 四、活度计/22
 五、液体闪烁计数器/22
 六、表面污染和工作场所剂量监测仪/23
 七、个人剂量监测仪/23
 第六节放射性药物合成、分装仪器/23
 一、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系统/23
 二、正电子药物微型化合成系统/23
 三、正电子药物分装仪/24
 四、131I自动分装仪/24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25
 第一节放射性药物性能及类别/25
 一、放射性药物基本特性/25
 二、诊断性放射性药物/26
 三、治疗性放射性药物/28
 第二节放射性药物制备及质量控制/29
 一、放射性药物标记常用方法/29
 二、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30
 第三节放射性药物使用/31
 一、正确使用/31
 二、不良反应/31
 三、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32
 第四节新型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32
 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与核医学显像技术/34
 第一节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34
 一、放射性核素示踪基本原理与类型/34
 二、方法学特点/35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显像/36
 一、方法学原理与显像剂定位机制/36
 二、显像类型与特点/37
 三、图像分析要点/38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39
 第五章体外分析/41
 第一节体外放射分析/41
 一、放射免疫分析/41
 二、免疫放射分析/43
 三、放射受体分析与受体放射配体结合分析/44
 第二节体外非放射分析/45
 一、酶免疫分析/45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45
 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46
 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46
 第三节体外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46
 一、过程管理/46
 二、信息管理/47
 三、风险管理/47
 第四节体外分析实验室常用管理方法简介/47
 一、《核医学体外分析实验室管理规范》/47
 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47
 三、六西格玛质量管理/47
 四、6S管理/47
 第五节体外分析检测项目临床应用/47
 第六章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51
 第一节核医学设备中的计算机系统/51
 一、采集工作站和图像处理工作站/51
 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51
 三、数字化显像设备/52
 第二节核医学图像处理/53
 一、图像重建技术/53
 二、图像显示/53
 三、图像处理技术/54
 第三节与核医学相关的医院数据系统/55
 一、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55
 二、PACS/55
 三、RIS与HIS/55
 第四节辅助诊断技术与人工智能诊疗/56
 第七章辐射安全与防护/59
 第一节辐射来源的分类/59
 一、天然辐射/59
 二、医疗辐射/60
 三、其他辐射/60
 第二节辐射剂量/60
 一、照射量/60
 二、吸收剂量/60
 三、当量剂量/61
 第三节辐射生物学效应/61
 一、辐射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61
 二、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62
 三、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62
 第四节辐射防护/63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63
 二、辐射防护的剂量限值/64
 三、辐射防护措施/65
 第五节核医学辐射防护/65
 一、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及辐射防护要求/66
 二、核医学诊疗辐射防护要求/66
 三、工作人员健康监测/69
 四、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69
 五、放射卫生防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70
 第二篇临床诊断篇71
 第八章核医学分子影像/72
 第一节分子影像与核医学分子影像/72
 一、分子影像与核医学分子影像的概念/72
 二、核医学分子影像的特点/72
 三、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主要内容/73
 第二节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应用研究/76
 一、核医学分子影像在精准医学中的支撑作用/76
 二、核医学分子影像与新药创制/76
 三、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常见临床应用/77
 四、核医学分子影像在新型治疗方法中的应用/77
 第三节核医学分子影像与影像组学/78
 一、影像组学的概念/78
 二、核医学分子影像在影像组学的应用/79
 第四节基于分子影像的相关多模态精准诊断技术/79
 一、MR成像技术/79
 二、光学成像技术/80
 三、超声成像/80
 四、“透明病理”/80
 第九章肿瘤显像/81
 第一节肿瘤代谢PET/CT显像/81
 一、糖代谢显像/81
 二、其他代谢显像/84
 第二节免疫PET/CT肿瘤显像/89
 一、PSMAPET/CT显像/89
 二、生长抑素受体PET/CT显像/89
 三、FAPIPET/CT显像/90
 四、其他显像/91
 第三节SPECT/CT肿瘤显像/94
 一、99mTc-MIBI显像/94
 二、前哨淋巴结显像/95
 三、整合素受体显像/96
 第四节肿瘤显像临床应用/97
 一、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期/97
 二、疗效评估和预后/109
 第十章心血管系统/112
 第一节心肌灌注显像/112
 一、原理与显像剂/112
 二、显像方法/113
 三、图像分析/114
 四、临床应用/116
 五、心肌灌注显像与相关诊断技术的比较/119
 第二节心肌代谢显像与存活心肌评估/119
 一、原理与方法/119
 二、图像分析/120
 三、临床应用/120
 第三节心血池显像/121
 一、原理与方法/122
 二、图像分析与临床应用/122
 第四节心脏神经受体显像/124
 一、原理与显像剂/124
 二、显像方法和图像分析/124
 三、临床应用/124
 第五节心脏淀粉样变显像/125
 一、原理与显像剂/125
 二、显像方法和图像分析/125
 三、临床应用/126
 第十一章神经精神系统/127
 第一节常用显像方法和原理/127
 一、脑血流灌注显像/127
 二、脑代谢显像/128
 三、脑受体显像/130
 四、脑血管和血脑屏障功能显像/132
 五、脑脊液间隙显像/132
 第二节临床应用/132
 一、脑血管疾病/132
 二、癫痫/133
 三、阿尔茨海默病/135
 四、帕金森病/136
 36849-文前.indd192024/10/1614:54:57
 20
 五、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138
 六、脑功能研究/138
 七、其他/138
 第三节与相关影像学的比较/140
 第十二章骨骼系统/142
 第一节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及图像分析/142
 一、原理/142
 二、显像剂/143
 三、显像方法/143
 四、图像分析/145
 第二节骨显像的临床应用/150
 一、转移性骨肿瘤/150
 二、原发性骨肿瘤/152
 三、代谢性骨病/153
 四、骨感染性疾病/155
 五、骨缺血性疾病/156
 六、骨创伤/157
 七、骨关节疾病/157
 八、骨显像与相关影像学检查的比较/159
 第三节骨密度的测定/160
 一、原理与方法/160
 二、影响因素和诊断标准/161
 三、临床应用/161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163
 第一节甲状腺功能测定/163
 第二节甲状腺显像/166
 一、甲状腺静态显像/166
 二、甲状腺肿瘤阳性显像/168
 三、甲状腺肿瘤的18F-FDGPET/CT显像/168
 四、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168
 五、甲状腺显像相关技术的比较/172
 第三节甲状旁腺显像/173
 一、显像剂和显像原理/173
 二、显像方法/173
 三、图像分析/173
 四、适应证/174
 五、临床应用/174
 第四节肾上腺显像/174
 一、肾上腺髓质显像/174
 二、肾上腺皮质显像/175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177
 第一节肾动态显像/177
 一、原理与方法/177
 二、图像分析/179
 三、临床应用/183
 第二节肾静态显像/187
 一、原理与方法/187
 二、图像分析/187
 三、临床应用/188
 第三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189
 一、原理与方法/189
 二、图像分析/190
 三、临床应用/190
 第十五章消化系统/191
 第一节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191
 一、原理与方法/191
 二、影像分析/192
 三、临床应用/192
 第二节消化道出血显像/194
 一、原理与方法/195
 二、影像分析/195
 三、临床应用/196
 第三节异位胃黏膜显像/196
 一、梅克尔憩室显像/196
 二、Barrett食管显像/197
 第四节消化道动力学测定/197
 一、食管通过显像/197
 二、胃食管反流显像/198
 三、胃排空显像/199
 四、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200
 五、小肠通过显像/201
 六、99mTc-GSA肝功能评价/202
 第五节唾液腺显像/202
 一、原理与方法/202
 二、影像分析/202
 三、临床应用/203
 第六节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203
 第七节呼气试验/203
 一、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203
 二、14C-氨基比林呼气试验评价肝功能/204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205
 第一节肺灌注与通气功能显像/205
 一、肺灌注显像原理与方法/205
 二、肺通气显像原理与方法/206
 第二节临床应用/208
 一、肺栓塞的诊断与疗效评价/208
 二、肺减容手术前后肺功能评价与预测/211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212
 第三节下肢深静脉显像/213
 一、显像原理/213
 二、显像方法/213
 三、图像分析/214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214
 第四节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215
 一、超声心动图/215
 二、胸部X射线平片/215
 三、CT肺血管造影/215
 四、磁共振肺血管造影/215
 五、肺动脉造影检查/216
 第十七章造血与淋巴系统/217
 第一节骨髓显像/217
 一、原理与显像剂/217
 二、显像方法/217
 三、影像分析/218
 四、临床应用/219
 第二节脾显像/220
 一、原理与显像剂/220
 二、显像方法/220
 三、影像分析/220
 四、临床应用/221
 第三节淋巴显像/222
 一、原理与显像剂/222
 二、显像方法/222
 三、影像分析/223
 四、临床应用/224
 第十八章炎症显像/226
 第一节18F-FDG炎症显像/226
 一、原理与方法/226
 二、临床应用/226
 第二节其他炎症显像/230
 一、67Ga显像/230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231
 三、其他显像方法/231
 第十九章儿科核医学/232
 第一节儿科核医学检查特点/232
 一、儿科核医学检查的特殊要求/232
 二、放射性药物的应用/233
 第二节常见儿科疾病的核医学诊断应用/234
 一、骨骼系统/234
 二、泌尿系统/236
 三、消化系统/238
 四、内分泌系统/240
 五、神经系统/242
 六、循环系统/243
 七、呼吸系统/244
 八、造血与淋巴系统/244
 九、肿瘤与炎症/245
 第三篇临床治疗篇247
 第二十章放射性核素治疗概论/248
 第一节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与特点/248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248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特点/248
 第二节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及药物/249
 一、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设计/249
 二、选择或评价治疗用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指标/250
 三、常用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及其特点/250
 四、临床治疗性放射性药物/252
 五、治疗剂量估算与辐射评估/254
 第三节放射性核素治疗进展/254
 第四节患者管理/255
 第二十一章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256
 第一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56
 一、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256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257
 三、常见并发症/258
 四、甲亢治疗方法的选择/258
 第二节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59
 一、131I治疗甲亢的原理、目标、适应证和禁忌证/259
 二、治疗前准备/259
 三、治疗剂量的确定与修正/260
 四、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261
 五、131I治疗后早期治疗反应及处理/261
 六、131I治疗后的随访/261
 七、特殊情况处理/262
 第三节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263
 一、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与分化型甲状腺癌/263
 二、DTC的初始手术治疗与术后分期、危险度分层及动态风险评估/263
 三、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的临床意义/266
 四、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267
 五、131I治疗前准备/267
 六、131I治疗方法/269
 七、随访及疗效评价/269
 八、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271
 九、131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272
 十、核素治疗病房管理与辐射防护措施/272
 第二十二章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274
 第一节常用放射性药物/274
 一、原理/274
 二、放射性药物/274
 第二节临床应用/276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276
 二、治疗前准备及注意事项/276
 三、治疗方法/277
 四、疗效的评价标准和随访观察指标/277
 五、疗效观察及影响疗效的因素/279
 六、不良反应/279
 七、重复治疗指征/279
 第三节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综合治疗/280
 第二十三章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281
 第一节治疗原理与植入技术/281
 一、放射性粒子的特性/281
 二、治疗原理/281
 三、治疗技术/282
 四、放射防护与注意事项/285
 第二节临床应用/285
 一、治疗前列腺癌/285
 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88
 三、治疗胰腺癌/288
 四、治疗头颈部肿瘤/290
 第二十四章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疗/294
 第一节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294
 一、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一体化/294
 二、前列腺癌的诊疗一体化/296
 三、其他诊疗一体化药物治疗/298
 四、其他治疗用放射性核素/298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299
 一、原理/299
 二、β粒子敷贴器/300
 三、适应证/300
 四、禁忌证/300
 五、治疗方法/300
 六、临床应用/300
 七、注意事项/301
 第三节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302
 一、钇-90[90Y]微球肝脏肿瘤治疗/302
 二、血管内放射性支架介入治疗/304
 第四节放射免疫治疗/306
 一、原理/306
 二、适应证/306
 三、禁忌证/306
 四、优势及发展前景/307
 第五节基因靶向治疗/307
 一、放射性反义治疗/307
 二、基因转染介导核素治疗/308
 第六节硼中子俘获治疗及重离子治疗/308
 一、硼中子俘获治疗/308
 二、重离子治疗/309
 第七节131I-MIBG治疗/309
 一、131I-MIBG及其治疗原理/309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309
 三、临床应用/310
 第八节放射性核素示踪干细胞治疗应用/311
 一、神经系统疾病/311
 二、心血管疾病/311
 第二十五章儿科疾病的核素治疗/313
 第一节儿童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313
 一、131I治疗儿童Graves病/313
 二、131I治疗儿童非毒性甲状腺肿/314
 三、131I治疗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315
 第二节肾上腺素能肿瘤131I-MIBG治疗/315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15
 二、方法/316
 三、注意事项与随访/316
 第三节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316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16
 二、方法/316
 三、注意事项与随访/317
 推荐阅读31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19
           | 
         
       
      
      
      
         
          | 內容試閱: 
           |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从20 世纪70 年代第一轮出版至今,经过九轮修订,已发展成为我国整体质量最高、影响最广、培养人才最多的临床医学专业“干细胞”教材,为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人民卫生出版社精心策划、组织并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修订工作,遴选长期从事核医学医教科一线骨干教师联合编写《核医学》教材,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本版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成果,按照以“5 3”(5 年本科教育、3 年临床规培实践)为主体、以“3 2”为补充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医教协同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同时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以《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蓝本,加强新医科建设,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 X”“X 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在本次教材修订中,遵循“科学整合课程,实现整体优化;淡化学科意识,注重系统科学”的编写原则,在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基础上,响应“健康中国”行动,普及核医学在精准诊治方面的临床知识,发挥核医学与现代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着力培养兼备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医学生。本版教材传承了上一版的知识体系,细化并更新了部分内容,力求更加全面精练、概念准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为充分展现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版教材在布局上由第9 版的两大版块二十四章调整为三大版块二十五章,并对部分章节内容及位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近年来在临床上已经应用的最新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技术、临床转化新药物以及分子核医学新技术;删除了目前临床上基本不用或陈旧的诊治方法;突出了核素示踪技术在疾病靶向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运用。为了更好地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教育手段,本教材以新形态教材形式出版。数字内容作为教材的一部分,通过书内二维码以章为单位呈现,包括PPT、案例、图片、视频和英文索引词读音等。阅读纸书时即可学习数字资源,实现纸数内容融合一体化服务,力争使本版教材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核医学的基本状况、最新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全书除绪论以外,分为三大版块,包括基础篇、临床诊断篇和临床治疗篇,共二十五章。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基础篇,主要涉及核物理、仪器、药物、核素示踪与核医学显像技术、体外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及辐射防护。其中,在第二章新增“微流控技术”、第三章第四节“新型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中新增了“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内容,兼顾研究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新,体现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第八章至第十九章为临床诊断篇,包括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应用,重点阐述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在第八章“核医学分子影像”中新增“基于分子影像的相关多模态精准诊断技术”一节,突出核医学分子影像在无创、在体可视化疾病精准诊断方面的价值。将上一版的“核医学在儿科疾病的应用”拆分为第十九章“儿科核医学”和第二十五章“儿科疾病的核素治疗”,分别介绍放射性药物在儿科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本版将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五章单独归为临床治疗篇,重点强调临床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两大功能,同时具备既诊又疗的独特优势。
 本书精选图200 余幅,其中新增图片超过半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全面,可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年临床规培实践以及硕士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作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参考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高等医学院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各位编写者的通力合作,本书编写秘书吴爽副主任医师、张一秋副主任医师在统稿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田 梅
 2024 年3 月18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