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206.8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118.8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196.9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87.8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40.8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  
         
          | 內容簡介: |   
          |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从发排到付梓,恰在抗战全面爆发和抗战胜利两个纪念日之间,所以收录了多篇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文章:云志艺术馆收藏的一个日军曹长的私人影集,通过杨潜的深入解读和呈现,探微索隐,旁征博引,真实还原了那场战争里的“鬼子兵”;台湾青年陈炳基,因不满日本侵略者的奴化与歧视,从反抗殖民压迫到投身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背井离乡,在大陆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山西青年李静清,在七七事变后,从正在就读的燕京大学毅然中断学业,回乡投身抗日斗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王淼父亲童年时跟随奶奶下乡逃难,那个藏在坟头后面躲避日本马队的瞬间,成了他一生中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  
         
          | 關於作者: |   
          | 冯克力(主编),二十几年里致力于老照片的编辑、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  
         
          | 目錄: |   
          | 王?淼 父亲 杨?潜 私人相簿里的“鬼子兵”
 甘险峰 对一幅百年老照片的追问
 于?岳 新中国音乐人的芳华
 陈小兵 从艋岬出发的无悔人生路——记父亲陈炳基
 孙国辉 我所接触的爱泼斯坦
 李百军 真性老兄朱新建
 郭建良 起步——我的摄影回顾之一
 周韦思 改变父亲人生的“官印”失窃案
 秦志敏 我的姥爷和姥姥
 袁念琪 一位军代表的外事活动
 李亚力 送老线
 邓海南 你会吹笛子
 雷国辉 恰同学少年
 韩?阳 旧照里的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
 路方红 蒲松龄故居及墓园修复始末
 
 封? 面 20世纪50年代的少女合影(于岳)
 封? 二 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下的课堂(云志艺术馆)
 封? 三 民国初年的独乐寺观音阁(韩阳)
 |  
         
          | 內容試閱: |   
          | 一宗照片,那场战争…… 冯克力
 
 这辑《老照片》从发排到付梓,恰在抗战全面爆发和抗战胜利两个纪念日之间。而近期所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则在表明,那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九年,但它的影响和余波,却未曾消减,并不时地唤起后人的记忆,拨动着人们的神经。
 本辑杨潜《私人相簿里的“鬼子兵”》,其中的图片,均出自云志艺术馆收藏的一个日军曹长的私人影集。关于此宗影像的独特价值,诚如作者所言,“由于它的私人属性,未经官方审查,也无‘不宜发表’的顾忌,与当年日本官方用于宣传而刻意摆弄的那些‘战地写真’相比,似更接近‘鬼子兵’的本相”。即便如此,解读和呈现此宗照片,也并非简单的事情,作者为钩沉、梳解这些背景资料相对阙如的图片,探微索隐,旁征博引,颇见功力。而作者的分寸与拿捏,多少也是对那场战争“余波”的某种回应。此中的微妙与况味,读者自可体悟。
 日本的侵华战争,既影响了中国的国运,也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台湾青年陈炳基因不满日本侵略者的奴化与歧视,从反抗殖民压迫到投身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背井离乡,在大陆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见本辑陈小兵《从艋岬出发的无悔人生》)。七七事变后,正就读燕京大学的山西青年李静清毅然中断学业,回乡投身抗日斗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见本辑秦志敏《我的姥爷和姥姥》)。日本人打进家乡来的那年,王淼的父亲才两三岁,而“他跟随奶奶去乡下逃难,藏在路边的坟头后面躲避日本人的马队”那一刻,成了他此生最初的记忆(见本辑王淼《父亲》)。如今的中国家庭,上溯两三代,几乎都有蒙遭日本侵略的或苦难或悲壮的经历。或许正是这些感同身受的遭际,才使得绝大多数的国人对各色侵略者所标榜的“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说辞,具有了天然的免疫,对于侵略与反侵略的正邪之辨,通常也是不会迷失的。
 须知这“免疫”,可是以六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沦丧、三千多万军民的死伤、几亿民众的颠沛流离和五千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为代价的,怎能不刻骨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