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98.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放大的时间框架,延伸的地域空间。当分布在各洲的战场被一束放眼全球的目光审视,便诞生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新理解。 ? 士兵、工人、军需、原料、资金……肉眼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源源不断地在地表流动,为这一空前的全球性大事件编织了复杂精密的网络。它们连接起了天空、陆地与海洋,而各国紧张的军备竞赛、正面对抗与技术突破参与其中,共同呈现了一段动态的、缠结的“二战”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全球秩序的重组。战前殖民体系崩坏,一批新的民族国家诞生,英国的领导地位被美国取代。但美国希图建立的秩序在轴心国战败后面临着严峻挑战——战争的余波在全球各地持续出现。这一事实也让长期受美国主导的“二战”史叙事需要被重新思考。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动态的、全球性的学术描述,尝试重构传统视角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域与时间框架,真正破除“欧美中心论”,将区域视角放大至全球,重点包括在过往“二战”史中时常缺位的亚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战争进程及其互相交织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等,同时将传统认知中的“二战”时间框架扩展至1931—1953 年,将“二战””欧洲战场爆发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冲突囊括在内,并将1945 年后亚洲战场的局部冲突纳入“二战”叙事框架,对世界格局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学术论述,对美国霸权作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并指明由美国主导的“二战”史叙事存在较大的缺陷,1945 年后层出不穷的地区冲突就证明了美国推动建立的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失败。 |  
         
          | 關於作者: |   
          | 作者 安德鲁·N.布坎南,美国佛蒙特大学高级讲师,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罗格斯大学。已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地中海大战略》《从世界大战到战后世界:革命、冷战、非殖民化和美国霸权的崛起(1943—1958)》等专著。
 
 译者
 张士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在《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史林》、《历史》(History)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近 20 篇,著有《新秩序的肇启:中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1940—1946)》《美国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1916—1955)》,译有《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等。
 |  
         
          | 目錄: |   
          |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1
 致 谢 1
 原版书序言 1
 第一章 世界旧秩序的危机 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安排 9
 美国的崛起 12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14
 俄国革命 18
 日本、中国和亚洲不断加深的冲突 20
 第二章 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轫 23
 美国新政 25
 日本大萧条与军国主义 26
 纳粹德国的崛起 29
 走向“轴心”联盟 34
 苏联对集体安全的追寻 36
 法国人民阵线联盟与西班牙内战 38
 德奥合并、绥靖主义与军备重整 41
 亚洲走向战争之路 43
 欧洲走向战争之路 46
 第三章 1940年:轴心国的胜利与新的战略抉择 51
 芬兰冬季战争 52
 德国在波兰的“生存空间” 53
 德国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控制 56
 英法计划和“帝国动员” 57
 1940年夏:法国沦陷 60
 不列颠空战 63
 新的战略抉择 65
 《三国同盟条约》 69
 柏林转向东方 70
 东京转向南方 72
 罗马的“平行战争” 74
 第四章 1941—1942年:轴心狂潮 79
 意大利将德国拖下地中海 79
 中东的战争与民族主义 82
 巴巴罗萨行动 85
 大屠杀 88
 巴巴罗萨行动与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 91
 珍珠港事件与世界大战 94
 日本的离心攻势 97
 阿卡迪亚会议 101
 第五章 1942—1943年:大战转折点 105
 一场世界大战 105
 海道、航线和全球互通网络 106
 空中高速公路 111
 军事转折点:太平洋战役 113
 中国战场的僵局 116
 军事转折点:苏德战场 118
 军事转折点:地中海战场 123
 第六章 战时经济 129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战时规划 130
 美英的战争与商业 132
 轴心国的战争规划 134
 中国:战时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138
 生产之战 139
 劳工动员 144
 技术之战 152
 第七章 1943年:全面战争与战后世界的新轮廓 159
 盟军联合轰炸攻势 160
 德国东线的危机 163
 太平洋战略选择和东南亚民族解放战争 166
 英属印度的转型 170
 中国与开罗会议 172
 意大利的战争、民众起义和盟国政治 175
 南斯拉夫切特尼克和游击队 179
 德黑兰会议 181
 第八章 1944年:盟国走向胜利 185
 世界大战与拉丁美洲 185
 中立国 190
 盟军前进:红军摧枯拉朽 193
 盟军前进:意大利和法国 197
 戴高乐将军与法国的光复 202
 意大利和希腊的战争与政治 206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进军和日本在中国的一号作战 210
 第九章 1945年:战争结束了,斗争仍在继续 217
 一个世界经济新秩序 217
 雅尔塔会议 221
 欧洲战事的结束 223
 的里雅斯特危机和波茨坦会议 227
 盟军战略轰炸与太平洋战争 229
 亚洲的地缘政治和原子弹轰炸日本 231
 亚洲战事止而不休 235
 第十章 从战争到战后,1945—1953年 239
 人口损失 239
 盟国因何而胜 242
 美国的有限胜利 244
 华盛顿组织其霸权 246
 帝国在东南亚的终结 250
 印度独立和非洲的反殖主义 254
 中东民族主义、石油和帝国主义 256
 欧洲的分裂 259
 亚洲的军事占领、战争和革命 263
 一个短暂而有限的美国世纪 267
 尾 声 269
 注释、参考书目与拓展阅读 272
 索 引 286
 译后记 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