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遵循教指委相关指导文件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编写而成。践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 內容簡介: |   
          | 创新设计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创新方法与传统设计过程相结合,形成的以实现产品创新为基本要求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及过程。本书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为基本核心内容,面向产品设计各阶段,系统讲授产品创新设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方法。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经典TRIZ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按照解决发明问题的流程,系统地介绍发明问题的发现、分析与求解的工具和方法。全书内容共20章,分为6篇:创新设计概论篇、问题分析工具篇、发明问题求解工具篇、目标导向工具篇、设计流程与软件工具篇、创新设计知识拓展篇。
 本书融入了作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多年从事TRIZ研究、培训、教学和项目咨询的经验和心得,并结合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通过根原因分析确定的冲突区域作为求解问题的切入点,为综合应用TRIZ求解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系统化方法。
 本书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同时也可作为TRIZ初学者及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一级和二级)的技术创新方法部分的培训教材。
 |  
         
          | 目錄: |   
          | 目录 前言
 第1篇创新设计概论篇
 第1章绪论3
 11创新概述3
 12问题及其解决原理5
 13设计与创新设计12
 14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14
 15创新设计研究展望18
 思考题18
 第2章产品设计方法学概述19
 21概述19
 22产品设计过程及理论简介21
 23典型创新思维简介26
 24常见的创新技法简介30
 思考题38
 第3章TRIZ概述40
 31创新的规律性40
 32TRIZ简史41
 33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42
 34TRIZ理论体系43
 35TRIZ基本概念44
 思考题48第2篇问题分析工具篇
 第4章功能分析51
 41功能结构51
 42物质场模型和功能表达60
 43功能模型分析61
 44案例分析:快速切断阀的功能模型64
 思考题67
 第5章因果分析与冲突区域确定68
 51因果分析与冲突区域概述68
 52常用因果分析工具69
 53基于根原因分析的最终冲突区域确定72
 思考题78
 第6章理想解分析79
 61理想化79
 62理想化水平80
 63理想解与最终理想解80
 64理想解分析的过程82
 思考题84
 第7章资源分析85
 71概述85
 72资源分类86
 73资源分析方法93
 74案例分析96
 思考题98
 第8章TRIZ中的思维工具99
 81九窗口法99
 82尺寸时间成本算子100
 83聪明小人法101
 思考题103第3篇发明问题求解工具篇
 第9章效应知识库106
 91效应106
 92效应应用范例108
 93效应知识库及应用过程110
 94案例分析:快速切断阀的改进设计111
 思考题113
 第10章技术冲突解决理论114
 101冲突及其分类114
 102技术冲突的通用化115
 103发明原理118
 104冲突矩阵和技术冲突解决过程162
 105案例分析164
 思考题166
 第11章物理冲突解决理论168
 111物理冲突168
 112分离原理169
 113案例分析173
 思考题175
 第12章物质场模型及其变换规则176
 121物质与场176
 122物质场模型的类型178
 123物质场变换规则180
 思考题186
 第13章标准解187
 131概述187
 13276个标准解187
 133标准解应用过程196
 134案例分析:昆虫危害粮食的问题198
 思考题200
 第14章裁剪201
 141概述201
 142裁剪规则和启发式裁剪问句202
 143裁剪对象选择205
 144裁剪过程208
 145案例分析210
 思考题214第4篇目标导向工具篇
 第15章产品技术成熟度及其预测216
 151产品技术成熟度216
 152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方法219
 153案例分析224
 思考题225
 第16章技术系统进化定律和进化
 路线226
 161概述226
 162技术系统进化定律与进化路线227
 163技术系统进化的四个阶段237
 164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的应用238
 165案例分析240
 思考题241
 第17章需求进化242
 171需求的定义242
 172需求工程242
 173需求演变模型244
 174需求进化定律247
 思考题248第5篇设计流程与软件工具篇
 第18章发明问题解决的流程252
 181概述252
 182TRIZ解决发明问题的流程252
 183ARIZ算法256
 184案例分析:织物印染系统263
 思考题267
 第19章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
 InventionTool系列软件简介269
 191概述269
 192计算机辅助创新原理269
 193基于CAI的辅助创新原理273
 194InventionTool系统简介275
 195工程案例:基于CAI技术的蝶阀密封
 结构创新设计279
 思考题284第6篇创新设计知识拓展篇
 第20章专利申请与规避286
 201概述286
 202专利申请书格式与内容简介286
 203专利申请一般策略287
 204专利侵权的判定288
 205专利规避基本知识291
 206专利规避案例分析293
 思考题296
 附录297
 附录ATRIZ名词中英文对照及解释297
 附录B常用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300
 附录C发明专利请求书格式303
 附录D冲突矩阵(见文后插页)
 参考文献305ⅦⅧ
 |  
         
          | 內容試閱: |   
          | 本书由河北工业大学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员编写。2013年4月,河北工业大学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序列,主要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从事技术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开发及其推广应用工作。本中心是创新方法研究会技术创新方法专业委员会所在地,在理论研究方面已形成TRIZ、破坏性创新使能技术、功能设计、复杂性理论、产品平台设计、专利规避设计等富有特色且具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种面向我国企业创新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体系。中心曾承担科技部、广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天津市、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和中国化工集团、中船重工、原北车集团、三一重工、广州无线电集团、中钢集团、河北钢铁、长城汽车、天冠集团、新奥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参与制定了创新方法国家标准。2011年以中心牵头的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团队被科技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2013年中心在技术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推广应用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分别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本书结合中心在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和对外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的经验,面向创新设计过程,以问题形成、分析和求解过程为主线,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为核心内容,面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创新设计理论和TRIZ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
 本书按照40~56学时编写,对于创新设计课程学时数较少的院校,可自行选择课堂讲授内容。
 本书共6篇20章,分为创新设计概论篇、问题分析工具篇、发明问题求解工具篇、目标导向工具篇、设计流程与软件工具篇和创新设计知识拓展篇。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绪论、第2章产品设计方法学概述、第3章TRIZ概述、第5章因果分析与冲突区域确定、第7章资源分析、第15章产品技术成熟度及其预测、第16章技术系统进化定律和进化路线以及附录由张换高编写;第14章裁剪由张换高、张建辉编写;第10章技术冲突解决理论、第11章物理冲突解决理论由张换高、张鹏编写;第4章功能分析由张鹏、张建辉编写;第18章发明问题解决的流程由刘芳、张换高编写;第6章理想解分析、第8章TRIZ中的思维工具由张鹏、赵文燕编写;第19章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Tool系列软件简介、第20章专利申请与规避由张建辉编写;第9章效应知识库、第17章需求进化由刘芳、孙建广编写;第12章物质场模型及其变换规则和第13章标准解由杨伯军编写。
 本书第5章、第7章、第14章、第18章结合了作者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其余各章也融入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感谢博士生刘力萌参与本书编写过程中的大量资料整理和文字编辑工作。感谢硕士生邱旸、邱亮、赵磊、王炎、郝明星、林娜、陶涛、郭洪奎等为本书翻译了大量资料和案例。
 感谢中心曹国忠、孙建广、陈子顺、江屏、赵文燕等老师对本书内容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建议。
 最后感谢我们的导师檀润华教授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