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53.9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140.8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许倬云 著 许先生最后的凝望与嘱托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内核
			》
 售價:HK$ 
			85.8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107.8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49.5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撰写以中医“病络”学说的理论探讨和基于“病络”机制的临床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应用为主要内容,突出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这一撰写主线,锐意创
 新,务求实用,努力吸取近年来围绕病络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为创新性的一部专业书籍,按照王永炎院士确立的跨学科、高概念、大
 数据、人文融合、务求创新的撰写原则,在遵守国家标准专业规范概念与术语
 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并无苛求严格的撰写格式,而是注重每个专家的个性发挥
 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在撰写过程中,注重言简意赅,用语规范,科学表达。
 在内容安排上,共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为总论部分,主要是围绕“病络”概念
 及“病络”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下篇为各论部分,主要是基于“病络”机制展
 开的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的辨证施治探讨,从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
 施治等方面,力求用“络脉”和“病络”之语言,将存在的“病络”机制写深
 写透,将“病络”理念充分贯穿全书的始终。
 王永炎院士在审阅本书稿时强调:就中医病证体系而言,以病证和合论探
 索病络学说及其因机证治,是守正创新之门径。目前全息证候与复方配伍两个
 复杂系统联结对完善、更新辨证论治的框架体系至关重要。并寄语岐黄后学阐
 发“恪守国学原理当是我主人随”的主题,“揆度奇恒,道通于一”之中西汇通,
 运用全息、生物、人文及系统论、还原论等多学科、跨学科、大数据、注融合
 等手段和方法,不断促进新学说的研究和发展。
 本书中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新观点、新概念,虽能自圆其说,也惟望于实
 践中历经质疑、质疑中日臻成熟、合理乃至发扬光大。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多级网络部分,是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探索的一
 个独特认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优秀文化符号
 之一,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前瞻性正逐渐被重视和认识趋同。
 病络学说是基于络脉理论而认识疾病的一个发病观点,散在记载于中医
 古文献中,长久以来未引起重视。杨宝琴教授、王永炎院士在致力于重大疑难
 疾病的研究与总结时,认识到“病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概念,
 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已经不自觉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逐渐为临床实践所
 证实。
 10余年前,吴以岭院士编撰的《络病学》,加深了对“病络”机制的理解。
 随着对“病络”认识的深化,“病络”“病络概念”“病络机制”正逐渐融入临床
 思维中,基于“病络”的病因、病证、治法的思考与临床用药经验不断积累,
 在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于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正日益显现。临床上
 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重大疑难性疾病,构建“病络”发病观,树立“病络”
 机制新思维,临证采取“病络”论治,比如中风病之脑络痹阻而采取活血通络
 治疗,慢性肾病之浊毒阻滞肾络而采取泄浊解毒、通络益肾疗法等,大大提高
 了临床疗效。有鉴于此,一种撰写《王永炎院士病络学说的因机证治》之呼声
 越来越高。为此,在王永炎院士、杨宝琴教授的建议与指导关怀下,集国内
 “病络”学说专家、教授共同撰写了《王永炎院士病络学说的因机证治》一书。
 撰写专家主要来自应急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东中医
 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
 位,这些专家长期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身兼数职,一职多能,在抗击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繁忙的工作之余,怀着对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病络”学
 说的情怀,亲自撰写,将宝贵的临证经验与“病络”学说理论阐述呈现于大家
 面前。
 |  
         
          | 目錄: |   
          | 上 篇 病络学说 总论 第一章 病络学说概论3
 第一节 病络学概念3
 第二节 病络学的学术地位5
 第二章 病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8
 第一节 《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了病络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
 病络学说的理论基础8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全面发展了病络学说,奠定了
 病络学说的因机证治基础13
 第三节 明清医家将病络机制的阐发又有新高度,叶天士
 发展了病络学说15
 第四节 当代医家杨宝琴教授、王永炎院士首次诠释病络概念,
 明确提出病络学说,确立了在中医病机理论体系中的
 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医病机学的发展17
 第三章 络 脉21
 第一节 络脉的概念21
 第二节 络脉的生理功能28
 第四章 脏腑之络脉38
 第一节 心 络38
 第二节 肺 络41
 
 
 2
 第三节 肝 络43
 第四节 脾 络45
 第五节 肾 络48
 第六节 六腑之络脉50
 第七节 络脉与奇恒之腑58
 第五章 病络机制64
 第一节 病络机制发生的病因65
 第二节 病络机制特点77
 第三节 病络机制常见类型78
 第六章 病络辨证91
 第一节 病络辨证概述91
 第二节 病络机制主要临床特点94
 第三节 病络辨证105
 第七章 病络临证治疗139
 第一节 病络治疗原则139
 第二节 针对病络机制的常见治疗方法140
 第三节 病络机制常用药物特点141
 第四节 病络辨证论治146
 第五节 脏腑病络证候辨证论治152
 第八章 针对病络机制治疗的药物选择182
 第一节 治疗卫气郁滞类药物182
 第二节 治疗气络郁滞药物187
 第三节 治疗络脉瘀阻类药物191
 第四节 治疗络脉不固类药物197
 第五节 治疗络息成积类药物201
 第六节 治疗痰阻络脉类药物204
 第七节 治疗热毒滞络类药物209
 第八节 治疗络虚不荣类药物214
 第九章 针对病络机制治疗的常用方剂221
 
 
 3
 下 篇 病络学说 各论
 第十章 支气管哮喘25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25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261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264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271
 第十一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76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276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277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279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284
 第十二章 肺源性心脏病28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28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29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292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295
 第十三章 支气管扩张症300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0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03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05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08
 第十四章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313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1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2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22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25
 第十五章 高血压32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2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31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3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33
 第十六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3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3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39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4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44
 第十七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4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4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5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5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55
 第十八章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360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6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61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64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67
 第十九章 溃疡性结肠炎373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73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75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77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81
 第二十章 慢性萎缩性胃炎386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86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88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389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395
 第二十一章 慢性胰腺炎39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39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0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0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03
 第二十二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406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06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08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09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14
 第二十三章 原发性肝癌41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1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2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2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25
 第二十四章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2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3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32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4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49
 第二十五章 肾病综合征45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5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6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6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72
 第二十六章 糖尿病肾病47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8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83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48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491
 第二十七章 狼疮性肾炎497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497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0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02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06
 第二十八章 慢性肾脏病510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1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12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17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23
 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531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31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34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3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40
 第三十章 代谢综合征54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4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5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52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59
 第三十一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6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66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69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73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78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结节584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8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86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588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592
 第三十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59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59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0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0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06
 第三十四章 强直性脊柱炎611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11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12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13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19
 第三十五章 痛 风624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2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25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2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33
 第三十六章 血管性痴呆637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3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4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42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45
 第三十七章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652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53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54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5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63
 第三十八章 癫 痫669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70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72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73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77
 第三十九章 帕金森病683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83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685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686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693
 第四十章 偏头痛698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699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70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治疗701
 第四节 中医诊断与治疗705
 第四十一章 运动神经元病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