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 編輯推薦: |   
          | 这部《人间珍贵》的独特,是它拥有移动互联时代的平民史价值。这当然是一部“闲书”,但它是历史的“补白”,平民的“闲话”。如果没有类似《人间珍贵》这样有人气、有温度、有场景、有细节的平民“吐槽”,我们的当代史一定是不完整的。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副社长 李泓冰
 团聚、离别、重逢、出发,是夜读里蕴含的人间百态,它们会在每一个深夜,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人的一生或许漫长,但那些转瞬即逝的爱与怕恰恰才能记录我们的本真生存。在这本《人间珍贵》里,世界奔涌而来,让我们向它敞开自己。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 夏正玉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澎湃新闻“夜读”栏目文章精选集。澎湃新闻“夜读”栏目于2019年初正式开设,至今已发表文章1300多篇,150余万字,不同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澎湃夜读”用文学化、情感化的笔触呈现世界复杂、人生坎坷、命运沉浮,让读者站在更宏大高远的视野去审视和思考,让人们更有力气和勇气去过好生活、热爱生活。此次从中精选100篇,分为四辑,从“吾心安处”的故乡与青春的回忆,引出“一粥一饭”的亲人与挚友的情感,而后到“上下求索”的成长与工作经历,最后到“春山可望”、人生可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读者坦诚相见,不戴面具,直抒胸臆,让思想驰骋,给生活留白,回归自我,借此让读者看到更多的自己。 |  
         
          | 關於作者: |   
          | 陈才,澎湃新闻评论部总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作品曾发表于多家主流媒体,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多次荣获上海新闻奖。 李勤余,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专栏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主流权威媒体,曾荣获“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上海新闻奖、上海市新闻论文奖、上海市科技新闻奖、亚洲出版协会卓越评论奖等荣誉。
 |  
         
          | 目錄: |   
          | 目录 代? 序
 “微”时代,文字的力量·李泓冰 / 001
 吾心安处
 消失的修鞋摊 / 003
 家乡太仓,一站之遥却走了 70 年 / 006
 总是忆起那些摘瓜卖瓜的日子 / 010
 那年的秋假 / 013
 小时 Country Walk,长大了 City Walk/ 016
 这是属于蟋蟀的季节 / 019
 谁的青春里没有过几间出租屋 / 024
 谢谢,请不放香菜 / 028
 谷粒飞舞 / 032
 城中村,也曾是江南水乡 / 036
 在县城喝一杯咖啡 / 040
 老家的那些绿色 / 043
 讲不出再见 / 046
 江南秋水意 / 050
 王宝钏与老相册 / 055
 煎饼与咸菜构成的寄宿生活 / 058
 “暑假神剧”去哪儿了?/ 062
 炎热中找一处安放心灵的静地 / 066
 留住弄堂深处的人间烟火 / 069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 072
 16 年前的夏天,我们在上海影城看《雏菊》/ 076
 散装恩典 / 080
 自找点苦吃 / 084
 开往回忆的地铁 / 087
 梦回儿时小区 / 090
 一粥一饭
 送着送着,孩子就不需要你送了 / 095
 我的相亲又失败了 / 098
 我和我的孩子 / 102
 养猫后我不想谈恋爱了 / 106
 旅途之上,四海之内皆兄弟 / 110
 人有爱的承认 / 115
 爱,不都是下倾的 / 118
 普普通通的孩子才是大多数 / 122
 当家有一老,且“无用”时 / 125
 人,不能真正逃出他的故乡 / 128
 酽酽父子茶 / 132
 棉被里的乡愁 / 135
 一个上海小囡的“三千里”和“五百年”/ 139
 孩子们的爱与原谅 / 143
 城市人的乡愁何处安放 / 148
 爱在一粥一饭间 / 151
 父母为我们做的那些“小事”/ 154
 我在高原看急诊,花费 148 元 / 158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是你想联系却不敢联系的 / 164
 李良荣:我爱新闻院 / 169
 总念叨“随手关灯”的父亲 / 174
 父亲突发脑梗,我却不在身边 / 177
 寻找上海人郑计 / 180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一种境界 / 185
 消失的父亲 / 188
 上下求索
 至人无梦 / 195
 不亮不行,太亮也不行 / 198
 自己发现一本书的重要性 / 203
 渴望山野的城里人 / 206
 常在河边走,风景看不够 / 209
 卡夫卡也是跳健身操的上班族 / 212
 如何在工作中抵抗媚俗 / 215
 你被时间的力量击中过吗 / 218
 你的工作是你当初的兴趣吗?/ 222
 坐的越来越多,走的越来越少 / 226
 中年好学艺 / 229
 重拾逛街的乐趣 / 232
 当秋天来敲门 / 235
 八千里路云和月 / 238
 柿柿如意 / 242
 听见冬天的声音 / 246
 以阅读抵御孤独 / 250
 人生不过一场“等”/ 253
 观看一只鸟 / 256
 每座书店都是一束光 / 259
 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间隔”/ 262
 每个人都得穿越人生的低谷 / 266
 文庙:上海的肚脐 / 269
 我们谁不是“小镇做题家”呢 / 272
 古典主义的端午 / 276
 春山可望
 鱼肉和鱼刺是生活的一体两面 / 285
 人生的路很长,不用太赶 / 289
 手机“哑”了 / 292
 丝瓜地里的大侠 / 295
 松弛地承认自己办不到 / 300
 当“中年感”袭来 / 303
 一台缝纫机里的世道人心 / 307
 和亲戚三观不合要拉黑吗?/ 312
 把孤独当成宠物 / 316
 为什么中年人喜欢一个人待着 / 320
 70 岁的大姐,为了省下 60 元 / 323
 家务劳动“显形”记 / 326
 棉花白,云卷舒 / 329
 追落日的年轻人 / 332
 冬夜的记忆 / 336
 人生四季,各有风景 / 339
 梦里的那片芦苇 / 342
 赏味有期 / 345
 不如早起去看日出 / 349
 如果你没有活成想象的样子 / 353
 哑婶的一生 / 357
 忽然很想到处走走 / 361
 生活,原来这么多峰回路转 / 364
 你是否不愿向老熟人说起近况 / 368
 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 / 371
 后? 记
 与自己对话·夏正玉 / 375
 |  
         
          | 內容試閱: |   
          | “微”时代,文字的力量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副社长 李泓冰
 这部《人间珍贵》,适合在地铁、高铁或飞机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读,会莞尔一笑,别有会心。看似都是一些无关宏大叙事的“闲”文,说说鱼刺卡喉的就医经历、下班赶地铁的心境,等等,“微”则微矣,作者和编者,显然并不奢求有“大义”存焉。
 但是,读着读着,却冒出一番很“大”的念想,从这一篇篇“微”言中,真能读出大时代。
 这个感慨,起于两层心思。
 第一层,铅字依然是有力量的。
 常常有人嘲谑,AI 都迅速迭代了,谁还读书呢?坐拥比前人要海量得多的信息,不必追书了吧。你我虽凡人,但每一个人每天早上一睁眼从枕边捞到手机,打开的瞬间,世界奔来眼前,信息纷至沓来。要论数据字节,只要从早到晚粘着手机不放,你和我一天所掌握的信息,远超古代帝王终其一生得到的信息量。他们拿到一沓子大臣择选过的奏章,便以为“天下我有”了,可当下我们批阅的网上“奏章”,前见古人,后见来者,广被四海,思接千载,可我们骄傲了吗?
 我们也确实骄傲不起来。因为这些网上“奏章”,极有可能是昙花一现,远不如从前的“起居注”那般安放史册。真正有记忆的,至少是眼下,还得是书本报章上的铅字。
 感叹铅字依然有力量,并不纯然是老生常谈,有亲身经历为证。我们曾以为,互联网是雁过留痕的,信息是恣肆汪洋的,记忆是没有时空边界的,何况还有据说可以留存永久到寂寞的区块链呢!
 然而,我曾对互联网的“记忆力”大失所望:它的阿尔茨海默病,比我来得要早太多。
 我在 1999 年和 2019 年,分别进行了两次“行走黄河”的采访,从黄河源走到入海口,边走边采边写。1999 年,互联网初起,我们的采访成果,除了在报纸上刊发了十来篇,大部分丰富得多的图文报道,是在网上推出的,我们更曾在途中两次和网友热烈对话,请网友就黄河的断流、污染、移民、悬河等任意点题,而我们则努力去现场解谜……自我感觉,我们是最早触网的一批记者。于是,2019 年第二次重走黄河时,策划的就是重访 20 年前写过的同样点位的人和故事,可是,当我胸有成竹地去搜索 20 年前的相关网络报道时,惊讶地发现,除了寥寥几篇,网上相关专题几乎彻底消失了。原来,因为服务器的更迭,因为成本原因,大量数据并没有跟着搬家——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呜呼!这就是我当年的心境,当年走过的大河,那一步一步、一笔一画,仿佛从来没有问世过。幸好,报纸上的报道还有;幸好,有专业的同行,努力将当年的大部分文字“找”了回来,让第二次“行走黄河”的比对式采访得以进行。但是,当年那些丰富生动的网上新闻图片,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失去了图像的对比,也就失去了黄河边时空变迁实景比对的可能。
 这让我明白,互联网的记忆靠不住。倒是像这部书关于大时代的小记叙,会存之久远。那些齐整鲜活的铅字,靠谱。
 这是我读了这部《人间珍贵》,油然而生的第一层心思。
 第二层,是这部书的独特,它拥有移动互联时代的平民史价值。
 这当然是一部“闲书”,或未必成为“网红”,但它是历史的“补白”,平民的“闲话”,想到它会像数千年前的青铜铭文、龟甲壳上的占卜一样,可以千秋万代留下来,让后代的碳基人,依然可以窥见我们这一代人的小心思、微生活,它的价值感顿时就高大上起来。
 我看殷墟的龟甲卜辞,最感兴味的,不是那些动问战争凶吉的卜卦,而是商王武丁对妇好的念兹在兹,那种夫妻之间的琐碎互动:妇好的病好了没有啊?妇好出征何时回来啊?妇好这次生娃能不能平安?妇好啥时候能生啊?虽然刻画的是武丁宠妻的小心思,但妇好看到这些卜辞时,明媚的双眸、弯弯的唇角,以及她的嫣然一笑,也跃然眼前。这样的文字,还原的是商代有温度的跳脱无羁,灵动飞扬;这样的文字,才能让今人穿越到 3000 年前,遥想妇好怎样豪爽地割过炙肉、饮过美酒,甚至吐槽过武丁的婆婆妈妈……
 嘿,眼前的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武丁与妇好们的“吐槽”啊。
 你看,为什么有人要常年把手机调成静音?“人多时怕吵到别人,一个人时怕吵到自己”,网感、时态一下子兼而有之;还有那台露宿街头的缝纫机,把“落伍”的老人老物件,写出了历史的厚重;还有讲述家庭小群的“拉黑”、打个网球就伤筋动骨的“中年感”,以及丝瓜地里的大侠,等等。试想,等到人类进入“未来简史”的时代,那些超级人类甚或是硅基人类,要研读我们所在的这段历史时,光是高头讲章的宏大叙事,是远远不够的,光是互联网不靠谱的记忆,更是单薄如斯。如果没有类似《人间珍贵》这样有人气、有温度、有场景、有细节的平民“吐槽”,我们的当代史一定是不完整的。
 这么一想,我就很佩服写作、编辑这本书的这群“闲人”或是“贤人”了。
 算了,不杞人忧天了,后人怎么研读今人的历史,轮不到我们操心。在方寸屏幕漫天闪烁的当下,读一读这样的“微”故事,让我们颇不孤单、不凌厉,有种妥妥的踏实感,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