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壹卷YeBook——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重塑国学回到国学大师的黄金时代) 》 售價:HK$ 105.6 ![]() 《 壹卷YeBook——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思想谱系(增订版)(论世衡史 重返学术现场考古学如何应答时代之问 》 售價:HK$ 90.2 ![]() 《 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售價:HK$ 108.9 ![]()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HK$ 50.6 ![]()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HK$ 96.8 ![]() 《 世界戏剧史(第10版) 》 售價:HK$ 327.8 ![]()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HK$ 107.8 ![]()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HK$ 94.6 |
| 編輯推薦: |
|
本书聚焦于经营环节恶劣、企业濒临破产这一特定时期,在讨论企业转型策略,鼓励职场人根据市场变化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结合个人职场哲学。本书不仅提供了理念和思路,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如“职场人哲学10条”、“销售人员10训”等,便于职场人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细致入微的财务管理指导和具体管理工具和方法: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萧条期优化财务管理,包括快速识别并解决财务问题、设定有难度的成本压缩目标等。并且提供了详细的使用SWOT分析法、CPI 7步法等工具的指导,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准确地分析现状、制定生存与发展策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书中充满丰富的实战案例。作者长谷川和广作为日本明/星社长,拥有超过2000家企业扭亏为盈的实战经验,书中内容基于这些实战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畅/销书《萧条中的生存智慧》的姊妹篇,本书在内容上与其形成互补,更注重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及提升职场人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和执行,通过创新、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新的增长点。 湛庐文化出品。 |
| 內容簡介: |
|
身处逆境如何破局?濒临破产如何重获新生?畅/销书《萧条中的生存智慧》姊妹篇《萧条中的生存策略》,由日本知名企业家、扭亏大师长谷川和广倾力打造。他将带领超过2000家企业扭亏为盈的经验倾囊相授,本书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在寒冬中站稳脚跟的策略,更是深刻揭示了这些策略如何惠及每一位职场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长谷川和广通过实战案例,为你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存策略。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利用SWOT分析法等管理工具对企业和员工自身进行自我评估,发现并抓住机遇。书中关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在助力企业在逆境中找到机遇的同时,也为职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洞察。 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能在《萧条中的生存策略》中找到提升自我、应对挑战的方法。本书不仅教会你如何管理企业,更是为身陷困境的你准备的强心剂。跟随长谷川和广的指引,无论环境多恶劣,只要掌握正确的策略,你都能破茧成蝶,从萧条中崛起,迎来新生。 |
| 關於作者: |
|
长谷川和广
帮助超过2000家企业扭亏为盈的日本明/星社长,曾在金佰利、通用食品、强生、家乐氏日本、拜耳日本等公司担任董事长或高管等职务。 2000年就任尼康-依视路股份公司董事长。仅用一年时间,就偿还了这家公司50亿日元的负债。第/二年实现盈利和分红,第三年带领企业走向无债务经营。 27岁开始将其有效的工作方法、人才的流动、组织运营、生存之术等方面的随笔以“惊奇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此为基础汇集成书的“社长笔记”系列成为超级畅/销书。 |
| 目錄: |
|
前言 社长现在最想告诉你的事
第1章 再艰难也要保证利润 1做一个“谈赤字色变”的社长 2解决亏损是一把手的工作 3“速战速决”,扭亏为盈的关键 4没有永远盈利的商业模式 5即使危急时刻也不能只顾眼前 6“拼命努力”只是 60 分的答案 7无法解决问题,可能是问题不对 8满足 5 个条件的销售额才是正常的销售额 第2章 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9企业扭亏无望的 19 个表现 10企业风气恶化的 11 个表现 11战略计划得当的 4 个表现 12“战略”很重要,只靠“战略”很危险 13管理者必须理解报表数据 14要一直思考如何活下去 15有备无患,丰田社长的经营奥秘 16想要“回报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隐形动力 第3章 3个月必须实现盈利 17企业财务管理不足的 6 个表现 18根据报表数据做经营微调整 19社长要有察觉“异常数据”的能力 20报表中隐藏着大幅削减成本的机会 21规制总量,设定有难度的成本压缩目标 22不以上年预算额度为依据定新年预算 23警惕突然改变支付方式的客户 24客户资金链恶化的 5 个细节征兆 25即便是普通员工也要清楚公司经营状况 第4章 生产商品并销售出去商业之本 26好的企业规划来自科学方法,而不靠灵光一现 27优秀企业规划的 7 个关键点 28欠缺经济考量的企业规划方案如同“纸上画饼” 29企业规划信息九成来自内部,一成来自消费者 30绝大部分管理问题可通过市场营销解决 31九成管理者不知道“市场营销”的真正含义 32有机整合内部组织才能提升企业营销能力 33产品有竞争力的 6 个表现 第5章 企业成长的第一步,让员工重拾“荣誉感” 34管理者要让企业目标深入人心 35培养具有“直升机视角”的员工 36重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 37让员工完成不想做但必须做的工作 38引导员工思考“怎么做,我们公司才能赢” 39危难之时,只靠理念会吃不上饭 40管理者构建新工作方式的 5 个要点 第6章 善用工具,打赢企业复活赛 41企业常胜需要“知己知彼” 42准确把握企业竞争态势,制胜市场 43用 SWOT 分析法判断企业发展现状 44用 SWOT 分析结果检验企业发展战略 45提高分析效果的 3 个关键点 46“先胜而后战”才是竞争之道 47用 CPI 7 步法缔造常胜模式 第7章 即便身陷困境,也要为自己打一针强心剂 48社长的“看家宝典” 49职场人哲学 10 条 50销售人员 10 训 51管理者识人 7 法 结束语 脚踏实地,心无杂念 |
| 內容試閱: |
|
社长现在最想告诉你的事
现在,商务人士面临两个课题:一个是如何在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存活下来,另一个是如何度过危机后的时期。 利润是企业事业得以开展下去的动力。所以,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商务人士都必须始终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话虽如此,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营业额的减少导致利润缩减,资金周转困难。 这其中可能不少经营者发现同类企业的经营已经开始好转,不知何时起只剩本企业还深陷泥潭。一旦陷入这种局面,从社长到一般员工往往都会觉得“我们或许再也翻不了身了”。但这时放弃还为时尚早,因为,每个人都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我亲眼看到过太多曾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企业、经营者和他们的员工,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我曾在兼任日本家乐氏(Kellogg’s)、日本拜耳(Bayer)等 7 家跨国企业董事长、经营主管的同时,还作为一名“职业策划人”,负责赤字企业的重组。迄今为止的 50年间,我救活了约 2 000 家亏损企业,帮助他们重新创造利润。我在尼康 - 依视路(Nikon-Essilor)工作时,企业负债50亿日元,在我接手的1年后偿还清,并在第3年就做到了无贷经营。 在本书中,我会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无数的成功经验,告诉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亏损企业如何做到扭亏为盈,让那些失去热情和自信的管理层和员工看到光明。 这本书源自我一直以来所记录的“惊奇笔记””(OYATTO NOTE)。平日里我的所思所惑、让我发出“咦”的感叹,让我茅塞顿开的灵感,都记录在这些笔记中。只要我有时间,我就整理、分析这些笔记。 工作中我们需要进行职业化的思考,需要对发生的事情多提问、多深入思考。可是,每日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是从50多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思考的习惯。现在,我的笔记已超过300本。 笔记内容涉及面广,并对那些非常重要的“发现”进行了分类,如“自身的失败或成功”“社会的动态”“经营环境的动向”“工作带来的变化”等。这些“发现”积少成多,当我看一些专业书,或者得到一些信息,或者和人交谈时,我就像俯瞰全局一样,能看到事情的关键点、问题点。再进一步聚焦这些关键点、问题点后,我就形成了自己关于工作、人生、服务社会、世界动态的观点,这些也是一个人的思想核心。这也意味着,我进行判断、决断的“原理、原则”得以确立。随着我的笔记日渐增多,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危机,我都能找到最好的应对办法。这使我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因临时抱佛脚而犯错误。这些笔记,支撑着我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它就像是经营困难企业的好参谋,打好了我对待工作的基础。 这本书就是从那些笔记中节选出来的。通过浅显易懂的说明和一些具体事例,我希望在企业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状况时,能帮助它们从容应对经营困难。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所有的商务人士。 我们现在已经战胜了泡沫经济、雷曼事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3·11”日本地震等千难万苦。当然我自己就是一个曾挣扎过但最终闯过这些危机的胜利者。这些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没有必要掌握什么特别技能,情况越困难,回归本真反而越重要。 当今社会风气正变得为了保存自己而不惜轻易舍弃失败者。当然生意场就是优胜劣汰,失败者从市场消失也是无法避免的。可是,一味地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最后只剩一个胜利者,其背后是战败者横尸遍野、白骨累累,这能带来社会的多样化吗?只有社会环境能接受暂时的失败,能教给失败者如何再次站立起来,能让其有机会多次参与竞争,社会才能富有活力。 断言眼下正陷入亏损的企业和员工没有价值是不对的。任何人、任何企业,只要存在,就都有起死回生的机会。甘于待在困境中的企业,只是还没找到反败为胜的方法。 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任何人都可以再创辉煌。直到现在我们还只是一味地鼓吹承担责任,而无视当下应该探讨的是反败为胜的方法。希望这本书多少能改变这种状况。 这本书题为《萧条中的生存策略》,它虽是为了老板和管理者而写,但希望年轻的读者也能看一看。因为能和老板用同一视角思考问题,这也是工作能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能力。希望大家能适当地代入阅读,假设自己身处其境。 我的这些帮助多家公司扭亏为盈、积累至今的经验,如果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重振雄风,将是我的最大荣幸。 第3章 3 个月必须实现盈利 企业若想生存,必须持续地创造利润。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亏损总是不好的。每家亏损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想要铲除病根,管理层必须能读懂相关数据。 因此,从社长到每一位员工,都要关注数据,擅长分析数据。 本章将介绍我在挽救企业的一线工作中最常用的观察、运用数据的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不足的6个表现 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一定不是唯一的。经营能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计划施行能力、创造富有竞争力产品的生产能力、良好的服务能力、强有力的销售能力,这些要素构成的“企业能力”一旦下降,就会引发各种要素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亏损。企业亏损的具体原因虽然千差万别,但所有亏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持续创造利润、激发企业活力的能力不足,也就是管理收益和财务的能力不行。 假设一家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弱,新产品上市又遥遥无期,照此下去,销售额一定会下降,出现亏损,直到新产品上市销售额才会上升。但是,如果能减少造成销售额下降的一部分支出,就有可能避免亏损。看似是企业竞争力下降导致亏损,但欠缺“收益管理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此外,还有些企业表面看起来销售额正常,但不知为何也出现了亏损。这些企业出现亏损大多是因为收益和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账面上看起来销售额正常,但因为企业借款增多且没有及时催缴销售赊账货款,导致财务没有现金。再或者虽然现金流正常,企业却没有偿还借款,而是投资购置了新设备。 一旦出现这种财务恶性循环,不管销售额怎么增加,企业都难以摆脱亏损的困境。 那么,收益和财务管理能力弱的企业有什么表现呢? 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自查表。 企业财务管理不足的 6 个表现 □ 亏损部门一直被保留 □ 各种财务报表不向员工公开 □ 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看不懂决算表 □ 母公司是大企业 □ 不担心薪资问题 □ 经费虽设定了上限,但实际使用依旧毫无节制(没有关于经费使用的详细规定) 收益和财务管理差的企业,首先是因为管理层对数字不敏感,有时完全不考虑决算问题。决算表可谓管理层的信息簿,本应受到格外关注,但目光短浅的管理层,一发现亏损就会阵脚大乱。 管理层不看决算表,就好比人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不正视决算问题意味着管理层不了解哪个部门利润低、拖企业发展的后腿。或者管理层即便意识到了问题,但一味地逃避现实因而不采取任何对策,期待依靠时间来解决一切问题。 管理层这样的态度,也会被员工看在眼里,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不作为”,甚至会造成企业组织的“腐化”。比如,员工们会认为个人经手的经费在企业总成本中微乎其微,个人工作偷懒也不会造成销售额大幅下降。但是,如果一味地放任这些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的小动作,就可能导致陋习习惯化,扩散蔓延腐蚀整个企业,继而导致企业出现亏损。 企业出现亏损的过程就和我们出现生活习惯病的过程一样。人们一般认为生活习惯病是由于缺乏运动和饮食不均衡引发的。当然,一天不运动并不会突然引发动脉硬化,也不会因为一次暴饮暴食就引发糖尿病。只是,像“这点小事没关系”,这样的粗心大意,也会让运动不足和不均衡的饮食生活成为习惯病,继而影响人全身系统的健康。 亏损也是这样。“用这点经费没关系”“这个月达不成销售目标也没问题”,这样的侥幸想法一旦日积月累,就会造成企业收益能力和财务能力下降,导致企业逐渐亏损。 即便你的企业现在盈利,你也不能高枕无忧。如果出现收益能力或财务能力下降的情况,你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让问题演变为陋习,导致企业亏损落败。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