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精装,全新黄金版家教经典作品。孩子在家里、在学校、在餐馆、在超市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解决方法。一本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和解决亲子冲突的实用指南。上百个亲子关系案例,涉及对孩子的尊重、过度关注、过度保护、权力斗争等多个亲子行为、多种家庭生活场景。化解亲子冲突,增进亲子关系,改变亲子模式。帮父母读懂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主动与孩子建立联结和有效沟通。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改变前进方向,就必须弄清是什么促使他采取行动。只有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改变他的行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孩子的动机,进而引导他采取不同的做法。 |  
         
          | 內容簡介: |   
          | 简单、高效、科学、实用的亲子关系实用指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家里,孩子表现得很不合作。很多孩子拒绝帮忙做家务,他们吵吵闹闹,蹦来蹦去,不体谅人,不讲礼貌。
 在学校里,很多孩子不肯学习。老师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作业,却解释不清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不鸡飞狗跳。
 在餐馆里,孩子常常表现得糟糕透顶。他们会大发脾气,大吵大闹博取关注,或是不停地跑来跑去,打扰店里其他客人用餐。很多孩子只有靠哄才肯安静吃饭。
 在超市里,孩子常常拿旋转门当玩具。很多孩子在过道乱跑,非要买这买那,如果父母不依就哭鼻子,或是乱发脾气。
 ……
 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束手无策。为了让孩子守规矩,家长又是央求,又是哄骗,又是惩罚,又是收买,却毫无用处。本书将提供一套全面的行动指南。
 |  
         
          | 關於作者: |   
          |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于1897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72 年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去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系统发展为一系列实用的方法,用于理解儿童不当行为的目的,并在没有惩罚或奖励的情况下激发合作行为。他在个体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 目錄: |   
          | 第一章:父母的处境 父母的两难困境 / 002?
 了解孩子 / 010
 鼓励孩子 / 036?
 第二章:关于激励
 孩子的错误目标 / 058
 对奖惩的误解 / 068?
 利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 076
 第三章:关于尊重
 坚定而非强硬 / 088?
 尊重孩子 / 093
 引导孩子遵守秩序 / 097?
 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权利 / 105
 杜绝批评,少关注错误 / 107?
 维持惯例 / 118
 花时间训练孩子 / 122?
 赢得孩子的合作 / 128
 第四章:关于冲突
 避免过度关注 / 140?
 避免权力之争 / 145
 从冲突中抽身而退 / 155?
 行动胜过言语 / 163
 不要“赶苍蝇” / 173
 第五章:关于独立
 慎用讨好,勇于说“不” / 178
 避免冲动,出其不意 / 184?
 避免保护过度 / 190
 促使孩子独立 / 196
 第六章:关于引导
 不插手孩子的争斗 / 206?
 面对恐惧,不为所动 / 220
 管好自己,别管闲事 / 228?
 不要可怜孩子 / 240
 第七章:关于规则
 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 / 254
 言行一致,贯彻到底 / 258?
 绑定处理 / 263
 第八章:关于沟通
 学会倾听 / 268?
 注意语气 / 271?
 别紧张,放轻松 / 273
 别对“坏”习惯大惊小怪 / 279?
 共享欢乐 / 286
 交谈而非说教 / 290
 |  
         
          | 內容試閱: |   
          | 了解孩子 六岁的鲍比坐在桌前用蜡笔画画,妈妈在规划本周的菜单。鲍比开始用一只脚踢地板,妈妈生气地说:“停下,
 鲍比。”鲍比耸耸肩,停了下来。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踢了。妈妈又训了他一句:“鲍比,我说了,别闹了。”鲍比又停了下来。但过了一小会儿,他再一次踢了起来。妈妈猛地扔下笔,伸手给了鲍比一巴掌,大吼:“我说了停下!你干吗老做些惹我生气的事?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待着吗?”
 鲍比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想踢地板,根本无法回答妈妈提出的问题,但他会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问题肯定有办法解决,不需要让妈妈和鲍比陷入冲突,导致母子俩都痛苦不堪。
 为了弄清如何激励孩子有效合作,我们必须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正如我们知道的,一切人类行为都有目的,都是为了朝某个目标前进。有时候,我们知道某个行为的目的,有时候则不知道。我们都问过自己:“到底是什么导致我这么做的?”这种困惑是有道理的。我们意识不到自己采取行动的理由,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改变前进方向,就必须弄清是什么促使他采取行动。只有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改变他的行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孩子的动机,进而引导他采取不同的做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行为的结果,弄清他行为的目的。在上面的例子中,结果是妈妈生气了。鲍比想要惹妈妈生气——当然,他不是有意的。他这么做,存在一个隐秘的原因。妈妈对鲍比大吼大叫,这对鲍比来说是个胜利,因为他得到了妈妈全部的关注。他为什么要停下来呢?瞧瞧结果多棒呀!他可以让妈妈一直陪着自己,而这就是找出的鲍比隐秘目的的线索。鲍比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感觉,但他每天都会受这个目的驱使,做出几百次类似的行为。妈妈的反应恰恰满足了他的需求,进而强化了他的隐秘目的。如果鲍比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再有结果,踢地板不能再惹 妈妈生气,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他很快就会放弃。如果他安安静静玩耍能换来妈妈温暖的微笑、愉快的拥抱和称赞的话语,他就不会靠调皮捣蛋来吸引妈妈的关注。如果妈妈被惹恼了,恰恰满足了鲍比的需求;如果妈妈试图让鲍比停下,通过扇耳光来展现自己的挫败感,只会强化鲍比的动机——惹妈妈生气,或是让妈妈感到挫败。鲍比用脚踢地板传达了他的心声:“看看我!跟我说说话,别老是埋头看你的笔记本!”如果妈妈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鲍比的动机——吸引妈妈的关注,确认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了解这些后,妈妈就能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不断训斥鲍比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做只会促使鲍比继续惹她生气。我们稍后会讨论一些方法,帮助妈妈做出合理的应对。
 
 追求归属感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动机是归属感。他的安全感取决于在群体中的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认自己的位置。从婴儿时期开始,他就忙着寻找“成为家中一分子”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成功经历,他得出了结论(不是以言语形式,但也相当清晰):“啊!这么做我就能有归属感,这么做我就能受人关注。”他选择用这种方法达成自己的基本目标。这种方法成了他的即时目标(immediate goal),这构成了他的行为基础,或者说他的行为动机。追求归属感是他的基本目标,而他为了达成基本目标而设计的方法,成了他的即时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行为是由目标导向的,而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我们问鲍比“为什么要踢地板”,他会坦白地说“不知道”。他解决“寻找自身定位”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靠直觉得出的,而不是有意识地推理出来的。他的行为源于内在动机,是通过反复试错学会的,他会一再重复让自己觉得有归属感的行为,摒弃让他感觉受到冷落的行为。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有了指导和引导孩子的基础。但是,除非弄清孩子认为“通过哪些方式”能找到归属感,否则我们就很可能落入陷阱。
 孩子为了获取极为重要的归属感,会采取各种方法或制定错误目标。在讨论这些方法或目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整体状态,包括他的观察结果、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家里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