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65.8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 編輯推薦: | 
         
         
           
            上海,一座城,35个故事:
 马利、回力、光明、红双喜……老字号沉浮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凝聚着时代的情感;外滩、陆家嘴、洋山深水港……城市地标与上海共同发展,构筑出城市的新封面;大飞机、中芯国际、小红书……新品牌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上海的城市更新。
 是过去,也是未来,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上海研究院2024年推出的第一部智库丛书,介绍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35个品牌,其中大部分都是实体经济,也有部分文化、金融、互联网领域的平台及地标性建筑。通过讲述品牌故事的方式,发掘上海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和创业、创造、创新的品牌内涵,力图使读者更快地了解上海,发现上海,认识上海,爱上上海。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是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更是一座人民之城。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推动中国从世界的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向质量强国、品牌大国迈进,就是本书想传递给读者正能量的初心。
           | 
         
       
      
      
      
         
          | 關於作者: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全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国际金融发展趋势、金融资源配置与新资源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已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和经济金融述评文章100多篇,参与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及上海市政府部门相关课题研究项目。
           | 
         
       
      
      
      
      
         
          | 目錄: 
           | 
         
         
           
            上篇:晚清民国,救亡图存
 一、外滩(1844年):百年耻辱见证,海派文化地标
 二、江南造船厂(1865年):大国重器的生产基地
 三、施特劳斯(1895年):宋庆龄最珍爱的钢琴
 四、朵云轩(1900年):老上海人眼中的文房四宝
 五、马利(1919年):独具韵味的中国颜色
 六、上海制皂(1923年):匠心制皂,百年传承
 七、回力(1927年):西方明星政要喜欢的“网红鞋”
 八、恒源祥(1927年):“恒源祥,羊羊羊”
 九、培罗蒙(1928年):高端西服中国造
 十、英雄钢笔(1931年):为国争光的“国民钢笔”
 十一、中华铅笔(1935年):谁说中国人生产不出铅笔?
 十二、三枪(1937年):是企业家,也是全国劳模
 十三、钟牌414(1937年):柔软耐用,拔萃超众
 中篇:计划时代,自力更生
 十四、永久(1949年):“永久二八大杠”留下父辈的记忆
 十五、光明(1951年):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
 十六、上海牌手表(1955年):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荣耀
 十七、上美影(1957年):“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全球
 十八、敦煌牌乐器(1958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十九、凤凰(1958年):上海自行车“绝代双骄”的另一个
 二十、红双喜(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
 下篇:改革开放,迎风弄潮
 二十一、宝钢(1978年):改革开放的“1号工程”
 二十二、陆家嘴(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起点
 二十三、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突破“姓资姓社”思想束缚
 二十四、振华重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催生的创业
 二十五、杨浦大桥(1993年):“披婚纱的杨浦新娘”
 二十六、复星集团(1994年):大学老师辞职创业的典范
 二十七、携程(1999年):你的旅行,说走就走
 二十八、中芯国际(2000年):大陆工厂建起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十九、洋山深水港(2002年):落实中央战略部署造出的超级大港
 三十、上汽荣威(2006年):收购英国车企资产,品牌自主国际化
 三十一、大飞机C919(2008年):大国综合实力的颜值担当
 三十二、小红书(2013年):在年轻人心中“种下生活方式的草”
 三十三、拼多多(2015年):妥妥的“80后”学霸创业故事
 三十四、进博会(2018年):让世界共享中国超大市场
 三十五、临港新片区(2019年):促进上海新发展的新变量
           | 
         
       
      
      
      
         
          | 內容試閱: 
           | 
         
         
           
            十五、 光明(1951年):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
 对许多出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来说,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块装在蓝色纸盒中、带着浓浓奶香味的雪白的光明牌冰砖,可以说是童年时代最幸福的事情了。
 (一) 江泽民提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冷饮也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
 光明牌冷饮诞生于1950年,是益民食品一厂的产品。益民食品一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13年的美商海宁洋行,最初是一家蛋品加工厂,1925年,海宁洋行为解决蛋品加工的淡季,引进了美国冷饮设备,做起了各种口味的棒冰、冰激凌、冰砖等冷饮产品,其中尤以美女牌产品最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海宁洋行改为国营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益民食品一厂想要继续生产冷饮,首先就遇到了牌子问题。虽然工厂是从海宁洋行发展而来的,生产冷饮的设备也是过去用来生产美女牌的,但新中国成立了,不能也不应该再用洋人的美女牌。这时,担任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中国的冷饮也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经他提议,冷饮取名为“光明”,寓意“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光明牌商标的造型中间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周围是熠熠生辉的光芒。56根射线,代表了中国56个民族,如喷薄而出的旭日。光明牌冷饮的诞生,打破了解放初上海冷饮市场洋货一统天下的局面。
 光明牌冷饮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怎样让上海的普通市民了解光明牌、喜爱光明牌呢?江泽民提出,要把美女牌比下去,不仅要在口感上超过它,而且在宣传上要有大手笔。光明在电台广播和报纸上刊登广告后,又别出心裁,把一辆美国生产的旧汽车改装成宣传车,车头装饰上“光明问世”四个大字,配上火炬形的商标,装上麦克风,宣传车从厂里出发,绕过一大圈主要道路,一直到外滩,由外滩再回来。车上,一位漂亮的女工站在中间,手捧光明牌宣传品,车上的麦克风中反复广播:“国营工厂是人民的工厂,请食用自己工厂的产品。”这一下子吸引了道路两旁行人的注意力,光明品牌渐渐被大众知晓。
 用宣传车的同时,光明在街头开设冷饮供应点,还做了许多木制冷饮箱,发给有困难的职工家属,给予薄利补助,让他们开展推销,后来又扩大到贫困市民,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流动销售大军。那些流动销售员头戴遮阳大草帽,背着木箱,木牌一敲,拉着长腔“光—明—牌—棒冰”,走街串巷地叫卖,就这样,光明牌棒冰很快就赢得了市场,当年销售量一举超过洋货美女牌,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各种产品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冷饮,每年夏天都非常紧俏,来提货的卡车、保温车天天在月台前排成长龙。当时益民食品一厂共建立了10多条冰激凌生产线、5条雪糕生产线,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生产冷饮的企业。
 1982年,光明明星产品盐水棒冰叩响千家万户。光明雪糕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先后推出了盐水棒冰、赤豆棒冰、绿豆棒冰、三色杯、冰砖等经典之作。光明冷饮年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800多吨暴涨到90年代的15 000多吨,连续多年冷饮销量位居上海市场第一,全国市场占有率80%,成为真正的国民品牌,也成为上海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二) 拥有“从田头到餐桌”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江浙沪的人民生活离不开光明
 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洋品牌的大举进入和国内新兴品牌的竞争,曾连续几十年在国内冷饮市场占有率第一、在上海本地市场长期占据龙头地位的光明牌冷饮渐落下风。企业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