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96.8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63.8
 
  《 
			甲子园 高校棒球100年与近现代日本
			》
 售價:HK$ 
			64.9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 編輯推薦: |   
          | 近几十年,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56 年开始展开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的汹涌浪潮仿佛要冲垮日本的匠人及手工业。匠人和手工业逐渐进入了行业的黑暗期。近代技术文明在1970 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达到了顶点,时代要求行业做出适当的总结与反省。那时,作者对各地的手工业进行采访,并在《家庭画报》上连载。本书正是这些报道的集录。在当时那个时代,大众终于开始重新评价手工业。然后,1974 年,新的振兴方案已经在传统的工艺品产业中开始实施。本以为会走向消亡的手工业摇身一变,以崭新的方式再次登上舞台。明治以来的一个世纪,日本的产业政策一直是以工业化为主,这也是世界近代工业化的缩影。而手工业的复苏,甚至掀起了一股热潮。而在这种时代的变化中,那些匠人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传统工艺的传承又有什么意义,这本书会给你带来答案,不仅是针对某个国家,而是对全人类如何看待传统工艺都有很深远的参考价值。 |  
         
          | 內容簡介: |   
          | 技术革新逐渐冲垮传统手工业,万国博览会展现的工业文明成果更令手工业者雪上加霜,而在此时,终于意识到了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日本开始制定了手工业复苏计划,本已走向灭亡的手工业逐渐复苏,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走访日本的手艺之乡,遍寻日本传统手工艺品,探索从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工匠变迁。本书以1950年代现状,1970年代现状,以及历史源流三个部分,通过对于工匠的采访与实地考察,介绍日本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转变。从陶瓷、漆器、竹编物这种生活物品,到特需的佛像、鲤鱼旗、鬼瓦等,再到已经升格为艺术的莳绘、象嵌、蓝染工艺。本书详细记录了二十多种日本传统手工业,通过匠人之口讲述最真实的工匠故事,还原工匠之国背后的真实。 |  
         
          | 關於作者: |   
          | 吉田光邦,生于1921年,1991年去世。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并被该校授予名誉教授。专攻科学技术史。主要作品:《日本科学史》《日本技术史研究》《炼金术——在科学与技术之间》《江户的科学家们》。 |  
         
          | 目錄: |   
          | 序 章 京扇子/1 第一部 现代匠人——20世纪50年
 第一章 京都匠人/6
 青铜镜/6
 京都的铸镜师/12
 日本扇/17
 镜与扇/28
 一位佛师/29
 佛像的制作方法/36
 第二章 金泽的匠人/40
 加贺象嵌/40
 一位刺绣师/47
 一位莳绘师的自白/52
 第三章 被遗忘的匠人/56
 吹踏鞴匠人/56
 最后的吹踏鞴匠人/64
 第四章 漆器/71
 漆的命运/71
 轮岛的漆艺匠人/76
 会津的漆器匠人/81
 卡秀漆涂装/87
 第五章 陶瓷的世界/91
 丹波的陶瓷器/91
 机械和工具/93
 萨摩的陶瓷器/103
 京都的陶瓷器/106
 量产陶瓷/113
 第二部 现代的工匠——20世纪70年代
 第一章 工业社会中的手工艺/120
 在技术革新时代复苏的手工艺/120
 蜕变——脱胎换骨的匠人们/122
 培养传统技艺后继者所遇到的问题/126
 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127
 第二章 墨——奈良/130
 第三章 漆器——轮岛/142
 第四章 箪笥——岩谷堂/154
 第五章 鲤鱼旗——加须/166
 第六章 素面——揖保/178
 第七章 竹编工艺——大分/191
 第八章 伞与灯笼——岐阜/203
 第九章 玳瑁工艺——长崎/217
 第十章 蓝染——出云/229
 第十一章 鬼瓦——菊间/243
 第十二章 琴——伊丹/255
 第三部 历史的源流
 第一章 中世纪的匠人/268
 歌合中的匠人/268
 屏风绘上的匠人/272
 第二章 江户时代的匠人/283
 四民制度/283
 匠人社会/286
 徒弟制度/291
 匠人气质/296
 第三章 明治时代的匠人/306
 匠人社会的变革/306
 从匠人到艺术家/315
 从匠人到企业家/321
 清水喜助的发展/322
 
 尾声 重回现代/330
 世人对匠人的误解和错觉/330
 传统手工业的新定位/335
 
 附 喜多院《职人尽屏风绘》解析/339
 
 后记 /351
 |  
         
          | 內容試閱: |   
          | 第五章 陶瓷的世界 丹波的陶瓷器
 在我们的身边,陶瓷器无处不在。它们出现在生活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从日常使用的各种陶瓷碗盆到近代高压电线上装着的绝缘子,甚至连发动机里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然而,不管形式与用途如何多变,陶瓷器永远生于土石,也会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之后回归土石。从土里来,又回土里去。就如《圣经?旧约》的《创世记》中说耶和华神用泥土创造旷野上所有的动物和天空中所有的飞鸟一样,人用泥土和石头刻画出自己所需要的形态,将其晒干,然后利用火的温度和热度来烧制陶器。这种方法自古以来一点也没有变。那么,陶器和瓷器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能立刻答上来的人却意外的少。简单的答案是这样的:陶是用泥做的,瓷则是用石头做的。正因如此,日本的专家们将陶器视为土器,称作“土烧”,而将瓷器视为石器,称为“石烧”。如此理解,陶器和瓷器之间的根本不同就一目了然了。
 制作陶瓷时,匠人们会用泥土或是碾碎的石头粉与水混合,然后用这些浆液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在这个塑形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陶轮。与车轮一样,陶轮也是人类利用回旋原理制作出的最初的工具之一,同时也是从古至今没有怎么改变形状的工具。利用陶轮塑造好陶瓷器的生坯之后,就开始往坯体上涂釉子——一种玻璃质物质。之后,人们把上完釉的生坯放进窑里烧制,附着在坯面上的玻璃质就会因为高温而覆盖在器物表面,使陶瓷制品变得美丽,也变得坚固。这样一来,陶瓷器就做好了。直到现在,人们制作陶瓷器时所用的原理与古代时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变化。
 这一点与纺织业很像。人们在进行纺织活动时,会提取动植物纤维做成纺线,将它们分成经纱和纬纱,纵横交织,编制出一个美丽的平面。这样的纺织原理与陶瓷一样,也是自古至今从未变过。这就是说,古人使用的纺织品和现代人使用的纺织品,其背后所运用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人穿的衣服更加精致仅仅是因为纤维的材质有了改变,颜色的运用和纺织手法有了发展而已。此外,现代社会注重生产速度,于是引入机械来代替人工。然而,这些机械虽然能将生产速度提高到人类无法企及的程度,将生产规模扩大到纯手工制造无法匹敌的地步,但其遵循的原理依旧与古代毫无区别,只是替换了古时流传下来的简单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已。对于机械的应用正是工业革命的一大成果。
 如此说来,这些立足于古代制造原理之上的所谓“近代化”,其本质不过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统一产品规格而利用了机械而已。替代了传统漆艺的卡秀漆喷涂工艺,以及之后将要论及的陶瓷器批量生产体系无一不是如此。机械的引入造成手工艺者的消失和工厂劳动者的出现,同时,它们也造就了劳动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离。一方面,对于工厂劳动者来说,工厂是工厂,家是家,两者的界限清晰而又明了。另一方面,使用各种传统工具进行劳动创造的手艺人依旧被称为匠人,而他们的劳动空间与生活空间却是混合在一起的,分隔两者的不过是一扇拉门或一轩纸窗。对于这些匠人来说,这一间房屋既是他们的作坊也是他们的家,里面承载了他们的整个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