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74.8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65.8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 內容簡介: |   
          | 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数十年来,虽无通论性的研究专著问世,但举凡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地域家族研究、体式技法研究以及政治观念与事件研究,于此问题均有不同维度与层面的涉及,可谓成果丰硕。故而,唐代儒学与文学的通论性研究,须在一个已有良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系统并深化相关问题的解读,才有可能后出转精。同时,中古史研究在历史书写、中央与地方(乡里、藩镇)、制度与实践、日常治理及政治文化诸领域所展现出的极高水准,也让此项研究的开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再则,此问题必然与政治学、汉语史、中哲史、思想史等学科存在着难以回避的交叉重叠。因此,这是一个贯通文史哲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对作者的学术素养要求非常高,刘顺本科为政教专业,硕士阶段专业方向为国际汉学,博士阶段受业于著名学者胡晓明兄门下,又曾在陈引驰教授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从知识背景看,刘顺的确是从事这一学科交叉研究的合适人选,他的这种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也获得了相当的成绩,概括地说,《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学术创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一、以政治生活为中介考察儒学与文学的多重关系,并以“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难题作为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视角,以此确定儒学的时代样态、影响及其所应对的挑战与回应的方式,从而避免对儒学过度文本化的解读倾向。
 二、在唐代文学文本的分析中,既注重文学与政治一般性关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意义。而在关注儒学对文学观念、主题、体式、风格乃至认知模式之影响的同时,也关注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的价值。
 三、在文学体式及功能等问题的考辨上,以汉语史研究的相关结论为据,以中古汉语所可提供的语言学条件作为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参照,并由此考察文学书写的规则、技法、限度及其与儒学相互适应的方式。
 总之,《唐代的儒学与文学》一书,对唐代的政治、儒学与文学的关系的考察,新义迭出,比如:唐代前期的儒学以《五经正义》的修订为其高成就,传统的义疏学自此而衰。为李唐提供合法性论证、构建国家治理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政治文化并回应具体的政治诉求,成为唐初儒学非常核心的问题,礼乐则为重点领域。再如,《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套装上下册)》认为儒家文论主张比德连类、物先感随的观念得以延续。儒学、政治、文学的互动,既催生了新的文学体式,文学也呈现出相应的独立品格。又如,该书指出,“安史之乱”后,儒学对于道德、人性、制度、历史的思考,加速了礼乐儒学向心性儒学的过渡。此时期的文学,制诰、章表奏疏等政令文的影响更强,“古文”的影响也一时为盛;文与道、心与物之关系的考量逐步焦点化,诗歌领域中佛学诸因素的影响,则形成了对儒家“感物”诗学的强势冲击。在一个缺乏“确定感”的时代,中唐的诗文在风格上也呈现全新的时代特点。这些看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得之见。
 |  
         
          | 目錄: |   
          | 上册 序
 导言
 第一章 认同的构建与唐初的儒学及文学(武德、贞观时期)
 第一节 历命在唐:唐初的合法性论证
 一 “李氏当王”:合法性论证之一
 二 “历数在唐”:合法性论证之二
 三 柱下陇西之流:合法性论证之三
 四 戡黎升隔:合法性论证之四
 五 太平天子:合法性论证之五
 结语
 第二节 构建共同体:唐初的尧舜记忆
 一 中古前期的言说传统
 二 王化无外:重建胡汉关系的尝试
 三 以德化民:“诸夏”自我认同的构建
 第三节 唐初的经学统
 一 南北对立时期的经学交流
 二 杨隋时期的经学统
 三 贞观时期的版本正定
 四 五经义疏的统
 五 五经音读的统
 六 官学影响的提升
 结语
 第四节 孔颖达的“情”论、“象”论与“声”论
 一 “情志一也”与“感以为体”
 二 “易者象也”与“以有教有”
 三 声音之道与政通
 结语
 第五节 唐初的教育与科举:儒学传播的制度路径
 一 儒学制度化的功能与意义
 二 官学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
 三 科举的演进与儒学传播
 余论
 第六节 唐初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及其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一 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
 二 构建典范:史臣文论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三 史臣的诗歌创作与文学中的“南朝”主题
 结语
 第七节 回归传统与开启新局:武德、贞观时期的文坛
 一 天人之际与“文史”传统的回归
 二 文质彬彬:大一统时代的文学
 三 “情志一也”与“兴必取象”:另启新局的可能与途径
 结语
 ……
 第二章 政局变动中的儒学与文学(高宗至睿宗时期)
 下册
 结语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