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2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173.8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66.0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327.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运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对学术职业核心内涵的理解为价值基础,将揭示大学教师发展中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作为研究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重点对如何确定三类主体的权力边界、主体以何种方式介入大学教师发展场域,以及如何相互协作和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本书认为,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原有的制度,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使大学教师在新的制度环境中能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履行学术职责,满足各类主体对学术职业的期待。 |  
         
          | 關於作者: |   
          | 姜超,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课程与教学、大学教师发展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在《高等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作为主要成员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 |  
         
          | 目錄: |   
          | 目 录 第一章导论/1
 一、 研究的缘起/2
 (一) 大学教师发展: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2
 (二) 国际背景: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介入/3
 (三) 回归学术“原点”:透过主体关系对制度创新的重新检视/8
 二、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
 (一) 问题的提出/11
 (二) 研究视角的切入/12
 (三) 研究的意义/16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9
 (一) 研究思路/19
 (二) 研究内容/20
 (三) 研究方法/21
 第二章研究综述/25
 一、 大学教师发展/25
 (一) 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定义/26
 (二) 大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31
 (三) 大学教师发展的实施方式/34
 (四) 大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性研究/37
 二、 新制度主义理论/39
 (一) 新制度主义概述/39
 (二) 制度及其构成/44
 (三) 制度创新/47
 三、 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应用/53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历史回顾/53
 (二) 制度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与改革趋向/55
 (三) 对制度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研究的综合评述/57
 第三章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理论界说/61
 一、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诠释/61
 (一)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界定/61
 (二)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层次划分/64
 (三)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与其他大学教师制度的关系/66
 二、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主要功能/68
 (一) 确定教师发展的现实空间/69
 (二) 促进教师在发展中的合作/71
 (三) 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稳定的激励/72
 (四) 塑造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73
 三、 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创新/75
 (一) 制度创新的实质/75
 (二)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主体/77
 (三)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80
 第四章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89
 一、 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89
 (一) 制度逻辑/89
 (二) 扩散机制/95
 (三) 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98
 二、 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102
 (一) 制度逻辑/103
 (二) 扩散机制/106
 (三) 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108
 三、 “双重路径”中的主体关系/111
 (一) 主体关系分析模型/111
 (二) 不同制度创新类型的现实境遇/113
 (三) 行动集团理论下的三元主体/117
 第五章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单主体困境”/126
 一、 “单主体困境”的成因/126
 (一) 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和“有限理性”/127
 (二) 教师的“单位意识”和“平庸思想”/129
 (三) 高校的“科层体制”/130
 二、 “单主体困境”的现实表现/131
 (一) 主体行为的策略性背离/131
 (二) 主体间关系的单向度约束/134
 (三) 制度创新过程的线性特征/136
 三、 “单主体困境”的制度分析/137
 (一) 制度的有效供给降低/137
 (二) 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提高/141
 (三) 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增强/144
 四、 对“单主体困境”的路径突破/147
 (一)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收益”/147
 (二) 对学术职业的重新审视/152
 (三) 对制度创新的理解转向/156
 第六章高校“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建构/159
 一、 “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内涵特征/159
 (一) 制度创新主体的网络化结构/160
 (二) 大学教师发展的分工式协作/164
 二、 “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170
 (一) 以高等教育体系及师资结构的有序分化为前提/171
 (二) 以实现有序分化基础上的协作发展为目标/175
 (三) 以学术场域的组织变革为核心/178
 (四) 以制度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为观照/180
 三、 “三元主体协作”中制度要素的合法性构建/182
 (一) 政策规制:确立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则/182
 (二) 规范引导:形成一致的约束性期待/185
 (三) 文化培育:建构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意义框架/188
 四、 “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192
 (一) 政府:构建外部支持保障体系/193
 (二) 高校:构建内部主体共生体系/197
 (三) 大学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202
 结语/207
 一、 基本结论/207
 (一) 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共同推动制度创新/207
 (二) 主体间关系决定制度创新的方向和效果/208
 (三) 制度创新具有“域性”特征/209
 (四) 制度创新依托主体网络结构的自主协作而实现/209
 二、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10
 (一) 需要弥补的研究局限/210
 (二) 对“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展望/211
 参考文献/213
 后记/232
 |  
         
          | 內容試閱: |   
          | 序 姜超是我2004级的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又于2013年回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跟我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工作期间的经历和思考,他选择将教学学术、大学教师发展作为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将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和大学教学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进行一些理论创新。本书即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教师发展问题逐渐进入教育改革的中心。21世纪以后,大学教师发展在我国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以后,所面临的功能转换、现实困境及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期待密切相关,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高校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水平师资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热情空前高涨,推出大量激励措施和建设项目,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与此同时,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增多。
 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研究领域,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存在多种进路,有的关注以“青椒”(高校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大学教师生存状态,有的研究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还有的思考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回归。本书则着眼于制度研究,将如何有效处理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所以选择这一视角,首先源于姜超的工作感悟。他觉得,当前高校以资源配置为主的教师发展举措,固然在短期内能够提升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和学术声誉,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依赖资源配置型的教师发展制度,和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在激活教师可持续的知识生产能力方面效果有限,而且还会挤占其他教师的原本相对稀缺的资源,反而影响了高校学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基于这一直观认识,他有意从制度的视角来研究大学教师发展问题,选择了以《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为题目撰写博士论文,并在最终修改后形成此书。
 与先前已有的同类研究相比,本书旨在解读制度与大学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机制,为大学教师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者,也将政府作为“制度失灵”的主要责任人。事实上,大学教师发展作为学术场域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以“高深知识”为操作对象的独特性,存在着政府始终无法触及的地方。这促使我们进入大学教师发展场域的内部,去理解其中的各类主体和他们的行为,而不是简单依赖或归咎于政府的政策。因此,作者从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三方主体关系的角度研究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在分析传统制度创新“单主体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路径。
 相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大学教师发展研究成熟度相对较低,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谱系,相关基础学理研究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战略部署,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又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的系统研究。在姜超的专著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作为他的导师,感到由衷的欣慰,希望他能够继续扎根实践土壤,潜心研究,取得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是为序。
 吴刚平
 2023年9月
 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