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丑的美学: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远离大陆的渔山列岛逐渐为业界和公众熟知。本书稿将与宁波象山县渔山列岛及“小白礁Ⅰ号”沉船相关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研究论文、科普纪实等各类文献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架构辑录成册、编纂成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辑录文献。
           | 
         
       
      
      
      
      
         
          | 內容簡介: | 
         
         
           
            为推进渔山列岛海洋遗产调查与“小白礁Ⅰ号”沉船研究,本书将与宁波象山县渔山列岛及“小白礁Ⅰ号”沉船相关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研究论文、科普纪实等各类文献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架构辑录成册、编纂成书,稽核并校正原文中个别明显错漏之处。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辑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文献史料:辑录与渔山列岛相关的文献史料。在过去数年间,本书编者努力通过多方途径和各种线索,也曾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澳门、香港、台湾等地,试图尽可能地把散落在古今文献中关于渔山列岛的零星记载查找、摘录、整理汇总于本书。
   2.考古报告:“小白礁Ⅰ号”沉船的考古工作,共发表考古简报4篇,出版考古报告1部、图录1本。受篇幅所限,本书仅全文收录《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年发掘简报》这一篇考古简报,未能收录的专业著作书目,列入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3.研究论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与“小白礁Ⅰ号”相关的研究论文约30余篇。本书全文收录了《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的发掘、保护与研究》《渔山列岛明清海洋文化遗产探析》等2篇综述渔山列岛与“小白礁I号”沉船的研究论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历史文献与考古报告。受篇幅所限,未能收录的其他研究论著之篇目,同样列入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4.文献索引:本书还把所查阅的与渔山列岛及“小白礁I号”沉船相关的文献,分类汇总成文献索引附于书后,方便读者延伸阅读。
           | 
         
       
      
      
      
         
          | 關於作者: | 
         
         
          |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要从事宁波市地下文物发掘和地上文物保护工作;象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从事象山县地下文物发掘和地上文物保护工作;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主要从事浙东地区文物考古与历史文物研究工作。
           | 
         
       
      
      
      
      
         
          | 目錄: 
           | 
         
         
           
            编写说明
 上篇 渔山列岛文献辑录
 一、地理环境
 二、渔业资源
 三、海岛聚落
 四、航路海图
 五、抗击倭寇
 六、缉剿海盗
 七、海防海禁
 八、海难事故
 下篇 “小白礁I号”研究综述
 一、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年发掘简报
 二、“小白礁I号”沉船的发掘、保护与研究
 三、渔山列岛明清海洋
           | 
         
       
      
      
      
         
          | 內容試閱: 
           | 
         
         
           
            为方便读者阅读,现将本书编写情况简要说明如下:
 一、编写缘起
 渔山列岛扼居我国沿海中部,地处三门湾以东,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洋面上。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基点,也是古往今来的重要海上航路。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远离大陆的渔山列岛逐渐为业界和公众熟知。
 为推进渔山列岛海洋文化遗产调查与“小白礁Ⅰ号”沉船研究,特将与渔山列岛及“小白礁Ⅰ号”沉船相关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研究论文、科普纪实等各类文献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架构辑录成册、编纂成书。
 二、辑录内容
 本书辑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文献史料
 辑录与渔山列岛相关的文献史料。
 渔山列岛面积狭小,且孤悬大洋、深居海中,不足以成为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历史上也很少有人关注过渔山列岛,流传的文献记载极其稀少。在过去数年间,本书编者努力通过多方途径和各种线索,也曾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澳门、香港、台湾等地,试图尽可能地把散落在古今文献中关于渔山列岛的零星记载查找、摘录、整理汇总于本书。
 2.考古报告
 “小白礁Ⅰ号”沉船的考古工作,共发表考古简报4篇,出版考古报告1部、图录1本。受篇幅所限,本书仅全文收录《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年发掘简报》这一篇考古简报,未能收录的《206~2010年度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简报》《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调查与试掘》《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2年发掘简报》《“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报告》《渔山遗珠——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精品图录》等专业著作书目,列入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3.研究论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与“小白礁Ⅰ号”相关的研究论文约30余篇。本书全文收录了《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的发掘、保护与研究》《渔山列岛明清海洋文化遗产探析》等2篇综述渔山列岛与“小白礁I号”沉船的研究论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历史文献与考古报告。受篇幅所限,未能收录的其他研究论著之篇目,同样列入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4.文献索引
 本书还把所查阅的与渔山列岛及“小白礁I号”沉船相关的文献,分类汇总成文献索引附于书后,方便读者延伸阅读。
  三、编排体例
 1.全书分上篇、下编、附录三个部分。上篇按专题摘录与渔山列岛相关的文献史料;下篇为收录的部分报告论著;附录为文献索引,按文献史料、考古资料、研究论文、科普纪实等四个类别编目。
 2.根据摘录内容,把与渔山列岛相关的历史文献凝练归类为地理环境、渔业资源、海岛聚落、航路海图、抗击倭寇、缉剿海盗、海防海禁、海难事故等八个专题,按专题逐一分类辑录。
 3.每个专题摘录的史料一般按照从古至今编排,同类事件、同一人物集中辑录,并按事件发生先后、人物出现前后的顺序编排。
 4.重要著作有图书及作者简介,以明史料及成书背景。
 5.原文献中个别残缺及辨识不清的字词用“□”替代。
 6.统一全书的图号、注释等格式,稽核并校正原文中的个别明显错漏之处。
 7.文献索引下四个类别的文献大体按成书(刊发)时代先后、先中文后外文的顺序编排,同时兼顾同类文献集中编排的原则。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明清文献中,“渔山”时常被写成“鱼山”,且浙江沿海有两个“鱼山”,一为今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洋面上的渔山列岛,一为今舟山群岛新区岱山县西面海域上的渔山岛,对这两个写法相同但实际地理位置不同的“鱼山”,本书都逐一进行了考辨,以免混淆。此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往返航经渔山列岛的英国侵略军称“渔山列岛”为Hieshan Isles,后音译为中文“黑山群岛”,并曾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沿用。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诸多领导和学者的指导支持。谨此致谢: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詹荣胜局长、陈彩凤副局长、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李王赤洲处长;象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郑松才副研究馆员;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吴长青、贾利民。特别致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研究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特聘院长、浙东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龚缨晏教授。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编写过程中出现的疏漏与错误当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见谅并指正。
 编者
 2023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