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全新非虚构力作,上海九个路口里的故事浮沉,透析城市变迁与社会肌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何为文明?它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那普通人之于文明,又意味着什么?2021春夏到2022夏天,媒体人、作家伊险峰和杨樱从长乐路和襄阳北路路口出发,东南西北各走一个街区:南到新乐路,东到陕西南路,北到巨鹿路,西到富民路。从东到西大约600 米,南北大约400 米,整体在25 平方公里。在这个庞杂多变的田字格宇宙,上海的社会网络、商业生态、城市逻辑、文明肌理,在两位作者笔下依次铺开。《繁花》之外的上海,6条马路,9个路口,400天街头田野,111种职业,580家门店,62个人——长乐路是这个城市的亚马逊,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多样性。据说热带雨林中每平方米都会有上千种物种,在这片“一平方米雨林”里,送快递的辉哥,周休七日的小顾,一品香茶庄的莫先生,624changle的主人英姐,开为民门窗店的高松,做外贸服装的范阿姨,专注手冲的卷哥……后面还有更多的人陆续而来。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城市的故事有聚有散,相比散的悲伤,本书讲述人们在此相遇和聚合的故事——最初, |  
         
          | 內容簡介: |   
          | 2021年春夏到2022年夏天,媒体人、作家伊险峰和杨樱用一年多的时间,从上海长乐路和襄阳北路的路口开始,东西南北各走一个街区,把这个“田字格宇宙”作为街区田野书写的范围——6条马路,9个路口,111种职业,580家门店,62个人。英姐的公路商店、小李水果店、范阿姨的服装店、高松的为民门窗店、小胡的小酒馆……上海的社会网络、商业生态、城市逻辑、文明肌理,在两位作者的笔下依次展开。城市里的故事总是有聚有散,相比于散的悲伤,本书更关注的是人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在此相遇和聚合的故事,而所有的观察和分析都指向下述追问——文明对于城市和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 |  
         
          | 關於作者: |   
          | 伊险峰,先后创办《第一财经周刊》和《好奇心日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媒体,也写东西。著有《张医生与王医生》。 杨樱,以《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和编辑作为职业生涯起点,联合创办“好奇心日报”,现在是“小鸟文学”创始人和主编。著有《张医生与王医生》。
 |  
         
          | 目錄: |   
          | 01“自己人” 长乐路682 弄堂内
 
 02 长乐路就是这个城市的亚马逊
 蒲园,长乐路
 
 03 辉哥,一个片段
 蒲园,长乐路
 
 04 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
 圆明园,北京
 
 05 衢州人吴六英的潮流生意
 624Changle&公路商店,长乐路
 
 06 市井
 路口一:长乐路—襄阳北路
 
 07 保罗· 索鲁
 蒲园,长乐路
 
 08 莫先生眼里的大趋势
 一品香茶叶店,长乐路
 
 09“田汉”
 路口二:长乐路—富民路
 
 10“保罗这个强盗”
 保罗酒家,富民路
 
 11 最好的时候
 莫干山,德清
 
 12“为什么上海没有大企业”
 蒲园,长乐路
 
 13 想象一座展开的Shopping Mall
 富民路
 
 14 好看的陌生人
 路口三:富民路—巨鹿路
 
 15 高松的士绅化
 为民门窗店,巨鹿路
 
 16 巨富长
 蒲园,长乐路
 
 17 有个主题公园叫上海
 来喝来闹咖啡馆,奉贤路
 
 18 前一年六一的小胡
 御田酒场,襄阳北路
 
 19 阿金,小胡,“背叛者联盟”
 Pinon 公路商店,襄阳北路
 
 20 一代又一代(或大展宏图)
 路口四:襄阳北路—巨鹿路
 
 21“茄门”
 来喝来闹咖啡馆,奉贤路
 
 22“金鹿来过了”
 电线杆子,襄阳北路
 
 23“反暴力!”
 小李水果店,巨鹿路
 
 24 文艺在每个伟大的时代
 路口五:巨鹿路—陕西南路
 
 25 杨枝珵耸耸肩
 四方新城,巨鹿路
 
 26 第二代小李的房租危机
 小李水果店,巨鹿路
 
 27 每个人都想有个自行车
 2Wheels,巨鹿路
 
 28 范阿姨外贸时代的背影
 秀衣外贸,长乐路
 
 29 你看徐家汇它灯火辉煌
 女人街,陕西南路
 
 30 消失的地铁站
 路口六:长乐路—陕西南路
 
 31 悲悯之心与贪食蛇
 巨鹿菜场,巨鹿路
 
 32“哪个拍出来好看”
 昊诚商行,太原路
 
 33 没有了打桩模子
 路口七:陕西南路—新乐路
 
 34 我们在此相遇
 干垃圾杂货铺,新乐路
 
 35“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
 蒲园,长乐路
 
 36“哈?那是什么?”
 Niceeer,襄阳北路
 
 37 我们总是伤感于城市中的离散,但这里我们关注“聚”起来那个过程
 蒲园,长乐路
 
 38“叫我阿力”
 长兴岛
 
 39 八十年没变过
 路口八:新乐路—襄阳北路
 
 40 做咖啡之卷哥传奇
 Drippers 咖啡,南昌路
 
 41 做咖啡之小顾人生大计
 週休七日,长乐路
 
 42 如果你希望上海有一个霍华德· 舒尔茨,你希望他在这里做什么
 蒲园,长乐路
 
 43 辉哥来到上海
 蒲园,长乐路
 
 44 彼此相关
 路口九:新乐路—富民路
 
 45 两张照片(后记)
 武当山,湖北
 
 46 小丰说,棉花呈现一种客厅的感觉
 棉花俱乐部,复兴西路
 
 47 在莫干山
 莫干山,德清
 
 附录一 本书中提及的各种商业和服务形态
 附录二 本书中出现的人物
 附录三 本书中涉及的六条街路以及周边延庆路、进贤路、东湖路的店铺名录
 |  
         
          | 內容試閱: |   
          | 01“自己人” 长乐路 682 弄堂内
 
 从富民路 255 弄堂口走进去,保安可能会拦下你,这几年会更严格,因为保安除了负责盯人,某种意义上也有了盯着病毒的能力和职能,多数时候他们并不管。你往里走,会困惑于门牌号的复杂,这里既有 255弄之下的小门牌号,也有富民路 251 号、259 号这样的大号码,走到底看似没有路了,左手边,两个楼之间有一个细细的过道,过道中间有一个门,门上挂着锁,但很少关门,更不会锁。你穿过来,更加复杂,有255 弄,也有富民路 197 弄——你不用太在意它——再往前,北侧显示还是富民路 255 弄,南侧变成长乐路 682 弄,再往前走,富民路门牌号消失,显示这里是长乐路 672 弄。
 这一带有很多隐秘的通道。比如巨鹿路的大兴里暗中通着延安路的模范邨,这样从巨鹿路到延安路就不止四明邨一条直通通的大路。巨鹿路 399 弄进去,七拐八拐,经过几个有想法的院子和匪夷所思的房子,出来是进贤路的 174 弄,再过马路从 191 弄进去,可以从长乐路 434 弄在明坊的大门出来。如果愿意再往前,进长乐邨,到不了淮海路,但会到陕西南路。不是每条路都走得通,走几次就知道了。
 穿过小铁门,到 672 弄 22 号七月合作社 1 门口,看到辉哥在送件。
 “吃了吗辉哥?”
 “你们怎么在这里?从富民路过来的?”
 “对啊。”
 “你们很厉害的。一般人不会从 22 号这里走,他们一般都到 33 号那里去找路,那边不通的!”
 “对啊,对啊,那边是不通的!”672 弄很宽敞,33 号接近弄堂底,现在是一个叫“趣办”的共享办公空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一起。那里是丁字路口,但既不通巨鹿路,也不通富民路另一端的古柏小区。
 这些隐秘通道都掌握在辉哥这样的人手里。从此辉哥视我们为自己人。
 隔天在楼下看到他,他跟太平说 :“他们都会走富民路那个弄堂!一般人不认识的!”
 
 我们经常会在街上遇到他,但大多数时候跟他打招呼,换着花样叫他,“辉哥”,“辉辉”,“辉子”,“王辉”,他都不理。他骑在黑色加重助动车上,眼神坚定,目视前方。
 辉哥家在我们办公室楼下。他是中通的快递,确切地说他是中通的一个承包商。中通上面有总公司,下面一级一级承包,这一块区域给你做,你就是这一块的老板,你要是做不过来,就分出去一块给别人,只要你可以找到下一家,永远可以一级一级地承包下去。辉哥原来管整条长乐路,一直到乌鲁木齐路华山医院上海宾馆那里,后来件多了,他把乌鲁木齐路西边的划出去。
 所以,辉哥认识长乐路周边所有的门牌号,大体上知道门牌号后大约是怎样的人家和商家,知道所有隐密的通路。
 他的家,也是办公室,17.9 个平方。住着太平、辉哥、小七,衣柜、床、做统计的电脑、打印机、冰箱、小七的玩具,洗手间、厨房都挤在这里。东西挤不下,小七的鱼、辉哥的车、电瓶、洗衣机、所有跟快递有关的纸箱胶带泡沫等都在门口的雨棚下面。
 太平是辉哥的太太,小七是他的小儿子,两周岁,出生在新冠疫情时。大儿子跟着爷爷奶奶,现在在湖北老家。这房子是十年前从赶集网上找的,2200 块,房东是南通人,一点点涨到现在的 4000 块。辉哥一眼看中,独门独户,弄堂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得好,别墅模样的老房子,住户少,干净,小孩可以很安全地在院子里玩。他说淮海路上的淮海坊也不错,但淮海路不让骑电瓶车,对于快递生意来说,这是一个硬伤。
 辉哥一般早上 6 点多起来,7 点半到公司,公司在曹家渡,从长乐路到富民路、到常德路,或者从新闸路拐或者从康定路拐,到延平路,再向上到曹家渡,要派送的件拿回来,发出的件拿到公司。早上一趟,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晚上最主要,是要往外走的。一天来来回回要跑六次。“今天晚上还要跑一趟,对。晚上这些车是最主要的,要往外走的。晚上就是往外发出去的。太平要做饭,要带小七,还要管账,很全能。以前太平还要送快递。”辉哥说。他们每天都到夜里 12 点休息。
 
 小顾是“週休七日”的店长兼咖啡师,生于 1998 年,安徽宿州人,在杨浦长大。圆脸,说话的时候眼睛微微眯起来。週休七日卖小点心和咖啡,通常都是年轻的女性顾客光顾。曾经有一个很喜欢吃甜、但只喜欢巧克力口味的老奶奶经常来买布朗尼。有的时候也给女儿带。后来身体不好了,打过电话让小顾的同事把布朗尼送到家里。再后来,差不多有一年老太太都没有再出现。小顾不愿意打那个电话,因为觉得没有消息好过知道坏消息。
 还有一个遛狗的大爷在每周一早上来买一杯美式,因为周一美式买一送一。大爷住在后面的里弄,夏天打赤膊,流连在街面各种店门口,捡纸箱,看热闹。其实他喝不了这种什么都不加的咖啡,小顾就多倒一点牛奶做成拿铁。作为回报,大爷会扫掉店门口的狗屎,不是他的狗的。
 他们店橱窗左上角新装了一个不小的霓虹灯。四方圆角,写着“中场休息”。这块牌子原本的任务是宣告这家店有了夜场,老板看到长乐路夜场越来越热闹,想着也研发些精酿来卖,取名“中场休息”,是觉得在隔壁公路商店这些喝过一轮的人,可以在他这里休息一下,很谦逊。但结果不好,每个人进来都问这里准备停业一段时间吗?老板因为设计没有被领会感到恼火,店员因为频频被询问也很恼火,索性夜里也改回店名“週休七日”。
 
 长乐路上家家都在卖酒。现在说起这里的酒吧有多火热,大家不会说公路商店有多火,而是说茶叶店都卖起了精酿。
 这说的是莫先生。
 1980 年代莫先生在安徽六安茶叶厂当推销员,跑上海,苏州河边上的那些印染厂、纺织厂、毛纺厂都是他的客户。后来茶叶厂改制,莫先生来上海开店,七转八转,把店选在长乐路上,取名“一品香”,专卖茶叶。那边是淮海路,不愁客流,两头有东湖宾馆和锦江饭店,这生意应该好做。
 那是 1998 年,边上的襄阳路还是马路菜市场,开了二十几年茶叶店,莫先生总结 :小财靠努力,中财靠运气,大财靠命。他的茶叶店一品香没有发财的命,老客户们现在八项规定,出手不如从前,这是一方面,更让他有感而发的是英姐和老黄——茶叶店隔壁卖水果的夫妻俩如今大有不同了。
 莫先生心有敬仰地说,现在他们是“公路文化”。他还认为英姐之所以遇到贵人,是因为长乐路附近多酒店,来来往往,贵人多。“那个北京人就去到他店里。你看就没找我,这是命。”
 2021 年春天的时候,他在临街的玻璃橱窗里摆上一架子精酿啤酒和电子烟。茶叶柜台后另设两个冷柜,放更多的酒。他说,他可以靠努力再搏一搏。
 
 老黄和英姐的“624Changle & 公路商店”中午开始营业,但是客人一般在下午 6 点以后陆续出现。店门一般不开,门和临街玻璃橱窗被各种各样的贴纸——“We are the Champions 我们是昌平人”“冇得意思”——还有好几年来在店里买酒的男男女女留下的宝丽来大头照贴满,从门框一路贴到里面天花板和空调出风口。站在门口,即便不喝酒,看宝丽来和贴纸也能看上一会儿。
 贴纸是客人贴的,来喝酒贴一张,“大半夜经过也贴一张”。宝丽来是老黄贴的。夫妻俩是衢州同乡。老黄瘦脸,话少。英姐眼神率直,笑起来嘎嘎的,喝酒的人三两口之后就会把心里话掏给她。店铺大小不过十多平米。没有桌椅,买了酒就得转身去人行道上喝。英姐一晚上都得看着门外是不是有人又喝到车道上去了,店里贴的“到马路牙子上喝”和“请勿喧哗”显然用处都不大。
 他们 1995 年开始在长乐路做水果和鲜花生意,2014 年转卖酒,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这群跟自己儿子一样大的人混得这么熟,宝丽来和一些潮流黑话都是一点点学来的。英姐管客人叫“小伙伴”,更年轻的客人会觉得这个叫法有点土。她喜欢漂亮的客人,不介意客人来蹭饭,有啥吃啥,她腰不好需要去医院,常有人过来搬个箱子看个店。
 下午 2 点半,英姐坐在啤酒箱上吃一碗麻油清汤面作早饭。他们晚上3 点多休息,一般中午起。厨房在铺子后身,家在阁楼,每逢下雨就漏水。
 王老师看着夫妻俩做到今天,觉得自己也算见证了潮流历史。“他们赚了多少钱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