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 內容簡介: |
|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大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该理论开展研究,既是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物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返本开新的理论探索,又是对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民族共同面临的社会历史变迁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回应。本书主要从三条线索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展开研究,即遵循历史逻辑,清晰再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产生、发展、演绎的历史进程;遵循理论逻辑,全面呈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内在规定性以及运动规律;遵循实践逻辑,科学展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时代启示。
|
| 關於作者: |
|
王圆圆,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等4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江淮论坛》《科学管理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被教育BU、中共大连市委等单位采纳上报。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获奖十余项。入选辽宁省高校示范观摩思政课、辽宁省百堂精品党课。
|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思想源流
一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哲学渊源
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经济学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现实依据
一 18-19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
二 18-19世纪欧洲的精神生产背景
三 马克思个人现实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形成脉络
一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萌芽阶段(1840-1844年)
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奠基阶段(1845-1848年)
三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成熟阶段(1848-1883年)
第三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科学概念
一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概念界定
二 精神生产与相关理论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 精神生产之内部特征——自由性与创造性
二 精神生产之外部特征——继承性与共享性
三 精神生产之存在特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四 精神生产之发展特征——智力驱动性与情感引导性
第四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精神生产规律的诠释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中精神生产的内在构成与运动规律
一 精神生产的主体规定性
二 精神生产的客体规定性
三 精神生产的主客体双向运动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精神生产的内在构成与运动规律
一 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的内在动力
二 精神生产关系是精神生产的社会形式
三 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五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 科学揭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基础
二 彻底超越了以往哲学界的二元论历史观
三 有力批判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中心-依附”论
四 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追求及最高价值旨归
五 深入探索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方案
第二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 为社会全面生产提供直接推动力
二 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核心竞争力
三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奋斗目标与科学模式
四 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筑信仰根基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价值基石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主体力量
四 坚持创新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持续动力
五 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
附录 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