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丙午年)(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一、全球美术史的角度,参照文明的进程、文化宗教体系、民族国家的区分,依据时代、地域、文化、艺术的特性,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部分;二、结合社会存在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进行描述,不强调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不过分涉及作品分析;三、突出展示了从史前到现代外国多彩的美术现象和丰硕的美术成果
           | 
         
       
      
      
      
      
         
          | 內容簡介: | 
         
         
          |  
            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地区和国家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背景,突出展示了从史前到现代外国多彩的美术现象和丰硕的美术成果,为读者认识人类创造力在美术领域的辉煌体现提供了便捷的路径,有助读者进一步去探究美术的种种奥妙。通过分析提炼、精辟总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线索清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便于记忆的艺术史,更利于艺术爱好者阅读,作为一本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本。同时页有利于美术学生深入理解,免去了看大堆参考书籍、自己总结提炼的繁杂程序,帮助美术生深入理解,提高复习效率,轻松应对美术史考试。
           | 
         
       
      
      
      
         
          | 關於作者: | 
         
         
          |  
            潘耀昌,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任教,创办《美术报》 任副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兼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出版多部专著。季晓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西方近现代美术史。现任上海中国画院程馆展览部副主任。
           | 
         
       
      
      
      
      
         
          | 內容試閱: 
           | 
         
         
           
            从我国美术院校现行美术史教学来看,“外国美术史”一般被视为与“中国美术史”并列的一门课程。虽说这种分法尚有待商榷,但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国美术史”教学,尤其在近二三十年,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并正酝酿着质的飞跃。
 
 20 世纪70 年代之前,由于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很长一段时间,美术院校所用“外国美术史”教材大体沿袭二三十年代的旧本和参照苏联版本,内容基本上是到19世纪末为止的西方美术史,后来一度增添了苏联和东欧美术部分。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同时也开始注意到美术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特别是西方话语霸权的弊端。虽然,外国美术史教学中,以西方为中心的现状不能轻易改变(因为西方美术成就斐然、影响巨大,而且其学术研究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术基础,依然具有示范性),但是,其他文化圈中非欧洲或非西方美术的价值也不应被忽视。
 
 冷战结束之后,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地球村”的意识,我们对美术史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样的情境下,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学者,如何看待外国美术史,应取什么样的心态和世界观,将做何选择,是一个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问题。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各种文化构成一个整体,对其历史的描述应当具备一体化观念,即使是我们的“外国美术史”也不宜人为割裂,尤其不应切断与中国的联系,见不到中国的踪影,不应忽视其他非欧美术文化的存在。因此,这本《外国美术史》尝试展现新的视角:改变以往中国缺席、与外国隔断的做法,同时改变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全球观点;力图把世界美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国别史、地区史的整合;体现世界美术史的当代性;揭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历史的逻辑,凸现世界美术史丰富多彩的价值。
 
 因此,“外国美术史”的应对策略,须有一种主体融入的意识,也就是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隔墙眺望外部世界,而是作为世界一员,考察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美术,感受自身与世界不可割断的联系。对外国美术应缩小以往被夸大的距离感,体现一种亲近感和水乳交融的关系。目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在介绍外国美术时,以西方美术史为骨干,同时融入非西方的美术,但尽可能避免把非西方美术纳入西方设定的体系或理论框架之中。在这方面,莫斯科大学2000年美术史基础课程的安排具有参照性。那里设置了格拉施琴科夫主讲的“世界美术通史”和莫罗佐夫主讲的“俄罗斯美术史”两门课程。在“世界美术通史”中,虽然俄罗斯的内容比例很小,只是作为参照,仅涉及拜占庭和古代俄罗斯的联系、20 世纪西方美术与俄罗斯20 世纪美术的联系这两个部分,但足以体现俄罗斯的存在感。这样做避免在“世界美术史”或谓“外国美术史”中本国的缺席,既维护了主体意识,也防止本国美术的喧宾夺主,与本国美术史课程内容重叠。反之亦然,莫罗佐夫的“俄罗斯美术史”亦不忽视俄罗斯美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参见附件一、二)。
 
 介绍外国美术少不了与翻译有关,避不开误读(misreading,misunderstanding,misconception)的问题,尤其是,外国的一些新概念,一般在中国一时难以找到对应的、贴切的词语,因此在翻译和理解中,难以回避误解与曲用的问题,这是读者和使用者应当留意的。本人在2016 年第34 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上,作为第15 分会中方主持,对“误解与曲用”主题的讨论,尤其是对“有创意的误读”(creativemisunderstanding),感受良深。
  
 这本《外国美术史》, 将世界美术史分为17 章,力求从全球美术史的角度,参照文明的进程、文化宗教体系、民族国家的区分,依据时代、地域、文化、艺术的特色,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部分,围绕当时美术受众的地位、美术传播的途径等因素,结合社会存在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进行描述,不强调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不过多涉及作品分析。为使读者和使用者对国内外世界美术通史(或外国美术通史)著作有一大致了解,附件三提供了一份参考书目,虽然远不充分,但希望有一定助益。
 
 潘耀昌
 2022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