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74.8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97.9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 編輯推薦: |   
          | “东北”是一门显学,了解东北,从“东北话”开始。作者是来南方工作、生活多年的资深东北大哥,办过杂志、当过主编,能写善绘,跨界高手。希望通过一本小小的“文化词典”,回望故乡,也为读者们了解东北的方方面面,“做一点微小的帮助”。 《贼拉魔性东北话》既是一本方言学习书,又是关于东北民俗、历史、地理的文化大全。
 方言,是地方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东北话的种种表达,了解东北的风俗神话、山川草木、故人往事……
 以正宗的东北味儿书写有趣的东北话,配以24幅风趣幽默的原创漫画,从文字到插画沉浸式感受老东北的热情好客,无穷余韵。
 |  
         
          | 內容簡介: |   
          | 文化随笔。以风趣随性的行文风格阐释东北“那嘎达”为什么容易让人“着了魔”。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东北那嘎达”,讲述从东北历史、民俗中得来的方言词汇、表达方式。历史上的东北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聚集地,后经历多次移民迁入,使得东北话融合了多地表达,又独具特色,体现出黑土地上人们的民风民俗、精神心理。第二部分“着了魔的东北话”,举例分析日常生活中东北人独特的遣词造句。带读者进入东北人的生活场景,了解东北人喝酒时的酒嗑儿、身上穿的“貂儿”,学习东北人的口头禅。第三部分“东北神兽”则介绍了许多东北特有的动物,其中一些不仅是珍稀物种,还可以代指人,比如傻狍子、土豹子、熊瞎子……书稿通过解读特色的东北方言,揭示语言之中蕴含的历史、地理、民俗、社会生活等文化因素,展现东北人生活的真实面。在感受东北话魅力的同时,领略东北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和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满足东北话潮流之下全国读者对东北的兴趣与好奇。 |  
         
          | 關於作者: |   
          | 马晓晴,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档案馆、博物馆馆长。《北方航空报》(航空画报)创始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曾任美编,社长、总编辑。曾用名云之子等。 |  
         
          | 目錄: |   
          | 第一章 东北那嘎达 东北那嘎达
 老把头的“开眼”
 冬捕的“听喝”
 “来神儿了”
 东北猫冬
 大棉袄二棉裤
 毛子、鬼子和棒子、蛮子
 马葫芦里的八嘎呀路
 场院的高粱红唱手
 花子房的笑声
 粗鄙的说口
 东北人的瞎逼逼
 老铁们绝对不打锛儿
 锦州腔:质疑全世界
 棉裤腰和贱皮子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独步厨界的乱炖
 东北王炸的洗浴
 
 第二章 着了魔的东北话
 着了魔的东北话
 拉帮套
 东北人的口头禅
 上炕上炕
 东北的酒人儿酒嗑儿
 咱家来戚了:造吧!
 貂儿:那都是皮毛而已?
 鄂伦春的撵鹿人
 急哧白脸大冤种
 没有准头儿的山炮
 被玩儿以及被玩儿死的
 万物皆可“整”
 神秘莫测的度量衡
 和二愣子一起去上学
 二丫和翠花的语文课
 三叔二大爷
 童年的“嘎拉哈”
 体己钱和体己嗑
 瞅你咋的?
 欠打的杠精和“死将”
 东北粤:你那嘎达雷猴呀
 
 第三章 东北神兽
 分布最广的王八犊子
 熊瞎子和狗驼子
 大马猴子和老虎妈子
 黄皮子黄仙黄二爷
 不服管的猫驴子
 谁是真正的傻狍子
 心高气短的土豹子
 讨人嫌的兔崽子
 无中生有的白眼狼
 性情刚烈的虎和彪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到俺那嘎达扯闲篇儿 
 有趣儿、好玩儿、找乐儿,是俺(něn)写作,也是读者翻阅这本小册子的唯一目的。东北人是大活宝,说话形象生动,喜欢涞(lǎi)大悬、耍大彪。缺少乐趣,就丧失了了解东北话的一切理由。
 有关方言土语的讨论,有论、综述、研究、释义、浅析、管窥、商榷等严肃文体,也有浅谈、闲聊、说说等随笔。我尝试一种更为极致的文本,自名为“扯”——东拉西扯,东扯葫芦西扯瓢,扯犊子,扯淡,荒腔走板,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贼拉魔性东北话》不是考据严谨的《管锥编》,但我想为它写一篇相对严肃的序。因为一旦翻过这篇序,就再也没有机会严肃了。
 中国东北,白山黑水,气象万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的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延续两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医巫闾山被舜帝封为东北幽州镇山,即北镇。坐落在牡丹江一带的肃慎,是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他们曾经为舜朝贡弓矢。武王克商之后,肃慎氏贡楛矢石砮。
 我的祖籍锦州义县,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乌桓和鲜卑都是从那里起家的,燕的第一个都城大棘就在义县城边。锦州的名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起的。他的后人萧太后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萧太后的墓就在医巫闾山下。
 中国拥有30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辽宁就占有6处: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永陵、昭陵、福陵、“高句丽” 遗迹。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东北的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厚重。
 窃以为,东北话的形成有几个历史阶段。历史上的东北,主要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聚集地,操着以满语为主导的不同语言。努尔哈赤崛起后,山西商人陆续进入东北。
 清军入关后,大量满人进京,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只留下了十万人口。东北是满人的龙兴之地,清朝对它做了极端的保护,专门修建柳条边,以抵御汉族流民迁入。顺治十年,辽东招垦,迁10万北满人进入黑龙江,中原人迅速迁入,有了“民人”,形成了比较标准的汉语语音。
 而东北官话的形成是在晚清及民国两次移民中完成的:一是山东人渡渤海入辽宁东部,再北上吉林、黑龙江东部;二是河北河南人沿辽西走廊北上。这段历史起始于1905年,到今天也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只有百年历史的东北话,正处于极端的活跃期,不断变化,不断地加入新的词汇和概念,也不断地扬弃曾经流行的词语。因此,东北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东北方言鲜活生动,极具变化。它包含了很多古汉语的遗音遗韵,但因与中原的距离较远,交流频繁度较低,又融合、夹杂了满语,难以辨识。
 东北毗邻内蒙古,蒙古语在东北话里多有表现。俄语词汇进入东北是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日语则源于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辽东,以及对伪满洲国政权的扶植。朝鲜是东北近邻,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的战争和融合。
 比如表示角落的旮旯、表示蜻蜓的蚂蛉,是古汉语的遗存。表示口水的哈喇子、表示煤气的嘎斯、表示连衣裙的布拉吉是俄罗斯语。“沙个楞儿的”意为加快速度,借用俄语中的“沙”;“笆篱子”是俄语警察,代指监狱,如“蹲笆篱子”。表示下水道井盖儿的“马葫芦”,表示想尽办法才拿到或实现的“挖弄”(wàlonɡ)是日语转过来的。东北人说“贼好”的“贼”,把裤裆叫“卡布裆”,来自于朝鲜语。把羊、猪等的髌骨叫“嘎拉哈”,把家里最小的孩子叫“老嘎达”,用“稀罕”表示喜欢,用“埋汰”表示肮脏的是蒙古语。把小姑娘叫丫头,把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叫折腾,是满语。折腾这个词现已通行全国,同化到了普通话里还有反反复复地做一件事情的意思。东北人管捉迷藏叫作 “藏猫”,“猫”来自满语,是“树丛”的意思。东北长期匪患不绝,土匪黑话经常出现,比如表示死的“鼻儿咕”,懂得规矩的“门儿清”。
 广义上的东北话,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各地的口音和变音。比如:东北话把客人叫戚(qiě),比如“别像个戚似的”,来自山东官话;把熬叫nāo,比如熬白菜,来自河北方言;皮袄的标准读音是pí’ǎo,东北人说成pí’nǎo,这是天津口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