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 編輯推薦: |   
          | 1.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课程研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掀起了多次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然而,较之于众多的宏观研究文献,有关高等院校课程,尤其是基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将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考察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见。本书不仅介绍了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而且结合国内外的具体案例,对国内外的高校课程模式做了细致的类型学分析,澄清了不同课程模式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时代挑战。 2.作者梳理高校课程模式时构建了课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教育理念—制度设计—课程实践),这种分析框架使其对教育的理念与制度设计的探讨最终能落实到课程层面。这种从课程的角度来透视高等教育的视角充满纵深感,灵动而且接地气。
 3.本书是作者在高校中十余年授课和研究的结晶,其部分内容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做过专题讲座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基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历史、比较与实证的视角,梳理了高等学校课程的发展变化,将高等学校课程划分为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术训练课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等几大类型。在分析这些课程类型的同时,对近年来中、美、欧盟、日本等国和地区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及其动向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  
         
          | 關於作者: |   
          | 黄福涛,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至今)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至今)。同时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基准协会理事、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董事会成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课程设置与开发、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中文、英文和日文在国内、日本以及国际主要英文学术刊物发表百余篇论文。 |  
         
          | 目錄: |   
          | 目 录 第一章 高等院校课程研究及其分析框架 1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沿革 2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相关成果 4
 第三节 大学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7
 第四节 大学课程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11
 第五节 结 语 18
 第二章 高等院校课程模式及其变化 19
 第一节 不同课程模式的形成与特点 20
 第二节 高等院校课程模式变化的动因 29
 第三节 结 语 31
 第三章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34
 第一节 概念的解释和界定 35
 第二节 自由教育的出现与变化 38
 第三节 美国的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43
 第四节 美国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模式的传播与影响 59
 第五节 结 语 67
 第四章 专业教育课程模式 70
 第一节 专业教育的概念 70
 第二节 专业教育的变化 75
 第四节 结 语 87
 第五章 学术训练教育课程模式 89
 第一节 柏林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89
 第二节 近代柏林大学的课程特征 90
 第三节 结 语 96
 第六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 98
 第一节 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与起源 98
 第二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变化 101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06
 第四节 结 语 119
 第七章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 121
 第一节 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和历史考察 121
 第二节 高等教育阶段中的能力本位教育 124
 第三节 结 语 132
 第八章 美国本科课程改革 134
 第一节 美国本科课程的历史变化 137
 第二节 有关本科课程的改革报告和建议 140
 第三节 本科课程的改革和变化 145
 第四节 结 语 152
 第九章 欧盟主要国家本科课程改革 156
 第一节 欧洲大陆高等教育的传统与本科课程改革的背景 158
 第二节 本科课程改革的进程、影响与问题 162
 第三节 结 语 172
 第十章 日本本科课程改革 174
 第一节 “二战”后本科课程变化与改革 176
 第二节 普及化阶段的本科课程变革 179
 第三节 结 语 187
 第十一章 中国本科课程改革 190
 第一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本科课程改革 191
 第二节 21 世纪以来的本科课程改革 201
 第三节 结 语 208
 附录 1 大学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210
 第一节 研究框架和调查数据 212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215
 第三节 结 语 224
 附录 2 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的质量保证 226
 第一节 精英阶段的主要模式 227
 第二节 外部法人评估:后期大众化阶段的案例 233
 第三节 学习成果评估:普及化阶段的案例 236
 第四节 结 语 247
 附录 3 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 248
 第一节 概念和分析框架 249
 第二节 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 253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264
 |  
         
          | 內容試閱: |   
          | 前 言 
 高等院校课程研究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之一。自2004年10月,我开始在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讲授“大学课程开发论”课程。这是一门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共15讲,两个学分。本书是我十多年来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旨在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高等院校课程主要模式的演变和课程改革实践,为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课程研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掀起了多次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然而,较之于众多的宏观研究文献,有关高等院校课程,尤其是基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将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考察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的快速更新,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哪些主要课程模式可以帮助高校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人才,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等,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本书的写作旨在回答这些重要问题。本书分为十一个章和三个附录,涵盖了广泛的主题。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书中的内容。接下来的几章分别探讨了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训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本位教育等不同的课程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模式的案例分析,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不同模式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本书的第八章至第十章详细介绍了美国、欧盟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本科课程改革情况。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案例分析,我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本科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它们所面临的挑战、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本书附录部分分别讨论了大学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的质量保证以及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等内容。希望这些附录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书中的理论和实践。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构思最初始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杭州西湖湖畔青藤茶馆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顾建民教授的一次畅谈。在整洁优雅的茶馆里,面临窗外微波粼粼的西湖和若有若无的群山,我俩就大学课程开发论的教学和相关研究,讨论了大半天时间。十多年来,在中国和日本大学课堂内外我深入接触了众多学生和教育从业者,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动力。同时,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还有幸多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与从事课程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这些无疑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最后,我衷心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深入了解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我期待着与读者分享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术领域,并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黄福涛
 2023年5月18日于日本广岛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