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 內容簡介: |   
          |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在中国古代的施政实践中,清廉观念的养成由来已久。传统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文献著录了大量彪炳史册的榜样人物与清廉事迹。 孙叔敖、公仪休、子罕、杨震、刘宠、陆绩、包拯、于谦、于成龙等的事迹千古流芳。“廉”是古代君子修身、为官的内在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读史说廉》撷取其中20位 典型人物与史实,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维度,辅以精妙的插画、生动的讲解、有趣的延伸阅读和名言警句,多层次、多维度阐发了传统文化中的清风廉韵。 |  
         
          | 關於作者: |   
          | 金荣林,凤凰集团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朱华明,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倪培翔,编审,凤凰出版社社长。
 |  
         
          | 目錄: |   
          | 序 一、静以修身
 —漫谈修身与廉文化的互动
 清 孔子无功不受禄
 心 公仪休拒收献鱼
 为 子罕不贪宝玉
 治 陆绩廉石压舱
 本 吴隐之不惧贪泉
 二、清白遗子孙
 ——漫谈齐家与廉文化的互动
 直 羊续悬鱼拒贿
 道 胡威诘父受绢
 是 陶母退鱼教子
 身 况钟不报私恩
 谋 于成龙日啖青菜
 三、直哉惟清
 ——漫谈古代施政实践中的廉文化
 史 杨震暮夜却金
 册 诸葛亮不治产业
 有 袁聿修不受升酒
 遗 裴侠不取丁庸
 训 刘温叟厚酬拒礼
 四、少年揽辔澄清意
 ——漫谈传统廉文化的世界意义
 毋 刘宠只取一钱
 贻 杜暹辞纸埋金
 来 包拯不持一砚归
 者 于谦清风两袖
 羞 杨继宗不取一文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 序 李雪梅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古籍是取用不竭的智慧宝库,有关廉政、廉洁的故事在典籍中屡见不鲜。
 “廉”是古代为官之本。《周礼·天官》言平治官府、评判群吏的标准有六,依次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即要求为官者在保持清廉本分的同时,应力求做到政绩优异、才能出众、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守法不失、明辨不疑。而这些载于典谟的为官之道,后来也成为贤官能吏持守的法则。在二十五史中,“廉”字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史记》、《汉书》、两《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其在诸书的“列传”部分占较大比重。可证在古代史书中,“廉”是评判官员贤能的重要指标。
 “廉”也是古代君子的操守,以及治国之基础。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管子·牧民》)。欧阳修认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廉耻论》)。而对明清官员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遍布于衙署中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刻石。
 对常人而言,“廉”言易行难,故而也出现了诸如“廉石”“廉泉”之类的比附传说。古代的廉政、廉洁故事之所以感人,多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严于律己,品性坚洁,不为物累,“出淤泥而不染”, 在追名逐利的世风中尤显难能可贵。
 如何在自律的基础上辅以他律,使“廉”成为一种常态,也是古代政治家不断思考的问题。汉唐流行的举孝廉,宋元强调的以俸禄养廉,并增设廉访使者、肃政廉访使等职官,都体现出对“廉政”的制度性思考和建设。
 读史明智, 知古鉴今。我们期望流传于世的贤臣循吏故事,少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多些可亲可近的榜样。当廉政成为制度化的常态时,廉守明牧的故事可能越来越少,但距人们追求向往的清明治世,应该越来越近了。
 是为序。
 
 一、静以修身
 ——漫谈修身与廉文化的互动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文化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传统廉文化,辩
 证地挖掘其当代价值,需要对传统廉文化进行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时代需要,又是内在需要,
 更是新时代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夯实传统文化根基的
 现实需要。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文化因子,《大学》中有
 经典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传统廉文
 化进行归纳,廉的精髓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等几个不同层面,从修身文化、家风建设、治理
 国家以及社会文化等维度梳理,蕴含了从廉政思想的
 内化认同到个人行为的正己修身,再到家风养成、治
 国安民,最后达到天下太平这样一个由认知到践行、
 由个体到组织、范围扩大的实践过程。
 廉在个体层面,强调的是个人的操守,《管子·牧
 民》中“礼义廉耻”中的“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
 修齐治平的过程中,修身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
 人处事之根本、社会行为之基础,也是层层递进和次
 第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提到修身,
 人们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诫子书》中那句“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其实,“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
 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即努力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从传统廉文化视域审视修身,强调的是廉对为人处
 世的基本要求。
 从道德修养角度看,修身作为传统廉文化中的高
 尚人格准则,在个体道德修养上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古代先哲们视修身为实现个人小我和社会大我的起点,
 将修身作为传统廉文化的微观层面和底层逻辑,我们
 耳熟能详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俭,德之
 共也。侈,恶之大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先贤诸子
 的阐述,正是清心养廉、戒奢成廉、慎独促廉的不同
 侧面。具体说来,“清心养廉”是个人由少私寡欲、清
 本断流实现内心的恬淡和安宁,体现了“静以修身”
 的内心层面;“戒奢成廉”则是戒除过高的物质欲求,
 体现了“俭以养德”的物质层面;“慎独促廉”则是自
 我省察的慎独自砺,体现了通过反思,实现修正错误、
 独善其身的过程。
 本书中的修身故事,如孔子认定君子作出贡献才
 能接受俸禄,公仪休保持廉洁自律而克制自己爱吃鱼
 的欲望,子罕以不贪为自己的“宝物”,陆绩借有形的
 石头作为人生航途的自重,还有吴隐之不惧饮用贪泉
 水而不廉洁等等。常人无法拒绝功名利禄、自身喜好
 的诱惑,而往圣先贤却更看重“廉”这种修身品质对
 自己内心修为的重要性。先贤注重清心养廉,讲究廉
 洁自律,追求人格完善,这也是清白做人、慎独克己
 的必然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