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中国当代文学史》首版二十余年来获得学术界高度赞誉,对国内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此次精装版增加的附录将呈现此书在国内外的传播与评价状况,有助于相关研究。 1.洪子诚教授代表作;
 2.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有奠基性意义;
 3. 增加此书国内外各版本列表,国内外相关评论选摘,主要评论篇目索引。
 |  
         
          | 內容簡介: |   
          | 《中国当代文学史》为洪子诚教授代表作,描述1949—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容涉及文学分期,各时期特征,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方面,以及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和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的状况。本书对涉及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并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哈萨克、阿拉伯、越南、意大利、西班牙10种外文版版权(7种已出版),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精装版核订全书文献,并增加3个部分的附录:《中国当代文学史》国内外各版本列表,国内外相关评论选摘,主要评论篇目索引。新增附录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的传播情况及相关的学术议题。 |  
         
          | 關於作者: |   
          |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等。 |  
         
          | 目錄: |   
          | 目 录 出版说明 7
 2010年版自序… 9
 修订版序 11
 前 言 13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3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3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7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 10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 15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18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 18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24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 26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29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31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 37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37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 41
 三 对规范的质疑 … 45
 四 分歧的性质 …… 49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 56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56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60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 64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 65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68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 68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 73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 77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 81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 87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 87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 89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93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96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100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 100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 104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108
 四 柳青的《创业史》 111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115
 一 革命历史小说 … 115
 二 “史诗性”的追求 117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 122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 124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 129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136
 一 被压抑的小说 … 136
 二 寻求新的替代 … 139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 143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 146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 150
 一 “非主流文学”… 150
 二 最初的“异端”… 151
 三 “百花文学”…… 154
 四 象征性的叙述 … 159
 五 位置的置换 …… 163
 第十一章 散 文 …… 165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165
 二 散文的“复兴”… 167
 三 主要散文作家 … 170
 四 杂文的命运 …… 173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 175
 第十二章 话 剧 …… 178
 一 话剧创作概况 … 178
 二 老舍的《茶馆》… 182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 185
 四 话剧的“高潮”… 190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193
 一 1958年的文艺运动…… 193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197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200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 205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209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 209
 二 “革命样板戏”… 212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 215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 218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 220
 一 公开的诗界 …… 220
 二 小说创作情况 … 222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 224
 四 “天安门诗歌”… 227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 231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231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 234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 238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240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244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249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249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 253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257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260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 267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 267
 二 “归来者”的诗 … 272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281
 第十九章 新诗潮 …… 291
 一 “朦胧诗”的发生 291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297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302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312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 319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 319
 二 三部中篇小说 … 323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326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 334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 339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346
 一 文学的“寻根”… 346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350
 三 风俗乡土小说 … 353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 358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363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363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 365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368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 370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 379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379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384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389
 第二十四章 散 文 … 394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 394
 二 老作家的散文 … 397
 三 抒情、艺术散文 400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403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407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407
 二 文学界的分化 … 410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412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418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418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421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422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433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433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 437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444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450
 初版后记 501
 《中国当代文学史》版本信息、评论选摘及主要评论篇目索引 …… 503
 |  
         
          | 內容試閱: |   
          | 出版说明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自1999年由我社首次出版后,获得学术界高度赞誉,被公认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此书简体版2007年修订后再版,繁体版2008年于台北出版,此外自2007年至今已出版英文、日文、俄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7种外文版,对国内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我社曾于2010年出版平装版“洪子诚学术作品集”,收入包括此书修订版在内的洪先生主要学术著作8种;自2016年起这一丛书推出精装版,陆续收入洪先生近年新作5种,获得读者广泛认可。此次《中国当代文学史》以精装形式再版,仍以修订版为底本,核订全书文献,并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罗雅琳整理此书版本信息、选摘相关评论及制作主要评论篇目索引,清晰呈现这一著作首版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外的传播与评价状况,以飨读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前言(节选)
 ……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本书在具体评述时将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削弱、涣散,文学格局出现的分化、重组的过程。
 在编写的原则和若干具体问题上,尚有下列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书的评述对象,主要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选择哪些现象和作家作品作为对象,进入“文学史”,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尽管“文学性”(或“审美性”)是历史范畴,其含义难以做“本质性”的确定,但是,“审美尺度”,即对作品的“独特经验”和表达上的“独创性”的衡量,仍首先被考虑。不过,本书又不是一贯、绝对地坚持这种尺度。某些重要的文学现象,“生成”于当代的艺术形态、理论模式,由于曾经产生的广泛影响,或在文学的沿革过程中留下重要痕迹,也会得到相应的关注。因此,本书并不打算过多压缩“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篇幅,但会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观察点。
 二、对于文学创作,本书以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作为主要对象。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科幻文学等样式,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为重点,但是在讨论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类特征变化,文类边界变迁、渗透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所涉及。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也没有作为必要的对象加以考虑,而仅从与本时期的文学思潮关系的重要程度,来考虑选择必须评述的部分。
 三、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选择与处理,体现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和无法回避的价值评析尺度。但在处理这些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理论批评的时候,本书的着重点不是将作品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首先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也就是说,一方面,会更注意对某一作品,某一体裁、样式,某一概念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包括这些特征的历史演化的情形;另一方面,则会关注推动这些文学形态产生、演化的情境和条件,并提供显现这些情境和条件的材料,以增加“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四、作为附录的文学年表,主要是反映本时期作家活动和作品发表(出版)的状况,但也兼顾重要的文学运动的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