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随笔集。作者语言灵动,善于在日常、平凡中进行理性思考,以思想为触发而行诸于笔墨,注重文字的感性表达。文章视野开阔,长于中西对比或古今互文的方法论说。篇目所涉议题,或为现实触发,或者心有所动,读来通俗晓畅、深入浅出,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著名评论家仵埂的最新思想随笔集,收录了他近十年文艺评论写作的精选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达,展现他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哲学思考。这部思想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界的那一缕讯息”,回望历史人物,对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笔触记录了时代沧桑巨变在我们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缄默与沉思”,探讨了时代与生活的困顿、冲突与缠绕,是对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反思;第三部分“惊诧与漠视”,关注个体的特异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视的生命异在与文化密码。作者善于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艺术感悟和人生体验融汇于文章之中,以轻盈的文字和艺术化的表达呈现了他独到的观察与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  
         
          | 關於作者: |   
          | 仵埂,1956年10月生,陕西富平人。西安音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第二届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获得者。长期致力于美学、小说、戏剧、散文、电影等方面研究,在《人文杂志》《南方文坛》《文艺争鸣》《西北大学学报》《小说评论》《中国作家》《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评论及作品二百万字。著有《受难与追寻》《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魂魄何系》等,主编有《影视鉴赏》《柳青研究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教程》《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教程》等。理论作品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柳青文学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  
         
          | 目錄: |   
          | 目 录 
 谛听天界的那一缕讯息
 
 闲暇与诗意化生活 003
 历史流变中的文人地位 007
 故乡,渐趋消散的吟唱 010
 宿命是生命的结构方式 014
 纵横捭阖鬼谷子 018
 西门庆与唐璜 023
 有没有钱所不能交换的价值? 027
 敬虔之心 031
 人上人与人中人 036
 西安,万象皆容始为大 039
 乞丐的尊严 043
 统万城:一座城池的命运 047
 斋号 053
 波兰之旅 058
 钟楼的记忆 070
 阴性文化之思 074
 生命的深情 078
 王寮原 082
 孔子之天命 085
 先知先觉者 088
 私人空间 091
 诗美氤氲下的终南明舍 094
 命数截着道儿,在前面等你 101
 
 缄默与沉思
 
 群体性风格与个人化表达 109
 唐镇茶话: 人·生活·艺术 113
 屈辱中的盛开之莲 146
 拉登的逻辑与人类暗淡的前方 154
 不同层级下的欲求殊分 159
 能被道出的黑暗与无法道出的黑暗 166
 大潮涌动的时代与普遍觉醒的个体 172
 悲壮而沉重的“大寨精神” 180
 神秘能量何以获取? 189
 怜悯、良知与自由感,就是通向未来的那一缕亮光 196
 从人欲的约束与释放说开去 201
 走出丛林之后的人类秩序 209
 诗人的敏锐、共情与个性差异 220
 隐忍与低诉:东方美学的浓郁表达 223
 智慧之恶 231
 ......
 |  
         
          | 內容試閱: |   
          | 后 记 
 就随笔散文写作而言,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敝帚自珍吧。自珍者,乃与前相比,这部集子的创作心境,颇为不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事说不上,寸心知却是真切的。正因寸心生喜,于是尤为自珍。这部集子里的文章,一多半来自我的公众号“幡然之得”。感谢互联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挥洒张扬自我精神的机会。作为自媒体,文责自负,好坏赖不得别人,也没有人为你承担连带责任。如若文章上报刊,出了错,编辑便也跟着受累。自己为自己负责,一下子没了羁绊,所以写得洒脱且随性。
 我的公众号由刘晓芳博士打理,每到发稿前两日,她便来催稿。我只好从俗务中抽出身来,将自己埋在公众号的写作里。从2021年6月发布第一篇文章,距今已两年多。正因为写得恣意和放纵,真正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当然,也非绝对的自由,只能在隐约的边界之内自由挥洒。但因其没有了投稿目的之制约,没有了学报体文章的规范要求,没有了职称或课题的压力,没有了核心期刊发表的困窘,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既然失去了这如许的功利性目的,那这样的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吐出结在自己心中的丝来。这些思想之丝,本已长久蕴蓄心中,只待时机成熟,将它吐出就行。人呐,还有这样一种内在需要,就是通畅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除了口语,一个人习练了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我心境的能力,它生长为内在渴望,压抑它有如伤害。于此我相信,古代那些高悬文字之剑的年代,却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犯禁,他实在是遵从了一个人之为人的自然法则,依从本己之愿,倾吐积郁心情。表达,恰是从自然原则里延伸出来的天赋人权。感谢上天赋予人这种能力,我喜欢运用这个天然权利。
 人多有惰性,我也不例外,尽管内心有千丝万缕想吐露,但也须有契机。公众号每期的催促,就是一种达成,最终成就了这一组文章。在我而言,每期交出文章即可。但对公众号的管理者刘晓芳来说,则还有排版、配图、提炼段落等工作,这些都挺费事挺麻烦。她亦有自己的事情,一边读博,一边任教,忙得一塌糊涂。她的热心,也让我懈怠不得。
 随笔集分三部分,第二、三部分多为这两年所写公众号文章,第一部分所收录多为《西安晚报》副刊为我开设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大约写了两个月。受报纸篇幅要求所限,文章皆为一二千字的小文。在此要感谢高亚平先生,没有他的美意,也就没有这一批小文章。
 写作中,我还获得许多好友无私的支持和鼓励,王宏利先生就是一个。我们是老友,相识相交近三十年了。他知道我搞文艺批评,以他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生发个人观点。批评当然不能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它必须囿于研究对象所及的范围内。因之,宏利先生说:你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东西?你有那么多思考,写出来多好哇!于人于己都好。他的话触动了我,也激励了我。后来,我每有新文发出,他常与我探讨,说出自己的观感。有时候是肯定和夸赞,有时候与我商榷,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见,真诚恳切地与我交流讨论,动辄煲电话粥一两个小时。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在辛劳之余,感到了思想收获的喜悦与甘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