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118.8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74.8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75.9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有关偏振光学及光学系统偏振设计和分析方面的一本系统性论著,讨论了偏振光基本理论和测量方法、偏振光线追迹和偏振像差理论,以及偏振像差理论在常用偏振元件和系统中的应用。全书共27章,分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第1~13章,介绍光的偏振特性及其表征方法、偏振光干涉、琼斯矩阵、米勒矩阵、偏振测量术、菲涅耳公式、偏振光线追迹、光学光线追迹、琼斯光瞳和局部坐标系、菲涅耳像差、薄膜等内容; 第二卷为第14~27章,介绍基于泡利矩阵的琼斯矩阵解析、近轴偏振像差、偏振像差对成像的影响、平移和延迟计算、倾斜像差、双折射光线追迹、基于偏振光线追迹矩阵的光束组合、单轴材料和元件、晶体偏振器、衍射光学元件、液晶盒、应力双折射、多阶延迟器及其延迟的不连续性等。本书内容非常丰富、翔实,特别是关于光学系统的偏振光线追迹、偏振像差分析及应用泡利矩阵进行偏振特性解析等部分内容,是作者对于偏振光学研究的**成果。 |  
         
          | 目錄: |   
          | 作者简介 致谢
 前言
 这本书是怎么产生的
 建议的课程
 章节导览
 学习特征
 缩略语表
 第14章基于泡利矩阵的琼斯矩阵数据约简
 14.1引言
 14.2泡利矩阵和琼斯矩阵
 14.2.1泡利矩阵恒等式
 14.2.2展开为泡利矩阵之和
 14.2.3泡利符号约定
 14.2.4偏振元件绕光轴旋转时的泡利系数
 14.2.5泡利之和形式的本征值、本征矢量及矩阵函数
 14.2.6标准求和形式
 14.3偏振元件序列
 14.4矩阵指数和对数
 14.4.1矩阵指数
 14.4.2矩阵对数
 14.4.3延迟器矩阵
 14.4.4二向衰减器矩阵
 14.4.5齐次琼斯矩阵的偏振性质
 14.5椭圆延迟器和延迟器空间
 14.6非齐次琼斯矩阵的偏振特性
 14.7二向衰减空间和非齐次偏振元件
 14.7.1二向衰减空间和延迟空间的叠加
 14.8弱偏振元件
 14.9总结和结论
 14.10习题集
 14.11参考文献
 第15章
 近轴偏振像差
 15.1引言
 15.2偏振像差
 15.2.1弱偏振琼斯矩阵的相互作用
 15.2.2弱偏振光线截点序列的偏振
 15.3近轴偏振像差
 15.3.1近轴角度和入射面
 15.3.2近轴二向衰减和延迟
 15.3.3二向衰减离焦
 15.3.4二向衰减离焦和延迟离焦
 15.3.5视场内的二向衰减和延迟
 15.3.6偏振倾斜和平移
 15.3.7双节点偏振
 15.3.8界面近轴偏振像差总结
 15.4七片透镜系统的近轴偏振分析
 15.5高阶偏振像差
 15.5.1电场像差
 15.5.2定向器
 15.5.3二向衰减和延迟
 15.6偏振像差测量
 15.7总结与结论
 15.8附录
 15.8.1近轴光学
 15.8.2建立光学系统
 15.8.3近轴光线追迹
 15.8.4约化厚度和约化角度
 15.8.5近轴斜光线
 15.9习题集
 15.10参考文献
 第16章
 有偏振像差的成像
 16.1引言
 16.2离散傅里叶变换
 16.3琼斯出瞳和琼斯光瞳函数
 16.4振幅响应矩阵
 16.5米勒点扩展矩阵
 16.6ARM和MPSM的尺度
 16.7像的偏振结构
 16.8光学传递矩阵
 16.9例子——偏振光瞳及非偏振物体
 16.10例子——实体角锥回射器
 16.11例子——临界角角锥回射器
 16.12讨论和结论
 16.13习题集
 16.14参考文献
 第17章
 平移和延迟计算
 17.1引言
 17.1.1固有延迟计算的目的
 17.2几何变换
 17.2.1局部坐标的旋转:偏振仪视角
 17.2.2非偏振光学系统
 17.2.3矢量的平移
 17.2.4反射时矢量的平移
 17.2.5平移矩阵Q
 17.3正则局部坐标
 17.4固有延迟计算
 17.4.1固有延迟的定义
 17.5从P中分离几何变换
 17.5.1用于P的固有延迟算法,方法1
 17.5.2用于P的固有延迟算法,方法2
 17.5.3延迟范围
 17.6例子
 17.6.1正入射的理想反射
 17.6.2一个镀铝的三反射镜系统例子
 17.7总结
 17.8习题集
 17.9参考文献
 ……
 第18章
 倾斜像差
 第19章
 双折射光线追迹
 第20章
 用偏振光线追迹矩阵进行光束组合
 第21章
 单轴材料和元件
 第22章
 晶体偏振器
 第23章
 衍射光学元件
 第24章
 液晶盒
 第25章
 应力诱导双折射
 第26章
 多阶延迟器和不连续性之谜
 第27章
 总结和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