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 編輯推薦: |   
          | 全面系统整理中医临床耳鼻喉科(包括口齿病)病证的类书,对指导中医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內容簡介: |   
          |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耳鼻喉科病卷》分为耳病、鼻病、咽喉病、口齿病四个章节,以中医常见耳鼻喉科疾病(包括口齿病)如耳胀耳闭、耳聋、耳鸣、脓耳、耳疮、鼻疔、鼻痔、鼻槁、鼻渊、喉风、喉痹、喉痈、牙痛、牙宣、口疮、唇风等24个病证为纲,广泛收集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相关论述,选取其精要,分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论用药、医论医案等进行梳理、分类、归纳、评述,阐述历代医家对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命名与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认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诊治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理论和经验,揭示中医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展示古代医家对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辨治与认识轨迹。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收集资料广泛,遵循中医药规律,立足中医临床,体现传统认识,展示耳鼻喉病证体系,梳理中医辨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中医思维与素材,力求使本书成为一部中医耳鼻喉病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从而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资料与思路,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病证梳理体系,亦可为中医内科学耳鼻喉病证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  
         
          | 關於作者: |   
          | 陈仁寿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中医药理论与方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曾任《中华本草》编委、学术秘书、总审组成员,主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江苏中药志》《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国家药典实用中药手册》《国家药典实用成方手册》《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话说国医?江苏卷》《青囊》等著作60多部以及《中医文献学》《本草学概论》《中医药文献研究与利用》等教材3部,参编著作与教材若干部,校勘《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医珍本集成?本草卷》等中医古籍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
 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与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  
         
          | 目錄: |   
          | 第一章 耳病 · 1
 第一节 耳胀耳闭 · 1
 【辨病名】 · 1
 【辨病因】 · 1
 一、外邪侵袭 · 1
 二、劳倦所伤 · 1
 三、情志失调 · 2
 四、异物创伤 · 2
 【辨病机】 · 2
 一、肾阴亏虚 · 2
 二、肾阳不足 · 2
 三、气火上逆 · 2
 四、外邪壅遏 · 3
 五、窍伤气滞 · 3
 六、湿热阴伤 · 3
 【辨病证】 · 3
 一、辨外感内伤 · 3
 1. 外感 · 3
 2. 内伤 · 3
 二、辨虚实 · 3
 三、辨阴阳 · 4
 四、辨脏腑 · 4
 1. 肾虚 · 4
 2. 心劳 · 4
 3. 肝火 · 4
 五、辨脉 · 5
 【论治法】 · 5
 一、概论 · 5
 二、滋阴降火论治 · 6
 三、虚实寒热论治 · 6
 四、从脉论治 · 7
 五、补阴救阳论治 · 7
 六、针灸治法 · 8
 七、养生功法 · 8
 八、按摩疗法 · 8
 【论用方】 · 8
 一、治耳胀耳闭专方 · 8
 1. 人参汤 · 8
 2. 龙骨丸 · 8
 3. 定志豁痰汤 · 8
 4. 补元益阴汤 · 8
 5. 防风通圣散 · 8
 6. 聪耳四物汤 · 8
 7. 荆芥散 · 8
 8. 地黄汤 · 8
 9. 大无神术散 · 9
 10. 加味二妙丸 · 9
 11. 益水平火汤 · 9
 12. 舒气释郁汤 · 9
 13. 十全大补汤 · 9
 14. 清化饮 · 9
 15. 柴胡清肝饮 · 9
 16. 当归龙荟丸 · 9
 二、治耳胀耳闭验方 · 9
 【论用药】 · 10
 一、治耳胀耳闭专药 · 10
 1. 山茱萸 · 10
 2. 白颈蚯蚓 · 10
 3. 辛夷 · 10
 4. 知母 · 10
 5. 金果榄 · 10
 6. 虎耳草 · 10
 7. 骨碎补 · 11
 二、治耳胀耳闭药对 · 11
 1. 麝香+葱管 · 11
 2. 鼠胆+麝香 · 11
 3. 石斛+荔枝 · 11
 4. 田螺+麝香 · 11
 5. 杏仁+麝香 · 11
 【医案】 · 11
 第二节 耳聋 · 14
 【辨病名】 · 14
 【辨病因】 · 14
 一、外感六淫 · 14
 二、情志失调 · 15
 三、劳倦内伤 · 15
 四、运气盛衰 · 15
 【辨病机】 · 16
 一、肾精亏损论 · 16
 二、体虚不足论 · 16
 三、阳亢气逆论 · 17
 四、邪气壅塞论 · 17
 【辨病证】 · 18
 一、辨症候 · 18
 (一)辨外感内伤 · 18
 1. 六淫耳聋 · 18
 2. 内伤耳聋 · 18
 (二)辨经络 · 19
 1. 太阳经耳聋 · 19
 2. 阳明经耳聋 · 19
 3. 少阳经耳聋 · 19
 4. 厥阴经耳聋 · 19
 5. 少阳、厥阴经耳聋 · 19
 (三)辨脏腑 · 19
 1. 肾虚 · 19
 2. 肝实 · 20
 (四)辨阴阳 · 20
 (五)辨虚实 · 20
 二、辨色脉 · 21
 1. 形色辨证 · 21
 2. 寸口脉诊 · 21
 【论治法】 · 22
 一、概论 · 22
 二、和解法 · 23
 三、疏散法 · 23
 四、补益法 · 23
 五、通气法 · 24
 【论用方】 · 24
 一、治耳聋通用方 · 24
 1. 丹参膏 · 24
 2. 烧肾散 · 24
 3. 塞耳丸 · 24
 4. 羚羊角散 · 25
 5. 细辛膏 · 25
 6. 干柿粥 · 25
 7. 通神散 · 25
 8. 黄芪丸 · 25
 9. 牡荆酒 · 26
 10. 大豆酒 · 26
 11. 铁酒 · 26
 12. 枫香脂丸 · 26
 13. 菖蒲丸 · 26
 14. 百合散 · 26
 15. 乳香丸 · 26
 16. 地黄丸 · 26
 17. 蓖麻丸 · 26
 18. 附子散 · 27
 19. 羌活丸 · 27
 20. 葶苈膏 · 27
 21. 食盐丸 · 27
 22. 附子丸 · 27
 23. 大枣丸 · 27
 24. 巴豆丸 · 27
 25. 牙硝散 · 27
 26. 椒目丸 · 27
 27. 真珠粉 · 27
 28. 麝香散 · 27
 29. 鲫鱼胆膏 · 27
 30. 胡麻油 · 27
 31. 鹅膏 · 28
 32. 生油 · 28
 33. 蟹汁 · 28
 34. 益母草汁 · 28
 35. 雄黄散 · 28
 36. 鸡卵膏 · 28
 37. 蚯蚓散 · 28
 38. 一醉膏 · 28
 39. 木通丸 · 28
 40. 大通膏 · 28
 41. 蝎梢膏 · 28
 42. 菖蒲散 · 28
 43. 乌鸡煎丸 · 29
 44. 二芎饼子 · 29
 45. 姜蝎散 · 29
 46. 磁石散 · 29
 47. 矾石膏 · 29
 48. 追风散 · 29
 49. 通耳丹 · 29
 50. 蓖麻子丸 · 29
 51. 黄蜡丸 · 29
 52. 松脂膏 · 29
 53. 地黄散 · 30
 54. 明硫黄膏 · 30
 55. 蜗牛子膏 · 30
 56. 硼砂丸 · 30
 57. 干柿饮 · 30
 58. 太乙追命丸 · 30
 59. 地风散 · 30
 60. 千金补肾丸 · 30
 61. 四物汤加减 · 30
 62. 通灵丸 · 30
 63. 通神丹 · 31
 64. 凤珠丹 · 31
 二、治肾虚耳聋方 · 31
 1. 羊肾汤 · 31
 2. 补肾汤 · 31
 3. 白羊肉汤 · 31
 4. 菖蒲浸酒 · 31
 5. 补肾虚磁石丸 · 31
 6. 肉苁蓉丸 · 32
 7. 熟干地黄散 · 32
 8. 菖蒲散 · 32
 9. 薯蓣丸 · 32
 10. 羊肾附子丸 · 32
 11. 鹿肾粥 · 33
 12. 猪肾粥 · 33
 13. 骨汁煮索饼 · 33
 14. 石斛饮 · 33
 15. 五味子丸 · 33
 16. 橘皮煎丸 · 33
 17. 大补益摩膏 · 33
 18. 杜仲丸 · 34
 19. 人参丸 · 34
 20. 鹿茸散 · 34
 21. 补虚汤 · 34
 22. 菖蒲丸 · 34
 23. 内补丸 · 34
 24. 磁石汤 · 34
 25. 肾著散 · 34
 26. 补肾石斛丸 · 35
 27. 蓖麻子丸 · 35
 28. 菖蒲散 · 35
 29. 硫黄散 · 35
 30. 黄芪汤 · 35
 31. 桑螵蛸散 · 35
 32. 桑螵蛸汤 · 35
 33. 甘草汤 · 36
 34. 五补丸 · 36
 35. 磁石羊肾粥 · 36
 36. 鹿肾粥 · 36
 37. 肾气丸 · 36
 38. 三仙丹 · 36
 39. 补脬汤 · 36
 40. 宣和赐耆丝丸 · 36
 41. 干蝎散 · 37
 42. 还少丸 · 37
 43. 补肾圆 · 37
 44. 蜡弹圆 · 37
 45. 十补丸 · 37
 46. 冷补丸 · 37
 47. 苁蓉丸 · 37
 48. 地黄丸 · 37
 49. 益肾散 · 38
 50. 石脂散 · 38
 51. 羊肾丸 · 38
 52. 安肾丸 · 38
 53. 透耳筒 · 38
 54. 肾沥汤 · 38
 55. 三五七散 · 38
 56. 冷补丸 · 38
 57. 羊肾汤 · 38
 58. 五味子丸 · 38
 ......
 |  
         
          | 內容試閱: |   
          |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医药文献进行阶段性分类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还是当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均成为划时代的著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著作的出版,表明现代对中医方药的研究成果已有了全面的系统整理,而对于临床中医病证的系统整理工作一直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病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这是编纂本书的初衷之一。 历史上的医家均十分重视对中医病证的理论和诊治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的分科就是在对古代中医病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医家对病证的认识与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证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病证种类要多得多。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病证从现在的教科书上找不出对应的病证,但是从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证,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查找治疗方法。即使是一些古今均属常见的病证,也需在中医传统思维下进行辨治,方能起到最佳疗效。
 近年来,对中医病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提出应加强对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倡导对中医病证的全面认识。有专家提出“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的研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一些疑难杂证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对如何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对病、证、治的研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文献中有关病证的认识,做到“古为今用”。虽然研究中医病证的相关论文近年来也屡有发表,如水肿、消渴、咳嗽、胃痛等,从认识源流到诊治演变均有归纳和阐释,但大多以单个疾病为主题展开,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以古代病证为专题的图书出版物也仅仅以一个或几个疾病为主题进行历代文献的介绍,对内容的分析与分类皆不够深入和细致。
 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不足及临床需求,我们认为应对历代中医病证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以病证为纲,从病证名称出处、概念、鉴别、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病案等进行逐项介绍,从而反映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中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编撰完成一部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此外,系统整理研究中医病证及其内容和体系,对中医临床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一直在计划并实施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临床病证文献著作《中医临床病证大典》。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专家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收载病证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各种病证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之中,为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中医古籍进行目录编排、版本考证,并参考有关病证辞书,制定了文献目标,涉及中医古籍逾1000种,从中采集各种病证,确定了总目录与各科分目录。接下来以病证为纲,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梳理、分类、简评,对病证正本清源、梳理源流、整理治法、古今对照,从而系统介绍历代文献对临床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到治法、方剂、药物、医论与医案等内容的论述,尽可能为现代临床提供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
 从古代病证到现代疾病,其间经过了中医本身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演变,又到现代西方医学疾病的明确诊断,故古今“疾病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可以说,古今疾病名称既有相关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消渴与糖尿病、头痛与高血压,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可以说古代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现代某一病名绝对一致者,这样的病证十分稀少。因此本书主要以中医病名为纲,但在分类与分科上,书中或多或少蕴含我们对古今病证(病名)相关性的探索。当然,中医病证(病名)认识下的文献摘录与编排,对于利用好中医传统的“病证思维”来辨治现代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完全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不仅古今病名无法一一对应,而且从现代疾病观的角度看,古代疾病本身也存在混杂的现象,如泄泻与痢疾、胃痛与腹痛、痞病与积病等。对于疾病的认识,今天的中医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现代医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将一些古代资料尽可能按照不同病证进行分开摘录与表述,但一些无法分开的病证资料只能并存共载,如泄泻与痢疾,宋之前资料混杂较为严重,宋以后尽量做到分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古代病证的“混杂”,或许正是中医病证体系和架构的特征,所以必须予以保留,为中医临床提供“守正”思路与方法。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于病证的记载,资料重复甚至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于重复者尽量予以删除,但有些资料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性,部分重复的内容有所保留。按病名、病因、病机到医案分类后的引用资料,均按年代排列。本书的编纂风格,以收载历代医家论述为主,通过建立小标题与撰写概述的方式,对古代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给现代中医临床给予指导。
 全书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分类编纂,内科下又分脾胃病、肺系病、肾系病、心系病、肝系病、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卷等,分不同卷册分批出版。各册之间的内容亦是尽量避免重复,但由于病名的重合以及资料的不可分割,因此少量的重复也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写难度超出预期,不仅涉及资料多、年代跨度长,而且历代文献存在相互摘抄的情况,因此内容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上很多资料的流传过程中,错漏亦不时存在。为此编纂中尽管允许借助电子图书或现代网络寻找资料线索,但要求认真核对原文,出处也尽量选择最佳版本,以保证原文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时间有限,加上作者水平的原因,书中错漏难免存在,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编 者
 20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