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 編輯推薦: |   
          | ★松田行正的每一本书都是纸质艺术品 ★《密码》采用双册设计,【文本】竖排,【图本】横排
 ★既有创意,又有设计实例,同时融汇有趣的知识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姊妹篇,首次出版中文版
 ★ “中国*美的书”海外评委松田行正作品
 |  
         
          | 內容簡介: |   
          | 《密码》集合了日本著名设计师松田行正关于设计的诸多思考与实践。本书分为两册,分别是《文本》和《图本》。《文本》采用竖排的方式,收录《高空俯瞰》《形变》《白与素》《中心与边缘》等14篇文章。《图本》采用横排的版面,内容以信息图为主,主题多样,涉及杜尚、米罗、蒙德里安、色彩、图案、汉字、符号等诸多领域,将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实例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这既是一本会给读者带来灵感与方法的设计之书,也是一本带来愉悦与乐趣的知识之书。 |  
         
          | 關於作者: |   
          | 松田行正:书装设计师。生于1948年。他将书作为艺术品对待,以设计“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意义及表达形式的图书”为理念。在从事图书设计的同时,他还运行着一家小型出版社牛若丸。自1985年起,牛若丸每年只出版一本书,都由松田行正亲自设计。除了书装设计,他还设计了很多建筑标志,执笔撰写了诸多文字作品,制作了大量信息图表。他着迷于研究各种事物的起源,最感兴趣的是文字与符号。他将自己的知识兴趣与设计理念融合,创作出《零ZEЯRO》《加et》《密码》《圆与方》《2的冒险》《偷窥一本书》《一千亿分之一的太阳系 四百万分之一的光速》等一批具有独特美感的书。他在多家设计类杂志上开设专栏,论述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文章结集形成《开始物语》《图地反转》《眼的冒险》《线的冒险》《时的冒险》《设计的故事》《红色》等书。他的作品曾获得各种设计类奖项,包括日本书籍出版协会理事长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文部科学大臣奖、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会长奖、东京都知事奖等。 |  
         
          | 目錄: |   
          | 《文本》目录 高空俯瞰
 形变
 轮廓的丧失
 ×
 漂浮的空间
 真人组字
 单眼与多眼
 疾驰
 上下二分的梦
 模具化的圆格子
 白与素
 叠加
 小孔
 中心与边缘
 后记
 *********************
 《图本》目录
 流程
 01 《超人3》
 02 杜尚的《大玻璃》
 03 蒙德里安与直线美学
 04 条纹的历史
 05 欧洲“黄色”史
 06 “不可能立体”表现史
 07 封存
 部件
 01 米罗的零件目录
 02 单眼与多眼
 03 长眼的汉字
 04 汉字中的点
 05 汉字中的×
 06 三叠汉字
 07 重组汉字
 附加
 01 诞生于正方形的符号
 02 日本的现代主义纹样
 03 饶舌的符号
 04 含义暧昧的符号
 转换
 01 各种数值表示法的365
 02 “2的64次方-1”的金字塔
 03 密码
 04 立方体的乱舞
 排列
 01 鼓吹/煽动/广告/宣传/公关
 彩蛋:渐变
 |  
         
          | 內容試閱: |   
          | 后记 ?『密码』是暗号与推理小说爱好者熟知的解读规则,我以此为主题,将曾经在一些媒体上发表过的文章和图表进行了总结。整本书分为两册:一册以文本为主,采用竖排的方式;一册以图像为主,采用横排。这两册的天地寸法(高度)差为十三毫米,版式与文本之间隐藏的密码也是『十三』。竖排的『文本』使用十三级(三点二五毫米)字号,与版面相关的数值都是十三的倍数。横排的『图本』也是如此,基本参考线的网格为十三毫米×一点五倍(十三级×六倍),网格间的空隙为十三毫米×四分之一(十三级)。整本书都依存在这个边长为三点二五毫米的方格之上。
 ?说起十三这个数字,我还想起一件小事。一九七七年有一个全世界共同庆祝约翰·凯奇六十五岁生日的活动,我也被邀请参加。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国际电话将信息传达给主办方的美国事务所。说到国际电话,时代感就扑面而来。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内容,不过六十五是十三乘以五,根据阴历,月的圆缺周期为二十八天(实际上是三十天左右),除去无月的三天,剩下的二十五天中间的第十三天正好是满月。通过类推,宗教文化人类学者米尔恰·伊利亚德提出了无月的三天是为了蓄积再生能量的观点,我也打算从这个角度来构思要传达的信息。记得当时拜托原公司『国际论坛』的木幡和枝小姐作为国际电话的中间人,帮我沟通传达信息,但因为日语信息本身就有些繁琐,再加上发音不明了,导致听起来叽叽咕咕地好像在念咒语。
 ?这本书的大部分图版制作都是由泽地真由美小姐完成的,她细致的操作总能带给我感动。米泽敬先生负责全部的校对。因为想要制作整体重量较轻的书,所以采用了瑞典蒙肯公司的『白夜』纸,还使用了薄的硬板纸和特种纸等,都是为了减轻重量。
 
 高空俯瞰
 ?布赖恩·德·帕尔马导演的电影《铁面无私》(一九八七)开头部分,有一段从正上方俯拍黑帮老大阿尔·卡彭躺着享受剃须服务的镜头。这段镜头构图奇特,令人惊叹,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不仅是这一幕,影片中随处可见正上方俯拍镜头的高效运用,这对正上方俯拍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酣畅淋漓的享受。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些人物镜头——正在享受剃须服务的卡彭、被射杀后趴在圆桌上的黑帮匪徒、被杀警官的尸体、从楼上坠落到车上的匪徒、顺着楼梯颠簸下落的婴儿车里的孩子——这些都是为了使构图灵活多变而有意设定的。
 ?从高空俯瞰,一切都变得平面化。以前,俯瞰也被称作鸟瞰,即从鸟的视线高度来描绘图画。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很多从鸟瞰视角构筑的景观图版画。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法也被逐渐运用到地图、庭园图和精致的建筑物平面图上。在绘画界,彼得·勃鲁盖尔(一五二五~一五六九)打破了一直以来以人眼高度的视角来创作的习惯,留下了很多从建筑物和山丘的高处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品。十七、十八世纪,抬头向上看的仰视图被用于宗教性质的天花板壁画创作,一度十分流行。好似要被吸入天际般的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眩晕感,超越了远近法曾给人带来的感受。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空俯瞰图,在十九世纪照相技术发明以后才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一七八七~一八五一)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发明了早期的照相感光技术——达盖尔摄影法(又称银版摄影法)。一八五八年,纳达尔乘坐热气球从巴黎城市上空成功地进行了拍摄。这是史上首次空中摄影,由此也诞生了首张正上方俯拍视角的照片。随着这种摄影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末的艺术发展趋势有意识地为『高空俯瞰』的登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场景再现法的构筑是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给绘画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一。相对于远近法、明暗法等对于立体感的追求,印象派感性地运用色彩打造了一种平面世界,或者说是一种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性二维平面化世界,将人们对于华丽平面的渴望推到了艺术发展的前沿。这种追求无异于向三百年来的造型表现形式举起了反旗,是对『纵深』的一种否定。而且,在此之后出现的立体主义运动又重新倡导起对形态的追求,提倡将所有对象还原为几何学的『原始形态』。至此,二十世纪初,俯瞰主义即将登场的舞台终于搭建完成。未来派、达达主义、俄罗斯先锋派、包豪斯等流派都受到了俯瞰意识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以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一八七八~一九三五)为代表的俄罗斯先锋派,其对二维形态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俯瞰主义的意识性表达。这种由马列维奇发起,亚历山大·罗德琴科(一八九一~一九五六)追随的对于俯瞰的追求,通过无纵深几何形态的变化促进了立体主义的发展,这也仿佛是他们对俯瞰主义进行的宣言。
 ?如今随处可见高空俯瞰的影像运用——显微镜照片和电气回路图自不用说,从高层建筑进行眺望或者从宇宙传回的卫星照片,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如今少数国家举行的团体操表演,只有从空中俯瞰才能观察到其形状的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遗迹,以及从家中或者工作单位看到的景色等。在电影中,这一元素更是不可或缺。
 ?一九五七年,荷兰的基斯·博克(一八八四~一九六六)针对儿童创作出著名图画书《宇宙观:四十级跳跃中的宇宙》。书中第一幅图片是一个少女抱着白色猫咪坐在校园空场的摇椅上。从女孩正上方五米处开始,此后的二十五幅图的视角以十倍距离逐渐上升,最后甚至越过银河系,到达了距女孩二十亿光年的地方。然后画面又回到女孩上方五米处,开始以同样的比例缩小焦距,从女孩的手和趴在她手上的蚊子开始,展开通向微观世界的相反旅程,直至粒子的世界。这本独特的书用四十张照片和插图表现了上至宏观、下至微观的视线连跳过程。后来,查尔斯·伊姆斯和蕾·伊姆斯夫妇基于同样的理念,创作了实拍风格的短片《十的乘方》(一九七七)。伊姆斯版的《十的乘方》从野餐中正在睡觉的男子开始上升高度,进入宏观世界,再从宏观世界一气呵成到微观世界,表现得更为精细美观。从十亿光年外的视角观察野餐中正在睡觉的男子,这样的画面简直浪漫至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