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竺可桢日记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之于世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本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南京北极阁到杭州西子湖畔,一肩挑起所长和校长的两副重担。用大学校长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全程。率校一迁建德,二迁泰和,三迁宜山,四迁遵义,颠沛辗转五千里,史无前例的“文军长征”。
 |  
         
          | 內容簡介: |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仍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奔波于杭州、南京两地。家庭成员有妻子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长女竺梅、次子竺衡(希平)、三子竺安(彬彬)、次女竺宁。
 1937年1月,竺可桢赴香港参加远东气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中受到歧视,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愤然退出会议。“七七”事变后,竺可桢应召参加庐山谈话会。上海“八一三”战事发生后,竺家自南京珞珈路迁至杭州。上海于11月失守,浙江大学举校迁往浙江建德(一部分在西天目山),12月下旬再迁江西吉安。同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由南京迁至汉口,年底再向重庆迁移。
 1938年1月,浙大在吉安白鹭洲复课。2月再迁江西泰和的上田村和大原书院等处。竺可桢积极推动浙大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兴水利,建学校,并筹建沙村垦殖场,协助地方发展和解决难民安置问题。他始终关注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护转移,指派浙大人员协助全程护送安置。同年9月,浙大再迁广西宜山,11月1日开学,11月19日决定以“求是”为校训。年内,竺可桢先后赴香港和昆明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家庭成员中,竺津入中央军校;张侠魂、竺衡于泰和染疾去世。
 |  
         
          | 關於作者: |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 目錄: |   
          | 第6卷目录 前言…………………………………………………………………………………… 3
 关于竺可桢日记……………………………………………………………………… 9
 日记编例 …………………………………………………………………………… 13
 第6 卷说明 ………………………………………………………………………… 15
 1936 年
 日记…………………………………………………………………………………… 1
 读书笔记………………………………………………………………………… 207
 本年事要………………………………………………………………………… 208
 通讯录…………………………………………………………………………… 211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 218
 收支一览表……………………………………………………………………… 221
 廿四五年度各校经常费………………………………………………… 223
 1937 年
 日记………………………………………………………………………………… 225
 读书笔记………………………………………………………………………… 431
 本年事要………………………………………………………………………… 433
 通讯录…………………………………………………………………………… 437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442
 建德移往吉安行李……………………………………………………………445
 泰和移宜山行李………………………………………………………………446
 1938 年
 日记………………………………………………………………………………… 447
 亲友通讯处……………………………………………………………………… 640
 附录一  第6 卷人名简释表……………………………………………… 647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669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671
 |  
         
          | 內容試閱: |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