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白刃”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 編輯推薦: |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竺可桢日记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之于世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本卷收录1961—1963年的竺可桢日记。
 |  
         
          | 內容簡介: |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6卷,收录1961—1963年的竺可桢日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这三年,就大势而言,在共和国历史上属于较好发展的时期。为了解决“大跃进”带来的问题,毛泽东在1961年初说要让本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实事求是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之,科学界有“十四条”和“七十二条”之制定,有广州会议之召开,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 这种历史大背景,为年逾七十的竺可桢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施展舞台。
 “为了响应党所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竺可桢自发地写了一篇《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其指向虽不属党号召之主旨,但却由此强化了他晚年研究工作的一大主题,也与当今世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之主流有高度的吻合。
 党号召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竺可桢身体力行,先是主持全院的支农会议,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院党组扩大会上做了长篇的支农报告;又查阅大量文献,利用在青岛避暑的假期,写就《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正是此文让毛泽东读过之后承认了他那“农业八字宪法”的严重不足。
 这三年中,竺可桢南下考察热带植物资源,赴西北研商抗旱、治沙大计,赴西南考察南水北调路线。参与讨论冀鲁豫防治盐碱化的对策,建议国家设立海洋局,领衔向党中央提出“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首倡建立“自然保护区”。
 1962年6月4日,竺可桢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前还曾率团出访英国,涉足一次走进“帝国主义国家”的科学外交。
 |  
         
          | 關於作者: |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 目錄: |   
          | 第16卷目录 
 前言…………………………………………………………………………………… 3
 关于竺可桢日记……………………………………………………………………9
 日记编例 …………………………………………………………………………… 13
 第16 卷说明………………………………………………………………………… 15
 1961 年
 记事目录表…………………………………………………………………………… 3
 日记………………………………………………………………………………… 7
 杂记……………………………………………………………………………… 163
 剪报……………………………………………………………………………… 168
 1962 年
 日记………………………………………………………………………………… 169
 本年事要……………………………………………………………………… 418
 1963 年
 日记………………………………………………………………………………… 421
 附录…………………………………………………………………………… 684
 本年事要…………………………………………………………………… 689
 附录一  第16 卷人名简释表 ………………………………………… 691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697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699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701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703
 |  
         
          | 內容試閱: |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