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作为科普读物,是基于国际环境治理和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强调高校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的紧迫性,以高校大学生知识普及让他们全面深入了解国际减排形势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影响,提高绿色和低碳意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激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充分钻研专业知识以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从校园培养低碳生活习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实践者。鉴于此,本书结合大学生特征及其掌握的知识体系,基于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诠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演□和发展沿革,阐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影响,借鉴国外“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经验与案例,普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和路径选择,提出大学生如何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以为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  
         
          | 目錄: |   
          | 一、高校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教育的背景 (一)全球气候□化
 1.全球气候□化背景
 2.极端天气事件
 3.极端天气事件影响
 (二)中国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形势要求
 1.环境治理内涵及背景
 2.中国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背景
 3.中国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历程
 4.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三)我国参与气候行动的自主贡献新举措要求
 1.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实施背景
 2.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概念
 3.解读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4.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已作出的举措
 5.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的新举措
 (四)大学生为什么要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知识
 1.高校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影响
 2.高校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履行职责亟须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
 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概念
 1.碳源和碳汇
 2.碳减排和碳封存
 3.“碳达峰、碳中和”内涵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外部性”理论
 3.稀缺性理论
 4.科斯定律
 5.庇古理论
 6.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沿革与政策演□
 (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沿革
 1.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形成
 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
 (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演□
 1.中国“碳达峰”政策演□
 2.中国“碳中和”政策演□
 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影响
 (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诠释
 1.2030年“碳达峰”目标诠释
 2.2060年“碳中和”目标诠释
 (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影响分析
 1.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重排行业的影响
 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清洁能源行业的影响
 3.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农林行业的影响
 五、国外“碳达峰、碳中和”经验借鉴及其案例分析
 (一)欧美国家经验借鉴
 1.欧盟经验
 2.美国经验
 (二)亚洲国家经验借鉴
 1.□□经验
 2.韩国经验
 3.印度经验
 4.东盟经验
 (三)其他典型国家经验借鉴
 1.澳大利亚经验
 2.新西兰经验
 (四)小结
 六、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和路径选择
 (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1.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生产领域政策
 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消费领域政策
 (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选择
 1.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生产领域路径选择
 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消费领域路径选择
 七、大学生可以做什么,如何做?
 (一)大学生依托专业背景,积极致力于减碳增汇实践
 (二)大学生以绿色标兵参与低碳校园建设,为示范型低碳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三)大学生力行低碳消费,为构建低碳社会添砖加瓦
 (四)大学生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宣传与普及
 (五)高校主动拓展低碳实践平台,助力大学生投身低碳校园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