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地位。 |  
         
          | 關於作者: |   
          | 安裴智,1966年生,山西平遥人。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美育专家库专家、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戏曲学、昆曲学、红学,兼事文艺评论。主持完成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深圳市重点题材创作扶持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10 辑),论文集《守望与突进》《跨界审美与文化叩问》《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等共5 部。在《戏曲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华戏曲》《中国电视》《南方文坛》《深圳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评论90余篇。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理论类三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银奖、铜奖,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等奖,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山西省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山西省电视艺术论文评奖一等奖,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等40多项。 |  
         
          | 目錄: |   
          | 图书目录 序一 (朱栋霖)
 序二 (郑培凯)
 
 绪论
 节 论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章 跨文化视域下重新发现昆曲文化身份
 节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身份研究
 第二节 跨文化研究与昆曲文化身份的多维性
 第三节 昆曲艺术在海外跨文化传播述略
 
 第二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研究述评
 节 历代学人著作对昆曲文化身份之研究述评
 第二节 中国内地期刊论文中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概述
 第三节 中国港台学人对昆曲文化身份之研究述略
 第四节 近年来昆曲表演研究成果述略
 第五节 近年国外学界昆曲研究情况简述
 
 第三章 “崇花贬雅”戏曲美学观与昆曲文化身份之误读
 节 从“梨园共尚吴音”到“花雅之争”
 第二节 焦循“崇花贬雅”戏曲美学观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叶德均“昆曲残骸论”对昆曲文化身份认知之影响
 
 第四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的韵文学属性
 节 礼乐制度与儒家美育
 第二节 韵文学:诗、乐、礼之和谐相融
 第三节 中国古典韵文学的嬗变历程
 第四节 昆曲之南曲、北曲:古典韵文学晚期的高峰
 
 第五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的雅乐正声属性
 节 上古“雅乐”之式微与历代“俗乐”之勃兴
 第二节 雅唱与俗唱:清唱昆山腔与剧唱昆山腔
 第三节 魏良辅改革:中州韵成为昆腔音韵纲领
 第四节 昆曲:中华雅言与雅乐正声
 
 第六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的声乐圭臬属性
 节 古典声乐理论的美学观点
 第二节 古典声乐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昆曲度曲理论:中国声乐美学之根
 第四节 昆曲:中国古典声乐的一座巍峨高峰
 
 第七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学脚本的高峰地位
 节 昆曲:曲体文学与古典戏剧叙事学的完美融合
 第二节 明传奇的兴盛与作为国剧的昆曲
 第三节 “南洪北孔”与清代传奇:昆曲脚本之
 
 第八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的表演艺术属性
 节 中国戏曲表演的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 南戏表演体制对昆曲表演体系之影响
 第三节 李渔“剧场美学”与昆曲表演体系之雏形
 第四节 《明心鉴》问世与昆曲表演美学体系的形成
 
 第九章 跨文化视域下昆曲表演美学体系的示范意义
 节 昆曲表演美学体系:熔“表现”“体验”于一炉
 第二节 符号学视域下的昆曲表演美学:立象尽意,形神兼备
 第三节 昆曲艺术符号隐喻着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高峰
 
 第十章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昆曲的活态遗产身份
 节 明清宫廷昆曲的大雅地位
 第二节 遗产学的兴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热
 第三节 作为活态遗产的昆曲:昆曲的遗产学价值
 第四节 新编昆剧的美学短板:对昆曲遗产价值的解构
 
 第十一章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昆曲的国家形象建构
 节 跨文化传播与昆曲文化身份的回归
 第二节 昆曲的文化身份与国家形象建构——摆脱“偏见”之后的文化镜像
 
 结语 昆曲进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