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75.9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64.9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65.8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98.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 內容簡介: |   
          | 现代视听媒介对现实的表征本身——典型体现为纪实影像——所形成的秩序,深刻影响着人们如何接近与表达现实,形塑着现代社会。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现代视听媒介变迁的规律及其具体历程的视角,重写了一直以来被艺术史话语垄断的经典纪录电影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视听媒介自身力量形成的特定媒介表征秩序:从电影技术与工业初期作为“奇观”,到电影与广播事业的组织化成熟发展时作为“节日”,再到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视听媒介崛起时作为“反思”,视听媒介表征的扩张在20世纪末电子媒介走向霸权时已经强大到作为对现实加以“建构”的秩序力量,进而到21世纪以后以数字化、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媒介环境,视听媒介表征以作为“日常”的秩序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表达与认知之中。这个表征秩序也在同时促进与框限纪实影像实践从“个体复制”“组织复制”“机构复制”“社会复制”又回到“个体复制”。
 从媒介变迁角度重述纪录电影史,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特定表征秩序与纪实影像实践之间的互动建构关系,继而重新认识纪实影像作为人与媒介共生进化的当代意义。
 |  
         
          | 關於作者: |   
          | 李莹,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纪实影像传播、视听媒介传播。2012年至今,主持清华大学“清影放映”纪录片学术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深度访谈,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研究,合著有《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雷建军、李莹)、《在历史的边缘歌唱》(雷建军、李莹、彭瑾)。 |  
         
          | 目錄: |   
          | 章 引言 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作为“奇观”的秩序: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现代视听媒介的早期发展与纪实影像的“个体复制”
 节 分离“观察”与分离“传播”:摄影术与电报
 第二节 分离人所“可见”与机器所“可见”:留声机、活动摄影机与早期电影实践
 第三节 作为工业巨兽的媒介:电影工业与广播
 第四节 早期“个体复制”纪实影像实践的顶点:弗拉哈迪与维尔托夫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节日”的秩序:20世纪30-50年代现代媒介组织化扩张与纪实影像的“组织复制”
 节 法团主义组织化的媒介事业:广播的普及与电视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法团主义组织化的媒介技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第三节 “组织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以格里尔逊与劳伦兹为例
 第四节 秩序的落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纪录电影
 第五节 作为“节日”的秩序:制作想象,汇聚意志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作为“反思”的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媒介的自我表征与纪实影像的“机构复制”
 节 “媒介发明自身”的媒介:电视的起飞及发展
 第二节 “机构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
 第三节 作为“反思”的秩序:自反的现代媒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建构”的秩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媒介全球化扩张与纪实影像的“社会复制”
 节 电子视听媒介的全球机构化扩张
 第二节 “社会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新纪录电影”对“自我表征”的延续与颠覆
 第三节 作为“建构”的秩序:从以现实建构影像到以影像建构现实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作为“日常”的秩序:20世纪末21世纪初数字化、互联网的媒介巨变与纪实影像的“个人复制”回归
 节 视听媒介的信息化逻辑转向:数字化与互联网
 第二节 新一轮“个人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从作为物的影像到作为行为的影像
 第三节 作为“日常”的秩序:当“秩序”本身已不再必要?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影片
 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