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鸣社与清末民初上海演剧研究
》
售價:HK$
52.8

《
高中历史文献研读教学研究
》
售價:HK$
63.8

《
刹海
》
售價:HK$
74.8

《
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园林之美
》
售價:HK$
129.8

《
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
》
售價:HK$
96.8

《
家庭财富守护与传承 作者邵毅力
》
售價:HK$
87.8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14
》
售價:HK$
4180.0

《
中国现代性的起点:戴震的新古典世界(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一力馆)
》
售價:HK$
119.9
|
| 編輯推薦: |
克林顿·巴德利部谜案小说被《图书世界》列入当年 100 部小说。《无须立案》作为他的第四部谜案小说,笔触更轻松悠闲,娓娓道来,出人意料。
克林顿·巴德利笔下的主人公从容不迫,探案过程仿佛旅游观光,却能在不经意之间,敏锐地观察到关键的线索。
业务探案专家戴维博士擅长逻辑推理,读者将随着他探究案情的步步深入而体验其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领略逻辑思维的独特功用和无穷魅力。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戴维博士为已故密友整理日记时,发现有邻居被谋害的记录。然而,警方却认定是意外死亡,拒绝立案。就在此时,好友的遗孀要求戴维博士销毁日记……难道这个蜚语不断的年轻女士果真是杀人凶手?作者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
| 關於作者: |
|
克林顿·巴德利(1900-1970),英国20世纪初著名剧作家、演员,业余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侦探小说,其中包括五部以戴维博士为侦探主角的校园谜案系列小说。
|
| 目錄:
|
章 回乡祭发小 意外察端倪 1
第二章 乡村众生相 初探采石场 38
第三章 拜访玫瑰屋 心动水晶球 67
第四章 稿中隐心计 剑桥遇奇案 92
第五章 浪漫玫瑰屋 谜影又重重 120
第六章 再探采石场 惊现海滩石 129
第七章 疑团初解密 夜窥神秘人 166
第八章 推理解谜题 无须再立案 204
|
| 內容試閱:
|
名家导读
《无须立案》(No Case for the Police)系英国作家V·C·克林顿-巴德利(V. C. Clinton-Baddeley)出版的第四部迷案小说。小说中,任职剑桥大学的戴维博士回到故乡参加了发小罗伯特的葬礼,而后承担了处理罗伯特遗稿的工作。无意之中,他发现了罗伯特的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了故乡发生的一桩意外事故,警方也是如此认定。但罗伯特显然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之处,可惜未及详加细述,便已撒手西去。于是,戴维博士出于好奇,依据老友仅留的一些叙述,悉心探究,几经曲折,终发现这竟然是一起谋杀案!
小说作者V·C·克林顿-巴德利(V. C. Clinton-Baddeley)(1900-1970)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巴德利索尔特顿(Budleigh Salterton, Devon)。他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了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当过伦敦知名的剧作家,也当过演员,又是作家。
V·C·克林顿-巴德利于1968年出版了一部名为《我的敌人横卧于树下》(My Foe Outstrech’d Beneath the Tree)的迷案小说。小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在大西洋两岸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例如,在美国,《图书世界》认为克林顿-巴德利的小说是“彬彬有礼的惊险小说,别具无与伦比的魅力、写作风格和机智幽默”,并将其列入当年出版的100部小说。多萝西·B·休斯(Dorothy B. Hughes)在《洛杉矶时报》上盛赞“克林顿-巴德利具有杰出英国人所展示的才智,以及文化和学术的成就,而这一切使其成为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而在英国,《书刊与读者》则赞誉克林顿-巴德利的小说“……时时闪现出风趣睿智和散文风格,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感”。安东尼·勒琼(Anthony LeJeune)在《简牍周刊》上更是认为“就文明的娱乐性作品而言……克林顿-巴德利确实是无与伦比的……他现在却写出了比英纳斯先生更棒的迈克尔·英纳斯式的侦探小说”。所有这些纷至沓来的赞誉奠定了V·C·克林顿-巴德利在迷案侦探小说领域里的地位。
第二部迷案小说《利箭追凶》(Death’s Bright Dart)同样引人入胜,吸引无数读者的关注。紧接着他又出版了《时间问题而已》(Only a Matter of Time),由此开启了克林顿-巴德利的一个迷案系列小说,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业余探案专家戴维博士的形象。
第四部迷案小说《无须立案》的出版则进一步丰满了戴维博士作为业余探案专家的形象,使之更加具备令人信服的魅力。难怪该小说被称之为“富有吸引力的迷案故事”。弗朗西斯·埃尔斯(Francis Iles)在《卫报》上评论说“读者从巴德利先生那里所获得的益处远超这个美妙故事本身,而尤其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作者对充斥当时社会的种种愚蠢言行所做的强烈反应”。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称赞小说“有着出人意料的巧妙结尾……描写得令人着迷……”
一如V·C·克林顿-巴德利的叙事风格,整个故事的叙述口吻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毫无急促之感,但迷案的线索遍布全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与先前几部迷案小说的特点有所不同。在《无须立案》中,戴维博士探究案情的过程更显得轻松悠闲,似乎是旅游观光,却能同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常人忽视的种种细微之处一点一点地获得对其原先判断的证实。比如,注意到某家的门柱上的顶石头松动这类事便是一例。但他如何仿佛是在不经意之间,不露痕迹地做到这一点的呢?
此外,他凭借对家乡地形地貌的熟悉,数次实地勘查案发地点和与案情相关的地点。这既是故地重游,缅怀少年岁月,又是搜集物证,可谓一举两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让他找到了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一件关键物证。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平凡物件会入他的法眼呢?原因何在?
当然,戴维博士毕竟擅长逻辑推理,所以,在故事中,他自然就体现出其一贯的推理分析能力,让读者随着他探究案情的步步深入而体验其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从而领略到逻辑推理的独特功用和无穷魅力。
后有个问题,既然终证实为一桩谋杀案,推翻了警方的认定,却又为何无须立案呢?
各位读者,让我们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在阅读之中,明白个中缘由,体验一番阅读的乐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