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视角集中于宋代文学,阐发了词体轨范与著名词人的词学史意义,对诗学与宋代经学、道统、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专题形式分别探讨了苏轼、朱熹、杨万里、叶适等文人的文学创作、文化诉求,论述了宋代文学本体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多层面结构性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政治命运与学术、文学发展。本书对推动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  
         
          | 關於作者: |   
          | 沈松勤(著),1957年生,浙江长兴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市“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曾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市杰出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  
         
          | 目錄: |   
          | 辑 从词的规范体系通观词史演进
 /
 003
 花间词的规范体系及其词史意义
 /
 038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
 /
 061
 词坛沉寂与南词北进
 /
 085
 ———论宋初百年词坛的演进历程
 柳永 “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
 /
 113
 宋词中的 “西湖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
 138
 “苏辛变体”在12—14世纪初词坛的运行
 /
 162
 第二辑
 经学中的诗学
 /
 189
 ——— 宋代 “诗经学”的特点及意义
 “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
 /
 213
 士人贬谪与文学创作
 /
 244
 ———宋神宗至高宗五朝文坛新取向
 001
 目 录从高压政治到 “文丐奔竞”
 /
 282
 ——— “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
 /
 306
 第三辑
 “幽人”:解读苏轼的一个易学视角
 /
 335
 “新道统”理念下的偏见
 /
 356
 ——— 朱熹讨伐 “苏学”的文化诉求
 杨万里 “诚斋体”新解
 /
 374
 叶适 “集本朝文之大成者”刍议
 /
 395
 论叶适的墓志创作
 /
 417
 后 记
 /
 437
 |  
         
          | 內容試閱: |   
          | 从词的规范体系通观 词史演进
 词史研究在20世纪初就受到学界的重视。一个多世纪以来,取得
 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当代,词史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无论数量,抑或质
 量,均不让诗史研究专美于前。
 不过,综观当代词史研究,无论断代史抑或通史,依然运用了20
 世纪初学者所设立的框架,将自唐至清词的演变历史依附于各个王朝的
 兴替历史,体现为 “朝代词史观”。这虽然有其合理性,也使不同阶段
 的词史有了便以称呼的名称,使人易于感知,但也存在缺憾,割裂了易
 代之际以及政权上南北对峙时期的词人、词集、词史。譬如:赵孟頫因
 入元后出仕为高官,被定为 “元代词人”,张炎入元后生活了四十余年,
 因终身为遗民而被视为 “宋词”的殿军;刘基入明后仅活了七年、高启
 入明六年后死于非命,两人因出仕明朝,被视为 “明代词人”;陈子龙
 与李雯同年生同年死,同属云间词派,陈子龙因抗清就义,被视为 “明
 代词人”,李雯因出仕新朝,被视为 “清代词人”。又如曹尔堪因部
 词集 《未有居词笺》五卷刊于明崇祯九年 (1636年),其人被视为 “明
 代词人”,其词被 《全明词》收录;第二部词集 《南溪词》二卷刻于清
 康熙五年 (1666年),其人被视为 “清代词人”,其词被 《全清词》收
 录。诸如此类词人身份与作品的朝代认定,不仅彼此凿枘,而且割裂了
 易代之际原本一脉相承的词史。这种割裂还典型地体现在南宋、金、元
 词史的书写上。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分属不同政权,但是正如由宋入元的
 家铉翁所说:“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
 之外,皆中州也。”① 意思是说,和南宋同一时空中的金、元在文化上
 同属于一个中国;这个文化中国有着相同的文脉,也有着同源同质的词
 史。如以词的 “体派”观念衡量,元好问无疑是南宋 “辛派词”在金元
 之际的一员主将,但目前 “南宋词史”的书写不及 “金元词”,“金元词
 史”的书写也无涉 “南宋词”。在 “朝代
 词史观”的驱使下,南北被割
 裂,影响了我们对这段词史的整体认识。
 以朝代为序的写作策略旨在揭示词人的创作及词的演变与不同朝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中凸显词作为特定朝代的人情风
 貌、价值取向、时代精神之载体的历史,即刘勰所说:“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② 体现为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精神”的观念。不可否
 认,每一朝代均有其文学精神之所尚,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审美形
 态,文学的历史同时又是以作者性情为底色的艺术的历史。韦勒克认
 为,文学史书写的策略应 “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其标准则来自它
 在艺术上的规范体系,研究 “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
 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③ 这也不失为词史研究的一条有
 效途径。而本文所说的规范体系,是指词的声律体制与词人的审美惯例
 共同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的一个艺术体系,其中包括了语体、体格、体性
 诸要素。它规范着词人的具体创作,却并不影响其创作个性的发挥。事
 实表明,词的规范体系的形成,以及形成后被采用、综合与变化,是构
 成词的演变历史不可忽视的内在动因,不同朝代的 “世情”、“时序”通
 常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或外部力量,则是词的演变历史的外在因素,唯有
 将二者结合,方能对词史演进有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