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 內容簡介: |   
          |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四十年发展历程展开文化史考察。较之传统电视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经济史的路径,本书尝试从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一变迁脉络展开考察,关注和阐释国民的“看电视”历史,也即电视文化史。
 |  
         
          | 關於作者: |   
          | 何天平,广播电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获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广电局审片专家等。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数字媒体文化、媒介社会学等。主讲“视听传播原理”“多媒体叙事”等课程。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会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编;出版《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等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和其他课题多项。成果曾入围中国新闻奖,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飞天电视剧优秀论文奖等荣誉。作为媒体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评论专栏或发表文化评论百余篇,近四十万字。 |  
         
          | 目錄: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述评
 一 中国电视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研究取向
 二 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三 生活方式研究
 四 电视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第三节 研究界定
 一 研究语境、视角与对象
 二 研究跨度
 三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阐释框架与理论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电视、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电视与社会:一种审视媒介化生存的视角
 第二节 基本逻辑:电视作为一种社会语境
 一 走向“大众化”的旨归
 二 技术作为一种构造性力量
 三 社会话语的意义生成
 第三节 重要中介:电视如何沟通日常生活?
 一 电视:公与私的空间
 二 看电视:“阅听人”的身份与权力
 三 电视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构建生活方式(1978-1990)
 第一节 紧俏的电视机与新奇的电视
 一 紧俏:拥有电视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二 新奇:“黄金时间”是生活逻辑的再现
 第二节 “如看电影般看电视”:电视与大众生活的初遇
 一 组成生活要素:电视的物质性与“定居”的意义
 二 构造生活场景:从“电影的电视”到“电视的电影”
 三 凝结集体记忆:从电视的仪式到作为仪式的看电视
 四 形塑社会认同:从安全感到美学热
 第三节 电视世代的叙事:电视、开放思想与启蒙精神
 一 现代性的唤起:“文化电视”的精英话语与启蒙精神
 二 开放的意识:看电视与逐渐敞开的生活方式
 三 理解电视:在真实的审美和社会控制之间
 第四节 电视意味着什么,生活就意味着什么
 一 消费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审美
 二 对社会影响的商榷
 第四章 生活方式主流化(1990-2000)
 第一节 万人空巷看《渴望》
 第二节 客厅文化崛起:电视作为重要家庭成员
 一 “客厅”的象征与家庭结构变迁:归属感、现代化与消费主义
 二 情感的意涵:家庭媒介场景与“合家欢”式观看
 三 看电视上瘾:一种不可忽视的“家庭病”
 第三节 柔软的娱乐工具,坚硬的价值堡垒
 |    |